歸結起來,培養學習動機可采取以下三種措施或三種途徑:(1)創設外部客觀條件,激發學習動機;(2)培養內部心理品質,轉化學習動機;(3)強化各種內外因素,維持學習動機。
一、目標與反饋
為了搞好學習,學生必須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僅要有總的學習目標,而且還要有階段性的具體目標。學習目標既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設立。而學習目標的大小、高低,往往與一個人的抱負水平(或志向水平)呈正相關。抱負水平是指人們要達到的既定學習目標的高度。例如,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估計自己將要獲得的學習等第或成績,設想自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的程度等,就是其抱負水平的表現。一般說來,抱負水平高的學生設立的學習目標也高,抱負水平低的學生其學習目標也低。也就是說,具有高抱負水平的學生必然追求高學習目標,因而能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具有低抱負水平的學生追求的學習目標也低,其學習動機也一定是微弱的。
學生在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如果能及時得到反饋,即讓他們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能明顯地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而,教師應當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提出一定的學習要求;應對他們設置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引導他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要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進步,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為此,教師適當地進行課堂提問、作業批改,以及測驗和考試等乃是必要的,但這些反饋方式,特別是測驗和考試,應當加以限制和合理安排,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二、表揚與批評
在學習活動中,對成績好的學生,教師不僅要使他們知道自己的成功,還要表揚、獎勵他們,以引起愉快的情緒,勉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對成績差的學生,教師不僅要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失敗。還要批評、懲罰他們,以引起苦悶的情緒,督促他們重新努力學習??偟恼f來,無論表揚或批評,對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有好處的。但研究表明,一次批評和一次表揚,對加強學習動機同樣有效,而繼續使用批評和表揚,則前者的效果不如后者。關于這一點,國外有許多心理學實驗的結果給予了證明。赫爾洛克把106名四、六年級數學程度相同的被試分為四個等組,在四種不同的誘因情況下進行加法練習。第一組為表揚組,對成績好的加以表揚,對差的不加批評;第二組為批評組,對成績差的加以批評,對好的不加表揚;第三組為忽視組,不論其成績好壞,既不表揚,也不批評,但把他們的教室安排在上述兩組教室的旁邊,讓他們間接地感受到表揚和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把他們安排在與以上三組完全隔絕的地方,不讓他們知道該三組的任何情況。實驗結果:一二組成績都有顯著進步,大約提高35%—40%;第三組學生也有些進步,但只有一二組成績的一半。實驗繼續進行下去,第一組的成績提高到79%;二三組的成績反而有所下降;第四組的學生平平常常,只有一些小的進步。
根據上面的分析,在學校中運用表揚與批評時,應當考慮這么幾個方面:(1)無論表揚或批評都不能濫用,都必須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否則,就會使二者對學習活動產生副作用。(2)要多用表揚、少用批評,特別是對于那些“差生”,更要善于發現其閃光點,抓住其點滴進步予以表揚。(3)表揚與批評都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如男生易受批評的影響,女生則易受表揚的影響;成績差的學生對表揚的反應積極,對成績好的學生要嚴格要求、不宜多表揚;對傲氣十足者要批評多于表揚,而對膽小自卑的學生則要表揚多于批評,等等。
總之,表揚與批評的運用是一種藝術,必須機智靈活、恰到好處,方能使其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個人競賽與團體競賽
個人競賽指以個人自己的成績與他人的成績進行比較,也包括個人與自己過去的成績進行比較;團體競賽指以一個團體的成績與另一個團體的成績進行比較,也包括團體和團體過去的成績進行比較。研究表明,無論個人競賽或團體競賽都能加強學習動機,激發人們的積極性。研究還進一步表明:競賽者的成績優于無競賽者,個人競賽的成績優于團體競賽。
現以惠特謨耳的實驗材料為例來證實競賽者的成績優于無競賽者的結論?;萏刂兌咽信髮W生分為兩組,讓他們做機械工作和心理工作。對甲組說明須同他人競賽,而對乙組只說須盡力而行,并不要求勝過他人。結果在量的方面,“競賽者”的效率比“不競賽者”增加了26%;而在質的方面,則“不競賽者”較好。
學校教學過程中運用個人競賽或團體競賽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個人競賽和團體競賽雖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運用必須適當,切不可多用濫用,因為頻繁地運用個人競賽與團體競賽,會造成過度緊張的學習氣氛,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一貫勝利者會養成目中無人的驕氣,而一貫失敗者又會養成低人一等的心理壓力,這同樣都會使個人競賽或團體競賽失去其應有的激勵作用。(2)團體競賽的效果雖不如個人競賽,但仍應適當地倡導團體競賽,以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互相關心的集體主義精神。團體競賽更需要有領導地合理組織,否則會事倍功半。(3)要多提倡個人的自我競賽和團體的自身競賽,如鼓勵學生個人或班級,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強”。(4)增多獲勝的機會,盡可能使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有的地方幾所學校聯合起來,讓某學科一貫不及格的學生參加競賽(包括個人和團體),便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辦法。
四、期望與評價
期望亦稱期待,它是人們主觀上的成功概率,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期性認知。期望與在主觀上希望發生某一事件,而在主觀上又確實預想到其結果會帶來滿足和情緒上的好感相聯系。托爾曼強調期望與對行為的理解有關,認為學習就是期待的確定,就是理解手段與目的之間的意義關系。在學校里,期望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這兩種期望都對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在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協調學生的期望,應使那些因成功而期望過高的優秀生適當降低期望值;使那些因失敗而期望過低(甚至沒有什么期望)的差生,適當提高期望值。期望總是太高,難免達不到,達不到就會情緒低落,失去信心;期望總是太低,會促使學生逃避學習。這兩種情況都會削弱學習動機,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向學生指出在學習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這樣就可促使學生發展恰當的期望。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可以在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及其結果的評價上反映出來。評價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前面所說的表揚與批評實質上就是兩種評價形式。期望因素往往容易在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中表現出來。這種含有期望因素的評語能鼓勵學生產生再接再厲、積極向上的力量,對加強學習動機具有積極作用。
思考題
1.簡述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學習效果的相互關系。
2.你如何評價四種學習動機理論?
3.怎樣激發、轉化與維持學習動機?
4.根據強化理論的原理,說明為什么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