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

在反元的各路英雄豪杰中,沒有人會注意到朱元璋,沒有人會認為他會嶄露頭角。朱元璋出生于鳳陽縣一個窮苦家庭,這沒什么,那個年代的英雄人物大都如此。一個底層人物為什么能夠嶄露頭角,為什么能夠在僅有二十幾人的情況能夠收編數萬人,歷史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這是一個相貌英武的人,這是一個有王者氣質的人,這是一個能給人以希望的人,這才是周圍人效忠他的原因,也是郭子興將義女嫁給他的原因。他不需要一種才干,需要的只是一種先天優勢,一種別人認可的優勢。占據南京后的朱元璋有著極強的優勢,東面是不思進取的張士誠,西面是搞內訌的陳友諒,北面的劉福通擋住了元軍主力,朱元璋利用這個當隙加強根據地建設,無論如何建設,依然弱小,或許他還不知道腥風血雨的主力會戰是怎么回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安逸的生活結束了,察罕帖木兒打廢了北方的幾十萬紅巾軍,他的繼承者王保保就要帶兵南下了,此時的南方正是一片散沙,更為要命的是官軍一旦南下,首當其沖的就是朱元璋,面對前途朱元璋開始憂心忡忡。

怎么辦?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保住自己,最大的敵人仍然是朝廷,于是他開始主動向元廷示好,此時的朱元璋并不是元廷的主要威脅,主要威脅仍然是繼承南方紅巾軍主力的陳友諒,所以,一紙行省平章的敕書飄到了朱元璋的面前,矛盾又暫時緩和了。但對于朱元璋來說,真正的危局開始了。

一件導致大元覆滅真正的變局開始了,大元兩大軍事統帥王保保、孛羅帖木兒開始了火并,兩人的矛盾實際上是父輩的延續,兩人在宮外對敲,元惠宗的兒子們在宮內對敲,保保敲贏了孛羅后,又跟李思齊敲了起來,他們倆個沒敲完,大明兵已經北上了。他們在北方敲的熱乎,南方的朱元璋卻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過去有劉福通罩著,陳友諒和張士誠都不敢拿朱元璋怎么樣,現在劉福通死了,元軍又暫時無法南下,朱元璋的危機真正開始了。東面的方國珍、張士誠、陳友定,四川的明玉珍都是沒有想法的人,西邊的陳友諒屬于有想法沒有行動的人,而朱元璋屬于既有想法又有行動的人,此時南方的三大諸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還數朱元璋的力量最為薄弱,朱元璋明白,再不行動,很快就會被吃掉。

但擺在他面前的是先打西,還是先打東的問題,一旦征東,陳友諒一定會撲過來,如果征西,張士誠會不會撲過來,朱元璋認為張士誠不會撲過來,因為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混成了陳叔寶,每日在艷詞、歌舞中度過。朱元璋明白只要打敗陳友諒,就會取得天下,既然目標已經明確,那就是如何打的問題。

早在龍鳳六年(1360年),陳友諒大軍攻占了南京外圍的太平、采石,可是陳友諒的艦隊行駛到了這里不動了,朱元璋也好生奇怪,看來陳友諒真是一個有想法沒行動的人。他為什么沒有動?因為他的心里沒有底,他在猶豫。朱元璋并沒有實力跟陳友諒硬拼,他的做法是引誘陳友諒深入,朱元璋的水軍剛露頭,陳友諒就方寸大亂,直接退到了九江,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此時的陳友諒心中根本沒有一個明確消滅朱元璋的作戰計劃,難以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雖然勝利了,但朱元璋的實力仍舊無法跟陳友諒抗衡,雙方開始了拉鋸。

三年后,最后的決戰終于到來,雙方各自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當決戰于鄱陽湖,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水戰爆發了,陳友諒這邊有二十萬人馬,數百艘戰艦,朱元璋這邊有十萬人馬,數十艘從陳友諒處俘獲的戰艦外加數百條漁船,雙方的實力懸殊明顯。當朱元璋看見陳友諒那如山一般屹立在湖面上的戰艦時,他蒙了,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思索著破敵計劃。

水戰中關鍵因素往往不是戰艦的體積,而是戰艦的靈活性,一旦對方的陣型被打亂,那么對方的戰船就會開始自相攻擊,二百年后李舜臣發動的鳴梁海戰正是如此;水戰中戰船的數量同樣也不是關鍵因素,一旦起火,連帶著其他戰船也被點燃,一千年前的赤壁之戰據說也是如此,很快赤壁之戰、鳴梁海戰將會在這里同時上演。

