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

1918年1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據不完全統計,此戰死了1050萬人,其中同盟國440萬,協約國610萬。各國的死亡人數如下:德國210萬,俄國200萬,法國155萬,奧匈120萬,英國90萬,土耳其80萬,意大利65萬,羅馬尼亞35萬,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各30萬,中國13萬,美國12萬,加拿大6萬,澳大利亞4萬……

這些數字不包括負傷的1600萬,不包括多達1000萬的戰俘,也不包括在大戰中死于非命的平民,更不包括俄國的內戰死傷及中國遠征軍對紅色俄國的軍事行動的死傷數字。在歐洲主要戰場戰火熄滅后,俄國內戰仍在進行中,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亞于西歐戰場,據法國駐俄軍事觀察團估計,在1918年上半年,俄國內戰(實際有中國的加入)就死了75萬左右,這還僅是軍人的死亡數字。

戰勝國忙于對世界進行重組,暫時顧不上俄國。1918年12月,經過一番函電交馳,終于商定于1919年元月在巴黎召開會議,商定戰后的一系列問題。

中國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理所應當地成為“核心”成員國,所謂的核心國,最初是為了保密而確定。協約國不少,如果實行議會式議政,恐怕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只有七個國家被列為核心成員國,即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中國、俄國(大俄羅斯國)和日本。連在后期出了大力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英聯邦成員國也被排除在外了。不過不需擔心,因為有英國這個老大罩著,該替他們說話時,還是會說話的。

俄國是為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的國家。但如今只能是高爾察克政府來繼承老俄國的衣缽。布黨俄國的理論和實踐嚴重顛覆了自由世界的基石,是必須消滅的。在這點上協約國領袖們意見完全一致。

其實,英國最初的設想更為偏離現實。它現在要重新充當世界領袖,它聯合了法美兩國,準備將意大利、日本、俄國及中國全部排除在外,戰后世界秩序的建立只需要英法美三國決定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欠了美國的巨額債務,如果不是1918年美軍扮演了底定中流的角色。英國甚至連美國也不想要。

但美國堅決不同意這樣做。威爾遜認為,俄國和中國是必須參加的,前者為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確實很大,連俄羅斯帝國都分裂了),后者為穩定東線以及遏制布黨邪惡勢力的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怎么能不讓人家享受勝利的果實呢?特別是中國,現在仍承擔著巨大的義務,在為世界和平和民主正義事業流血犧牲,沒有中國。大俄羅斯早已完蛋了!

如果布黨統一了俄羅斯會是什么情況?協約國的領袖們算是清楚了。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在烏里揚諾夫集團的統治區域里,已經死了幾十年的兩個德國人的理論在被改造后施行,以著革命的名義,施以階級專政,自由世界的政治家們驚恐地看到,羅曼諾夫王朝的成員被殺的人頭滾滾,資本家們的工廠被收歸“國有”。地主的土地被沒收分給了農民……秩序被無情顛覆,自由世界公認的公理正義被徹底踐踏。黑的成了白的,高貴變為了卑賤。根本沒有什么道理可講,那幫人所奉行的理論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所造就的貧困、愚昧和嚴重的兩極分化如今成了套在昔日貴族、上等人脖子上的致命絞索,無數的下等人歡呼踴躍地跳出來擁護新政權的鐵血政策,給英法美等國的政治家們狠狠地上了一課。

歐戰摧毀了舊秩序。把歐洲幾百年積累的財富化為烏有的同時,將一個恐怖的幽靈釋放了出來,這個幽靈在俄國的精華區域已經站穩了腳跟,并且正在向世界范圍擴散。德國已經亂了,勢力在德國蔓延(本來就其是理論的發源地)。難道要看著布爾什維克主義占領俄國,占領東歐,直至占領世界嗎?難道要組織遠征軍去荒涼的俄羅斯原野去作戰嗎?那種結果,美國人民是絕不會同意的。

威爾遜義正詞嚴地駁斥了克里蒙梭和喬治勞合的建議。背后的理由卻不可告人,那就是美國需要中俄兩國的支持(現在高爾察克政府基本看中國的臉色辦事)。意大利在歐戰的表現極為蹩腳,實際上作用非常有限。日本更是扯淡,除了派海軍搶占了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外沒有什么貢獻,美國人甚至指責1914年開戰之初德國遠東艦隊成功脫困跑到太平洋搞起了破交作戰是日本故意放水。所以將意大利和日本排除在外是可以的,但不能不要中俄兩國。

