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印刷的問題解決了,趙劍寒長吁了一口氣,緊接著他又定購了大量的紙張筆墨,他專門安排了人手,等黑板、粉筆和課本準備好了以後,一起運到臥虎山莊。
肅州城的事情告一段落,趙劍寒和韓文棟、王秀才他們告別之後,帶著李叔和董雲山護衛踏著皚皚白雪再次光臨鄭家村。
距離上次來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個月了,半個月前,鄭宏、鄭偉倆兄弟想方設法終於完成了趙劍寒的囑託,做出了遊標卡尺和十支鐵製小箭,他們還根據趙建寒的提示做出了風車,在大部分時候可以代替人力向加熱爐供風,效果良好,可是萬向節卻怎麼也做不出來。
可是上次那個知曉《魯公秘錄》的小公子一直沒有派人來,眼看著絕世寶典似乎就在眼前,可就是得不到,這些天兄弟倆食不甘味,教導徒弟的態度粗暴了許多,他們一心盼著趙劍寒能再次出現,頗有點望穿秋水的味道。
皇天不負有心人,得知上次那輛馬車又進了村,兩人以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稱的速度迎了上去,獻寶似的把他們的作品拿出來給趙劍寒過目。
遊標卡尺用上等木料製作,入手比一般的木料重一些,手感很好,上面的刻度比較醒目,遊標的滑動還算比較順暢,按照遊標上的刻度,尺子的精度應該達到了二十分之一分(零點一六毫米左右),測量頭髮絲可能還差點,不過足夠應付一般的機械加工了。
在不影響使用的前提下,鄭宏還在尺的兩端雕刻了兩隻老虎,使得這把遊標卡尺看起來更像是一把藝術品。
十支小鐵箭打造的也非常精緻,箭頭十分鋒利,箭身很光滑,顯然經過了精心的打磨,趙劍寒順手用遊標卡尺量了一下,發現它們的大小幾乎完全一樣,誤差不超過零點五毫米,趙劍寒滿意地點點頭,翹起大拇指,把他們稱讚了一番。
得到了這個小“祖宗”的讚譽,鄭宏、鄭偉兄弟覺得渾身的骨頭都輕了幾斤,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鄭偉拉著趙劍寒來到他的鐵匠作坊,指著高聳的風車向他介紹自己的作品。
風車指向西北方向,空中呼嘯的西北風使得風車飛快地旋轉著,室內加熱爐的進風口已經用一個小巧的三葉風扇代替了原來的風箱拉手,風車後面的飛輪和風扇旋轉軸用皮帶連接,組成了一套自動供風系統,風車和風扇都是用木頭製作的。
這個時代木匠們的手藝十分精湛,他們能做出這些東西不足爲奇,趙劍寒感興趣的是他們製作加工小鐵箭的方法,在沒有鐵製模具的情況下,他們能做出十支幾乎一模一樣的鐵箭,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趙劍寒面前,鄭宏他們一點也沒有藏私的想法,把他們的製作過程詳細述說了一遍。
原來他們採用木頭製作了模具,然後用石蠟爲原料壓制出十支蠟箭,再用細沙調成糊狀把蠟箭包裹起來製成沙模,最後用融化的鐵汁灌到沙模裡,將石蠟融化,敲碎沙模就得到了小鐵箭,再經過手工打磨就成了趙劍寒手中的成品。
“這是失蠟法精密鑄造工藝啊!沒想到鄭宏他們居然掌握了這項絕藝,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真是太了不起了!”趙劍寒這回纔是從內心裡佩服他們了,看向他們的眼光也變的炙熱起來,他對自己說道:“我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挖過來。”
得到他們的啓發,趙劍寒想到了自己一直思考的箭形彈,如果在彈托裡加上石蠟,是不是就可以解決彈芯的固定問題呢?趙劍寒心裡想著:“回頭一定要好好試一試。”
參觀完了之後,看到鄭宏他們兄弟和一幫徒弟期盼的樣子,趙劍寒說出了滑輪組的原理和用處。中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利用滑輪的記錄,但是滑輪組的應用還沒聽說過,聽到這麼簡單的東西有這麼大的力氣,鄭宏他們迫不及待地開始製作。
這一次趙劍寒沒有急著離開,而是一直在一旁指導他們製作動滑輪和定滑輪。當然這次仍然是採用木頭做原料,還是因爲沒有熔鐵的高爐,無法做出鐵製滑輪,使得滑輪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如此,這副木質滑輪組還是輕鬆地提起了幾百斤的重物。
看到試驗的效果,這些工匠們爆發出熱烈的歡呼,鄭宏他們看向趙建寒的目光更加熱切,他們已經把趙建寒的腦子當成寶庫了,恨不能再挖些東西出來。
這時候,太陽已經偏西了,趙劍寒他們沒準備在這裡過夜,李叔在一旁提醒到:“少爺,我們應該回去了。”
雖然有些捨不得,趙劍寒還是依言準備上車回城,臨走之前,他向鄭氏兄弟下了十把遊標卡尺和一百支小鐵箭的訂單,還要李叔向他們付定金。
鄭氏兄弟交換了一下眼神,鄭偉攔住了趙建寒的去路,說道:“小公子,你要的這些東西我們免費幫你做,我們只有一個請求,讓我們派兩個徒弟跟著你一年的時間,學習《魯公秘錄》上的技法。他們倆是我們兄弟最好的徒弟,已經得到了我們所有的真傳,你以後要做什麼東西直接要他們幫你做就可以了,省的你來回跑耽誤時間,你看這樣可以嗎?”
“真是瞌睡遇到枕頭了。”趙劍寒心花怒放,面上卻故作遲疑,過了一會兒才說道:“這樣啊?我有幾個條件,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答應。”
在鄭氏兄弟的眼中,《魯公秘錄》比聖旨還重要,原本他們沒做多大指望,只是出言一試,沒想到這個小公子真的有可能答應,他們異口同聲地問道:“有什麼條件你說,我們一定盡力做到。”
趙劍寒眼珠子轉了轉,說道:“我要先看看你們的徒弟,看他們的手藝是不是很好。”
鄭宏二話不說,立刻轉身叫到:“秦向武、吳青山,你們倆過來,和這位小公子認識一下。”
兩名三十多歲的中年漢子走了過來,趙劍寒一看,巧了,這倆人正是他上次到肅州城在一個廣場上閒逛的時候,擺了一個攤子,現場表演泥人和木雕製作的兩個工匠,趙劍寒就是看上了他們的手藝,才找到鄭家村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