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27章 崛起的部落

當永樂皇帝在北征蒙古途中死去的時候就標志著我們這個帝國放棄了它的干涉主義,但僅僅過了十年,漠北形勢就是風起云涌。

國初蒙古部落一分為三,從東到西是兀良哈、韃靼、瓦剌。挨著喜峰口的兀良哈三衛(wèi)內(nèi)附大明朝,另外就是東面的韃靼部和西面的瓦剌部,韃靼部繼承了鐵木真的黃金家族血脈,仍舊以游牧為主,保持著蒙古人的傳統(tǒng)習俗,西面的瓦剌屬于山地森林蒙古族,以漁獵為主。大明建國后仍是把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作為打擊的對象,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黃金家族重新統(tǒng)一蒙古,所以黃金家族一直是明王朝打擊的目標,到了宣德年間,奄奄一息的黃金家族再也承擔不起振興蒙古的責任,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明王朝對黃金部落持續(xù)不斷打擊下,瓦剌部卻在積蓄力量。從宣德年間起瓦剌部的杰出領(lǐng)袖脫歡就逐漸蠶食瓦剌各部,接著又將手伸向了韃靼部,而宣德年已放棄了永樂時代的那種對外擴張政策,明廷對于脫歡的這種行為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過強的干涉性,脫歡是最終想統(tǒng)一蒙古各部重建鐵木真的輝煌。但蒙古人只承認黃金家族,在他們眼里鐵木真只有一個,黃金家族只有一個,在此種形勢下脫歡必須找一個人,一個能號召全局的人,他找到了脫脫不花。

脫脫不花是大草原上黃金家族的繼承人,脫歡依靠他重新號令整個漠北高原,不僅控制了韃靼與瓦剌,更控制了兀良哈三衛(wèi)和東北女真各部,以松散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東達朝鮮,西抵青海的大帝國,其控制的領(lǐng)土面積竟也不亞于明王朝,并在甘肅設置行省。大元王朝似乎依然存在,的確,它依然存在,在新一代的領(lǐng)袖人物脫歡的領(lǐng)導下它竟然一步步強大起來。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縱使脫歡重新控制了蒙古各部,但這依然是一種松散的聯(lián)盟,跟鐵木真時代不可同日而語,脫歡更多的情況下是依靠一種強大的經(jīng)過整合后的力量向明王朝施壓,以換取貿(mào)易上的平等化。

蒙古部落作為典型的游牧部落是以肉食為主,過多的食用肉食積累的脂肪在體內(nèi)無法消化,這就需要用茶葉加以分解,而茶葉只產(chǎn)于關(guān)內(nèi),另外,食鹽和鐵器也是蒙古人需要的東西,這些本土也沒有。除此之外,蒙古貴族也需要絲綢和瓷器,這些都導致蒙古部落需要依靠關(guān)內(nèi)的物資來生存。而明王朝為了抑制蒙古人勢力過大,故而對此類物資控制嚴格,蒙古人的需求在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往往以戰(zhàn)爭的方式來解決,所以我們縱觀整個明朝時代,可以清晰的看見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貿(mào)易正常化或活躍情況下,鮮有戰(zhàn)事,而一旦雙方貿(mào)易陷入梗塞,則多會引起戰(zhàn)火。

而正統(tǒng)年間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發(fā)端于雙方的貿(mào)易問題。

明廷跟蒙古的貿(mào)易以三種形式進行。第一種形式是通貢,蒙古方面派使團來朝,帶來馬、牛羊、獸皮等物,換取絲綢、布匹、藥材、瓷器、茶葉或金銀,明廷回饋物品的價值一般高于貢使朝貢物品的價值,歷史教科書中對此稱作“朝貢貿(mào)易”,教科書的解釋是“朝貢貿(mào)易”,此種厚彼薄此的朝貢貿(mào)易既滿足異邦對中原王朝物資需求,又能滿足天朝的心態(tài)。但天朝又對朝貢貿(mào)易的次數(shù)和規(guī)模進行嚴格的限制,如果不進行嚴格的限制,通常是此批使者未回,下批使者又來。而我們將要論述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由朝貢貿(mào)易引發(fā)的。

此種通貢貿(mào)易更多的是滿足蒙古統(tǒng)治者的需求,更多蒙古牧民的需求還是要通過互市和私市滿足。明王朝對互市也是嚴格限定的,每年只能開那么幾次,互市是以官方貿(mào)易為主,明廷通常委派宦官監(jiān)督。易貨的物資是茶馬,因為高大的駿馬通常都產(chǎn)于高寒之地,關(guān)內(nèi)是養(yǎng)不出好的戰(zhàn)馬。在通常情況下,一匹馬只能換100斤茶葉,蒙古人辛辛苦苦養(yǎng)大的馬匹只能換那么一百來斤茶葉,而且是又黑又苦又澀的茶磚,這顯然不是一種公平的貿(mào)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對于邊市也是時關(guān)時開,堅固的長城和沿長城一線部署的百萬大軍似乎還不如給蒙古人點茶葉和糧食。