英國當然看穿了約翰牛的險惡用心。日本跟中國仇怨極深,對美國的牽制極大,而且跟大英帝國是傳統盟友,所以是必須參加的。日本既然不能不加入,意大利也應該加入進來。于是七國集團就這樣產生了。

這就是巴黎和會背后的折沖樽俎。

現在中國朝野算是嘗到了遠征軍境外作戰的甜頭了。如果沒有遠征軍十幾萬將士的犧牲,人家絕不會讓中國坐上談判桌。

這次必須龍謙出動了。方聲遠代表團滿載而歸的同時,龍謙為首的巴黎和會代表團組建,除了專業人士,龍謙點了唐紹儀和王明遠的將,而外交部長顧維鈞在與藍辛國務卿充分磋商后,從美國直接去了巴黎。

巴黎會議被冠以和平的名義,計有27個國家參加,但實際決定者只有區區七國,其余不過是陪襯而已。巴黎和會最耀眼的政治家是四個人,威爾遜、喬治勞合、克里蒙梭和龍謙。記者們追逐著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獨家新聞。在記者的眼中,曾經當過大學校長的威爾遜是嚴厲、固執但又是正直的。喬治勞合則是一個暴躁、多變的威爾士人,克里蒙梭的民族主義傾向最為嚴重,除了法國的利益,其他一概不關心。龍謙被記者們評價為最神秘的東方政治家,舉止最軍人,談話最風趣。身世經歷最神秘,其成就最令人瞠目。十年前,中國還是一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十年后,中國竟然可以和美英法等一流強國并列,僅此一點就令記者興趣濃濃。除了對同盟國(主要是德國)的處置及他個人事務外,龍謙對記者幾乎是有問必答,他的駐所完全對記者開放,晚上十點后的采訪也不會拒絕。他的風趣坦率以及對世界局勢發展的獨特眼光成為巴黎上層傳誦的熱點。

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的關于終止戰爭和戰后重建的14點建議在略微修正后獲得通過。成立一個旨在解決各國爭端的永久性組織——國際聯盟卻障礙重重,首先是總部(常設辦事機構)意見分歧極大,英國主張將國聯總部設在倫敦,而美國則主張設在華盛頓,前者得到法、日的支持,后者則得到中俄的支持,最終妥協為將總部設在一個中立國,最終選定了瑞士的日內瓦。

威爾遜成立一個國際性的常設組織以解決各國爭端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它的成立本身就表面在擺脫1914年之前的國際間無政府狀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如果國聯真的按照威爾遜的設想發揮其作用。世界范圍內的戰爭或許真的打不起來了。但國聯并不為世界各強國所重視,德國已經戰敗。沒有了發言權,戰勝國中英法存了應付的念頭,基本是在給美國面子。中國支持但力量有限,日本跟著英國跑,意大利則因在巴黎和會沒有撈到好處而心懷不滿。令人嘆息的是發起國美國最終也出了岔子,因為巴黎和會的最終協定不為美國國會所滿意。對于威爾遜帶回去的東西,參議院不予批準。其原因既有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力量仍大,對歐洲事務深感厭惡,也有對巴黎和會的決議不滿。美國除了發了一筆戰爭財外,并無實質性(領土方面)的任何好處。參議院順帶連美國加入國聯也否決了。

這當然是后話。民主政權就是這樣,總統或政府總理在國務問題上的最終決定必須取得國會批準。當時在法國的威爾遜總統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費心費力搞出來的國際性機構卻沒有美國的參加。

會議的重點是德國問題。法國對此反應最為激烈。因為在西歐的大戰始終是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的,直到德國投降前,德軍仍盤踞于法國領土。所以,法國提出了一攬子“懲罰”德國的提案,包括領土問題和戰爭賠款問題。而美英日澳等國則更關心德國海外殖民地的歸屬。