朱元璋十分清楚,這是一場決定命運的戰斗,一旦失敗,他將一無所有,甚至會賠上自己的生命,而此時的陳友諒卻沒有這種感覺,他認為這是一場必勝的戰斗。這不僅是一場影響了朱、陳和未來帝國走向的戰斗,還是一場影響到了生活在21世紀你我的戰斗。

既然硬打不可能,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用十幾條小船圍攻漢軍的一條大船,眼看一艘艘戰艦被圍困,陳友諒想出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主意,他將一排排的戰艦用鐵鏈連接起來,這些鐵鏈事先都是準備好的,大概他早就有了這個主意。這時候《三國演義》還沒有手抄本,《三國演義》手抄本是二十年后的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陳友諒不可能不知道,他既然用鐵鏈把戰船連接起來,就說明真實的赤壁之戰并非是《三國演義》所描繪的那樣,羅貫中大約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把鄱陽湖的水戰搬進了小說中。

當朱元璋看到漢軍的戰艦都一排排被連了起來,他大概比看到察罕帖木兒突然死亡還要高興,朱元璋知道機會來了。最后的結局就是無數燃燒的漁船沖進漢軍的戰艦,陳友諒大敗,最后被亂箭射死,陳的部隊全部投降了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終于從后臺走向了前臺,他已經不可能再躲藏了,必須要背負責任與壓力。

接下來便是東征,方國珍、張士誠、陳友定的部隊摧枯拉朽般被打垮,已完全占據東南一隅的朱元璋開始了22年統一帝國的戰爭。

此時敵對勢力有北方的大元,兩廣的元軍,四川的明玉珍和云南的段氏家族,此時的朱元璋正雄心壯志的準備北伐,其實他不知道真正的勁敵卻在西南,朱元璋制定的是南北并舉的方針。

元朝的統治者很奇怪,你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治國思路,從他們面對南方的義軍就可以看出來,能鎮壓就鎮壓,鎮壓不了,我們就走吧,我們還有一個退路,那就是草原。治理國家對于他們來說是負擔,也許只有草原上自由的奔馳才是他們的精神所在。帝國統治的重心一直在黃河以北,至于黃河以南一直采取的是間接統治的辦法,縣級以下卻從來沒有深入,能夠證明帝國存在的大約便是四通八達的驛站,帝國對于手下的大將也無從控制,王保保和孛羅帖木爾、李思齊的吵鬧也不是皇帝能夠左右了的,元末的惠帝已經漸漸迷上了木匠活,當大明兵北上后,大元統治者未作任何抵抗便出逃,出逃是早已設計好的,他們一直等待這一天到來,治理國家對于他們來說太累了,所以我們看到除了王保保和李思齊在西北有像樣的抵抗外,我們在整個北方看不到像樣的抵抗,當王保保帶著因為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斗而損失的蒙古軍隊退入草原后,這批軍隊便成了日后隨時威脅明帝國的基礎。

解決了北方問題后,在明帝國成立后的第三年,朱元璋發動了進攻西南的戰爭。四川一直是由明玉珍占據,明玉珍在這里建立了大夏政權,明玉珍本是徐壽輝的部下,因不滿陳友諒殺害徐壽輝而進入四川,這跟后來的石達開有些類似,明玉珍帶著部隊擊潰了四川的元軍建立了大夏政權,剛剛建立政權的明玉珍躊躇滿志,當他進攻云南的軍隊被鎮守云南的蒙古梁王和大理段氏擊敗后,便開始了偏安一隅的生活。當大明兵準備進入四川的時候,明玉珍已經逝世,大夏政權由玉珍幼子明昇繼位,其母攝政,大明兵由北路和東路攻入四川,北路從甘肅下,進攻成都,東路由長江三峽進,進攻重慶,大夏政權的都城正在重慶,夏國的大部分兵力也集中在重慶,雙方的決戰也在瞿塘峽爆發。

東路軍由湯和、廖永忠率領,瞿塘峽的戰斗打得異常艱苦,夏兵不要命的往上填人,明昇孤兒寡母抵抗意志異常堅決,打得明軍想撤退,經過數月的攻打,瞿塘峽終于被攻破,大明兵抵達重慶后,明昇投降,投降后的明昇被送到南京跟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住在一起,兩人經常在一起發牢騷,后被朱元璋送去高麗,相比之下,張士誠的后人就沒有這般待遇了。