正統(tǒng)四年,西歷1439年,北元丞相脫歡死去,其子也先繼位,也先雄心則有,但才具不足,缺乏其父統(tǒng)馭全局的能力,也先稱太師,自封淮王,其在主政期間跟明廷在通貢問題上摩擦越來越大。

從正統(tǒng)元年起,也先麾下的蒙古部落來明朝朝貢的人數(shù)和規(guī)模、頻率越來越高,從最終的幾人發(fā)展到上千人,從最初的一年一二次發(fā)展到最后的一月一次,這邊使團還沒有走,那邊使團又來了,這些人來到關(guān)內(nèi)從禮部到地方都要熱情接待,因為涉及到外交問題,無人敢怠慢他們。但這些人來到關(guān)內(nèi)時常滋事,而且夾帶私貨跟邊境的軍隊做生意,通過馬匹、獸皮換取硬弓和刀劍,這些都被王振偵知,王振心理自然有數(shù)。

到了如今,蒙古人的朝貢問題已經(jīng)成了帝國一大令人頭痛的難題,蒙古人的胃口越來越大,每次朝貢規(guī)模越來越大,逗留時間越來越長,甚至秋天來,第二年春天才離去。朝貢已明顯給明王朝帶來了負擔,朝貢也成了帝國繼天災、起義、滇亂之后的第四大問題,但也先在關(guān)外始終是大兵壓境保持著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而明英宗和王振都是忍了,他們寧愿多花些錢省去兵災,畢竟這個時候帝國還沒有從南面的問題中騰出手來。但正統(tǒng)十三年的到來使得這一切都明朗化。

明朝與蒙古之間通貢還隱藏著一個問題,就是蒙古人虛報朝貢人數(shù),以騙取更多的賜品,對于這些問題戶部官員并沒有認真核實,王振得知后于正統(tǒng)六年對戶部官員劉中敷、吳璽、陳瑺進行了責罰。到了正統(tǒng)十三年的時候,北方的災情有些減緩、南方的義軍雖然沒有徹底剿滅但已無大礙,云南麓川戰(zhàn)役已近尾聲,此時的明英宗和王振已開始醞釀解決蒙古朝貢問題。

在蒙古朝貢這個問題上英宗與王振隱忍了十幾年,終于到了要爆發(fā)的時刻。正統(tǒng)十三年十二月,最大一次朝貢到來,此次也先報了3598人,王振突然讓負責接待的會同館核查人數(shù),結(jié)果查出實際人數(shù)為2524名,虛報人數(shù)1074人,王振立即以此為借口削減馬價。也先被搞得措手不及,他不明白王振為什么突然要如此,本來我也先來朝貢虛報點人數(shù),你天朝多給點東西,大家都相安無事,為何你王振突然要如此?也先的心中也明白這對于蒙古來說是個可怕的開始,一旦王振的這一行為沒有被抵制住,那么明朝方面將會產(chǎn)生連鎖反應,比如限制使團規(guī)模,乃至取消朝貢,關(guān)閉邊境集市,這都是極有可能發(fā)生的,而這些一旦發(fā)生那么對于蒙古來說都是災難性的。

戰(zhàn)爭即將開始,我們的王振難道不害怕嗎?他當然不害怕,他巴不得的呢。

也先的叩關(guān)似乎是所有人都預料到的,但它還是遲來了半年時間,因為也先需要積蓄力量。

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5章 帝國治理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50章 寧王叛亂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章 帝國治理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9章 大規(guī)模的政治請愿活動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9章 成化新風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diào)整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3章 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章 帝國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7章 左順門事件
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5章 帝國治理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50章 寧王叛亂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章 帝國治理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9章 大規(guī)模的政治請愿活動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9章 成化新風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diào)整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后吳中詩派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3章 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章 帝國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7章 左順門事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临夏县| 九龙城区| 商都县| 宜宾县| 靖远县| 南康市| 健康| 英山县| 武冈市| 天柱县| 鞍山市| 星子县| 思茅市| 洪洞县| 诏安县| 独山县| 大石桥市| 偃师市| 富顺县| 泾阳县| 和政县| 兴仁县| 承德县| 鸡泽县| 灵台县| 固原市| 胶州市| 四平市| 介休市| 普兰店市| 桓仁| 海安县| 桦甸市| 大英县| 淳安县| 民乐县| 弥勒县| 昌图县| 怀化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