首先是領土問題。

法國人最初提出,應在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上設立一個由協約國保護的國家。但遭到中美兩國的反對。英國人也認為過分的要求只能是埋下再一次戰爭的種子。法國人被迫做了讓步,但要求英美承諾,一旦法國遭到德國的攻擊,英美有義務與法國并肩戰斗。當然,法國必須得到實惠,除了戰爭賠款外,法國拿回了洛林和阿爾薩斯,并且要求薩爾煤礦在15年由法國支配,薩爾區領土在15年內有國聯管轄,到1935年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問題。

對于東歐,各國一致同意波蘭復國。之前已經說了,西方大國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是一致反對的,布列斯特條約已經廢止,白俄羅斯地區成為了布黨統治區域,建立一個新波蘭,有助于在紅色俄國與中歐間樹立一道屏障。但法英仍不忘懲罰德國,波森和西普魯士劃給了波蘭,使得新波蘭擁有了出海口。德意志古老的城市但澤成為了自由市,將容克貴族的發源地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隔離了,東普魯士成為了飛地。擁有豐富礦藏的上西里西亞也被劃歸了波蘭,由于奧匈帝國的解體,蘇臺德區主要居民是德意志人,他們并入德國的要求被拒絕,成為了一個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布爾什維克主義。巴黎和會為東歐繪制了一副新地圖,七個新國家產生了: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東歐的版圖變化巨大,曾經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瓦解了,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了無足輕重的兩個小國家。羅馬尼亞因得到了匈牙利和俄羅斯的一些領土擴大了疆域,希臘也因獲得了土耳其的領土增加了版圖。

中東地區的政治秩序被改變,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早已消失。土耳其成了共和國,其領土局限于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奧斯曼帝國的其余領土成為了英法的禁臠,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給了法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交給了英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歸了英法,比利時也得到了好處,德國管理的西南非洲歸了南非聯邦。

海洋方面,北太平洋的德屬島嶼在英國的強烈支持下劃給了對大戰幾無貢獻的日本。澳大利亞則獲得了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

中國沒有獲得領土方面的任何好處——除了從舊俄國手里拿回了唐努烏梁海地區之外。中亞所謂的權益還是霧里看花,中國對西部的控制力還很薄弱的情況下,誰也不在意中國向中亞的滲透。

對于德國領土及殖民地的瓜分,中國和美國是反對者,而中國的反對更為強烈。這給德國代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完全是被告,沒有任何發言權,只能接受裁定。沒有人同情失敗者,因而中國的態度便更容易獲得德國人的感激。

美國主張將德國海外領土交給國聯托管。但國聯完全是一個虛擬的機構,現在根本無法實施托管。龍謙在秘密和公開的會議上極力主張的尊重歷史。尊重人民選擇的原則被駁回,比如但澤問題和蘇臺德地區的歸屬,中國都主張暫不確定,隨后由國聯主持公正的公民投票以決定。但沒有人理會中國的建議。龍謙主張將北太平洋的德屬島嶼交給美國管轄的提議也遭到否決,導致龍謙中斷了隨后的數天會議以示抗議。

英法現在不需要中國了,或許他們認為中國已經拿到了足夠的好處。在他們眼里。中國仍是二流國家,不過是傍上了美國才得以進入七國集團而已。

龍謙在他所住的旅館召開了記者會,全面闡述了中國關于戰后秩序的主張,認為只有尊重歷史和文化的傳統,尊重人民的選擇才能導致真正的和平。否則。巴黎和會帶來的不是和平,不過是短期的停戰而已。

這個預言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泰晤士報對此做了激烈的評論,認為中國危言聳聽,混淆責任,挑撥是非。但德國激進的右翼組織卻表示了對中國的感謝,認為只有中國采取了令人信服的公正立場。

跟中國一樣心懷怨憤的還有意大利和俄國人,前者因沒有獲得任何領土方面的好處而大為憤怒。參加巴黎和會的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學了龍謙的做法,不再出席關于德國領土的瓜分會議了。后者則不滿波蘭問題,高爾察克認為嚴重侵犯了俄國利益,損害了俄國人民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已經將首都遷至莫斯科的布黨政權表示絕不承認巴黎會議關于東歐問題的決議,警告巴黎會議諸國必須尊重俄國人民的感情。這是兩個俄國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發出近乎相同的聲音。