解決了四川問題后,朱元璋又將目光放向了北方,這次他想把廣大的蒙古地區納入明王朝的版圖,雖然明軍數次深入蒙古腹地,斬獲頗多,但一系列的失敗使朱元璋最終放棄了這個努力,王保保帶入草原的軍隊最終保衛了北元政權的存在,看來蒙古人的逃跑策略還是有效的。征討蒙古的失利也使得朱元璋意識到只能依靠長城來防守了。

在北征蒙古受挫的情況下,大明帝國再次將眼光放到了西南,這次要進攻的是非漢族統治地區——大理。大理從秦代起就開始了它的文明,一直到元代才被中央王朝所征服,但元統治者是將大理和宋的傳統區域分割來治理,此時的大理依然沒有納入漢文明,雖然大理被征服,但元對大理的管理是象征性的,管事的依然是大理段氏家族,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負責的是軍事,當年大理國抵抗忽必烈的進攻異常堅決,此時,面對大明兵的進攻,大理的抵抗依然堅決。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率軍進滇,一年后,蒙古梁王投滇池而死,大理段氏家族仍舊在抵抗,二年后,大理平,段氏家族被朱元璋遷到北方居住,朱元璋封沐英為鎮國公,世代鎮守云南,隨后大批的漢人軍民和犯人遷入云南,更加大了云南的漢化進程,這種進程對大理文化的毀滅也是空前的,幾乎全部用大理白文記載的書籍被焚毀,以至于今日研究大理文化是一件非常費勁的事情,共和國成立后,云南白族的族權才得以確認,白文也開始了恢復。

大明兵平滇后,沐氏家族取代了段氏家族開始了在云南的統治,一直到沐天波陪著永歷帝度過了最后的孤寂歲月。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治理相當成功,使云南度過了近三百年平靜的歲月。

云南平定后,帝國最后將目光轉移到了遼東,此時的遼東仍然處在北元的統治下,洪武二十年遼東平定,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帝國疆土奠定,此時的疆土已經達到了帝國統治的極限,明王朝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對遼東、云南、貴州的有效統治,并在這些地方設省,明王朝版圖的有效控制面積不僅超過了漢唐,更是讓失去達430年的幽燕之地重回漢族政權手中。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歷經36年的征戰終于統一了天下,那么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的成功就在于隱藏與忍耐,以及對于時局的正確判斷,以前有劉福通給他做擋箭牌,后來有陳友諒給他做擋箭牌,當他不需要擋箭牌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已經成功了。元末那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打廢了多少英雄豪杰,余下來的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包括大元的統治者對于戰爭已經疲倦了,而此時的朱元璋卻剛剛開始,統一大業必須由他來完成,如果沒有朱元璋,余下的張士誠和陳友諒能不能完成統一還是個疑問,屆時,中國的分裂局面還將繼續,或者會被元廷完全鎮壓下去。

明帝國的建立使的漢文明得以延續,元朝末年,漢族的一些上層精英分子已經開始了主動胡化,說胡語、穿胡服、改胡姓,朱元璋對于胡化的禁止也標志著明王朝的建立帶有強烈的民族復興味道。明帝國的建立從此一改1127年以來漢文明的積貧積弱局面,重歸本土文化治國,在宋的基礎上再次將漢文明推向了高峰,而夾雜在元王朝與清王朝之間的明王朝卻顯得尤為珍貴。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強大需要的是破局,強大需要的是來自底層民眾的吶喊。

此時的朱元璋面對新興的明帝國,他又該如何治理呢?

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2章 嘉靖時代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章 帝國治理第13章 內戰爆發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章 帝國治理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1章 正德南巡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章 李善長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4章 正統論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章 帝國治理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
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2章 嘉靖時代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1章 宣德皇帝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章 帝國治理第13章 內戰爆發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章 帝國治理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1章 正德南巡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章 李善長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4章 正統論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章 帝國治理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6章 后劉瑾時代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中江县| 杨浦区| 房产| 平江县| 布拖县| 石河子市| 呼伦贝尔市| 和平区| 靖安县| 遂宁市| 达孜县| 晋城| 太和县| 广宁县| 普定县| 八宿县| 古浪县| 竹北市| 山东| 华坪县| 汕头市| 军事| 旬邑县| 宁陕县| 靖西县| 广安市| 泗水县| 淮南市| 察哈| 洱源县| 化州市| 津南区| 三台县| 金华市| 故城县| 美姑县| 涟源市| 葫芦岛市| 革吉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