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越,字元超,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東武城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長子,先任騎都尉,后遷散騎侍郎加侍中,歷任散騎常侍、輔國將軍、尚書右仆射等職并因參與誅殺楊駿受封五千戶侯,不久加奉車都尉,晉爵東海王;
司馬越的大妃姓裴,聞喜縣人,乃晉初名臣裴秀的嫡孫女,裴王妃非但知書達理,且深諳權(quán)謀之道,因此深得司馬越的寵愛,但凡有煩惱之事,司馬越大多會跟裴王妃商量;
月余之前,司馬越派出一百親衛(wèi)潛入東莞,并藏于烏家,司馬越打算等東莞一旦陷入混亂,躲藏在烏家的百名親衛(wèi),便可趁機殺至西郊莊園,盜取石家的釀酒之法,可最終司馬越卻等來一百親衛(wèi)被殺死和烏家被圍的消息,驚怒交加的司馬越本打算盡起兵馬,向石家父子討要說法,最終卻被裴氏勸了下來。
先不說石崇手里的兩千牙門,乃百戰(zhàn)老兵,即便沒有那兩千牙門,距東海國百里之外的下邳,還有一萬守城之兵,若僅靠司馬越封國的兵力,很難討得什么便宜,因此裴氏勸司馬越按兵不動,但眼看著事情即將敗露,司馬越再也坐不住了,因此打算派人去臨淄聯(lián)絡司馬囧,然后一同舉事,卻再次被裴氏勸阻下來。
腦海里一片混亂的司馬越,急忙問道:“王妃何故阻攔本王?”
裴氏不答反問道:“王爺可是打算將興兵的借口,主動交到那賈氏的手里?”
司馬越一愣:“那石家小兒已回東莞,他若從烏家嘴里得知百名兵士乃本王的親衛(wèi),賈氏能饒得了本王么?”
裴氏淡然一笑,道:“僅憑烏家的一面之詞,賈氏就敢定王爺?shù)淖铮绻沁@樣,賈氏早就對王爺動手了,又何必等到現(xiàn)在?”
司馬越竟被裴氏問住了。
“請王爺聽妾身一言,眼下王爺什么都不用做,只管靜觀其變……妾身猜測,那石家父子非但不會將王爺牽連進來,說不定還會幫著王爺善后呢!”
“哦,這又是為何啊?”司馬越問道。
“請王爺仔細想想,這些年無論齊王,還是王爺你,在暗中招兵買馬,那賈氏豈能不知,但為何賈氏遲遲不肯出手?”
“這是為何?”司馬越問道。
“當初,太子尚在洛陽,賈氏處處防著太子黨羽,因此無暇顧及諸王,況且還有趙王在一旁窺視,因此賈氏雖對爾等恨之入骨,卻又不敢輕易得罪,最終只得勉強維持一個相安無事的局面,而如今趙王雖故,卻又來了個河間王,加之太子在益州的情況,暫時還不甚明了,妾以為,賈氏仍不愿和諸王開戰(zhàn),那么僅憑石家父子的一面之詞,賈氏又怎會輕易對王爺動手呢?另外,如今石家父子光應付齊王已是自顧不暇,又怎么會輕易招惹王爺您呢?”
“既然如此,此際不正是本王聯(lián)合其余藩王討伐賈氏的大好時機么?王妃又為何阻攔本王聯(lián)絡齊王?”司馬越很是不解。
“假如沒有石家父子,王爺聯(lián)絡諸王一同舉事卻也無妨……但此刻石崇鎮(zhèn)守下邳,手里又握著兩千牙門,下邳距東海國僅百里之遙,而那石七郎也非等閑之輩,王爺忘了么,月余之前,整整一千匈奴人,竟在石七郎手中慘敗而歸,就連匈奴大都督劉淵也不知所蹤,若王爺此時舉事,首先便會遭到石家父子的打擊,王爺可有把握對付那父子二人?最后即便王爺勝了,可王爺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呢?”
“這……”司馬越頓時語竭,想想?yún)s道:“王妃倒是說說,本王究竟該如何行事?”
“還是那句話,王爺只需按兵不動,以等待時機!”裴氏又道:“太子在蜀地的情況目前尚不明了,無論如外界傳言那般,太子成了瑯琊王氏手中的棋子,還是太子果真掌控了益州,只有得到確切的消息,王爺聯(lián)合諸王起事,才有正當?shù)睦碛刹皇敲矗恐劣邶R王,且由得他鬧騰吧,他若能收拾了石七郎,王爺還能趁此機會占些便宜,若是不能,王爺更無趟這趟渾水的必要,對么?”
司馬越頓時醒悟,隨即笑道:“多虧愛妃提醒,我只管讓齊王與那石家父子斗個你死我活,本王再伺機而動,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便是這個道理,對么?”
……
就在司馬越與裴氏談論之時,各縣的族長卻已齊聚東莞。
郡守府大堂之外,秘密贊贊跪了上百人,且一片哭啼之聲,四周卻站滿了刀槍齊備的披甲之士。
眾人仔細一看,不是烏家的人會是誰?
烏家家主巫賢,蓬頭垢面,且耷拉著腦袋,記得上次石韜請東莞各家前去商討酒水份額之時,巫賢尚且一副趾高氣昂的模樣,甚至堂而皇之的開口,向石韜索要被抓的那名賊人,那時的他,竟天真的以為,無論自己捅了多大的簍子也有司馬越為他撐腰,不料郡兵們非但當即斬殺了百名東海王的親衛(wèi),而烏家被郡兵圍困于家中已過去一個多月,非但不見一個幫著烏家說好話的,落井下石的卻不在少數(shù),就連之前跟烏家有些交情的家族,也都一個個忙著與巫家撇清關(guān)系;
甚至在昨夜,巫賢依然認為石韜不敢把他怎么樣,不然也不會將他一家困在宅院這么久,卻無任何過分的舉動,直到一家老小被一群虎狼之士戴上枷鎖,并押送至郡守府,巫賢這才知道事情似乎并非他想的那么簡單。
等各縣趕來的族長齊聚郡守府大堂,依然不見石韜的身影,正當眾人疑惑之際,郡丞羊玄道走入大堂,隨即將一冊蓋了刺史府印的公文展開,道:“郡守將諸位請來,卻是為了讓諸位見證烏家謀逆一案……”
等羊玄道宣讀完烏家的罪狀,卻將公文遞給王曠,并讓眾人傳看。
罪書雖為刺史府所發(fā),可上面卻有尚書令王衍,及侍中賈謐的印信,如此說來,烏家大逆一事早已驚動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