關于戰爭賠款是巴黎和會的另一個重大議題。賠款是必然的,但各國的開價令威爾遜感到目瞪口呆——總額高達1萬億法郎!其中絕大多數將由德國承擔。德國拿得出這么多錢嗎?他們用什么賠付?理論上講,德國只有依靠出口貿易才能償付賠款,但允許德國出口本身又侵犯了英法美意的利益。于是,最終形成的條約并未寫明賠款的總數,留待將來設置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決定。但會議還是做出了一些具體的決定,比如德國放棄所有私人海外存款,交出所有商船等,作為第一筆戰爭賠償。

中國雖然聲明了自己絕不圖謀任何的海外領土——此點聲明得到了威爾遜總統的高度贊賞。但并非沒有要求,其一是戰后賠款問題,這是中國的應由權益。將來的賠款委員會必須有中國參加。其二就是列強在新中國建立前強加于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雖然近幾年收回了一部分,但仍存在著——租界問題、香港和澳門問題,以及英國人糾纏不止的西藏問題。唐紹儀副總理就此提出了一攬子要求,要求所有列強歸還租界,英國和葡萄牙歸還香港和澳門,日本歸還旅順(含南滿鐵路)、臺灣、琉球和澎湖列島。龍謙發出公開聲明,事關中國的尊嚴和榮譽,必須予以滿足。

中國的要求,成為巴黎和會最后幾天的主要議題。

第7節 太原第3節 破莊三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15節 張作相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21節 敗露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2節 袁克定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4節 春節三第9節 實力對比第2節 抉擇第5節 外交第34節 清廷第4章 山東之戰第一節海軍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32節 沂州一第12節 條件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6節 圣旨到山東四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9節 整編第11節 進京一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11節 戰后四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15節 方時俊第13節 機場宣言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8節 如愿以償第7節 政府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5節 大勢四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6節 就職第15節 黃興入粵第40節 考察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8節 人才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2節 平叛二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節 坦克第3節 喀山二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12節 條件第2章 第一節陳嫻第9節 戰后總結一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2節 授勛第17節 規勸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7節 孫娟們二第12節 蔡元培第12節 平叛二第5節 洹上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2節 破莊二第23節 韶關會議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3節 吳永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6節 就職第18節 北京八第36節 風起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3節 端方第4節 上海第32節 出征二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節 抉擇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0節 秋瑾一第30節 龍謙與秋瑾
第7節 太原第3節 破莊三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2節 光緒與慈禧第15節 張作相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21節 敗露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2節 袁克定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4節 春節三第9節 實力對比第2節 抉擇第5節 外交第34節 清廷第4章 山東之戰第一節海軍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32節 沂州一第12節 條件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6節 圣旨到山東四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9節 整編第11節 進京一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28節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11節 戰后四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15節 方時俊第13節 機場宣言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8節 如愿以償第7節 政府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35節 大勢四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6節 就職第15節 黃興入粵第40節 考察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28節 招商會四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8節 人才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2節 平叛二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32節 情報處二第2節 坦克第3節 喀山二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12節 條件第2章 第一節陳嫻第9節 戰后總結一第7節 肘腋之變三第22節 授勛第17節 規勸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7節 孫娟們二第12節 蔡元培第12節 平叛二第5節 洹上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2節 破莊二第23節 韶關會議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3節 吳永第8節 千里進軍一第6節 就職第18節 北京八第36節 風起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5節 德國的條件第3節 端方第4節 上海第32節 出征二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0節 德州之戰二第22節 京師的亂局二第16節 軍餉制度的建立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節 抉擇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3節 大幕拉開第20節 秋瑾一第30節 龍謙與秋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吕梁市| 泸州市| 汝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图们市| 五家渠市| 剑河县| 五大连池市| 福清市| 巴楚县| 祁东县| 察隅县| 徐汇区| 衡东县| 长宁县| 玉树县| 静宁县| 宁安市| 博爱县| 雷山县| 筠连县| 神农架林区| 隆化县| 阿尔山市| 长葛市| 乐平市| 恩施市| 海伦市| 大余县| 永修县| 巨鹿县| 巢湖市| 闵行区| 客服| 定襄县| 湘西| 吉木乃县| 陕西省| 古田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