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

現在,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一下胡惟德,這個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胡惟德(1863 —1933),字馨吾,浙江吳興人,北洋政.府第十位國.家.元.首。

一九八八年以算學中舉人,上海廣方言館畢業,清末歷任駐俄使館參贊,一九零四年使俄欽差大臣、外務部右丞,一九零八年使日欽差大臣,一九一零年外務部大臣,一九一一年清末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副大使,一九一二年民國唐紹儀內閣任外交次長,歷任北洋政.府駐法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駐法國公使、一九二零——一九二五年駐日公使、一九二二年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后委員會理事、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兼關稅特別會議全權代表。一九二七年一月又任內務總長,十一月北洋政.府平政院院長高級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一九一八——一九二八年四次連任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等職,一九三三年病逝于北平。

胡惟德是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曾多次擔任駐外使節,后任民國外交總長兼代國.務總.理,參與并見證許多重大外交事件,是書寫晚清與民國外交史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子胡世澤也是著名的中華民國外交官,是首位中國籍聯合國副秘書長。

等蓋好印后,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詔書,大聲念道:“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遴員與民軍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輟于途,士露于野。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惡因一姓之尊榮,拂萬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咨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欠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詔書文筆典雅清婉,據說出于前狀元張謇之手筆。

一個退位的王朝。有什么權力指定某人負責組織政.府?“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 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這段話顯然是不該出現在“退位詔書”中的。有人說這是袁世凱在給自己當總統加保險,其實多半是冤枉他了,因為這段話是隆裕太后堅持加上的,和革命黨相比,她更信任袁世凱。

在念完詔書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見儀式便宣告結束。胡惟德拿著詔書,領著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再次三鞠躬,隨后便退出殿外,從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千秋萬代終是夢,俱往矣,換了人間。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入關后從攝政王多爾袞定都燕京開基,最后也是以攝政王結束,莫非也是天數所致。

一九一三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因痰癥發作而去世,當時離清帝退位僅一年零十天。

隆裕太后彌留之際,對九歲的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隨后,又對旁邊侍立的太保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其語凄慘悲涼,為世人所知。

無論是攝政王載灃還是隆裕太后,他們治國或許無方,但從人品上看,都不是什么壞人。至少他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首創了中國歷史上以談判和平移交政權的先例,這也使得國家免于分裂對立、人民免于兵燹浩劫。這種姿態與舉動,無疑是識大體的,是國家之幸,萬民之幸。

任何歷史事變都是合力作用的結果。為了埋葬封建帝制,有千千萬萬的人們前仆后繼,流血犧牲。但這其中,總有人做出了相對較大貢獻,比如袁世凱、孫.中.山、黃興、黎元洪、唐紹儀、伍廷芳、張謇……

有一個人的名字也必須寫進史冊,就是隆裕太后。

不是所有的變革都是需要流血的,清廷就實現了和平交接。只有經歷過戰亂,目睹戰爭給國家造成的巨大破壞的人,才更能懂得和平交接有多難得可貴。在中國的歷史上,這差不多是首創,因此,隆裕太后對此所作出的貢獻,就越發值得后人銘記。

當天晚上,袁世凱在外務部大樓,當眾把這么多年來一直拖在腦后的辮子剪掉,高舉雙臂大聲宣告:讓我們一起進入新的時代。

群情昂揚,場面感人,很多人禁不住流下激動的熱淚,人們歡欣地憧憬著明天。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即清廷宣布退位的第二天,中.山先生向南京參議院辭職,提交了舉薦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咨文,以兌現自己此前許下的諾言。

咨文言道:“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成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有私見貢薦于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記,無失當選之人。”

中山先生在辭職的同時,也提出了三個附加條件:

其一、臨時政.府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議定,不能更改。

其二、辭職后,待參議院選定的新總統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員乃行解職。

其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參議院所定,新總統必須遵守。

前兩條的用意在于把袁世凱從老窩調出,使其處于革命勢力的包圍和控制之下;第三條則是通過法律手段,限定袁世凱的行為。

權力不能出現真空,袁世凱于十三日以“全權組織臨時.政.府”的名義,布告文武官衙和軍警,代替了清政.府行使職權,自任此“全權組織臨時政.府”的首領。在南京臨時政.府之外,另組了一個政.府。

二月十四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召開總統選舉會,十七省的代表一致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隨即電告袁世凱,務請其到南京參議院受職。同日,中山先生亦電告袁世凱,準備派專使北上迎接。

十六日,袁世凱致電唐紹儀、伍廷芳、張謇:“現天下糜爛,經濟困難,將來撫軍治民,頭緒萬端,而外蒙問題尤難措手,斷非世凱衰病之驅所能料理。……勿祈三公切商中.山,仍以利國福民之念,始終其事,勿棄前功。凱俟接代有人,仍返洹上,務我農業,皆三公之大賜也,感且不朽。”

本意是表示堅決不去南京,不惜以不做大總統相要挾,發電后馬上意識到不對。對方不是清廷,離了自己就玩不轉,一聽說自己辭職就嚇得要死。這個總統可不是自己不干,就沒人敢干,沒人能干。說不定有的人正等著自己說這句話。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怎么辦?就坡下驢自己不是干吃啞巴虧。自己不干,不是人家不讓干,自己不是百口難辨?

馬上給中.山先生發電:“凱之私愿,始終以國利民福為目的。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伸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仆義務?惟前陳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鑒亮。”

同電致參議院,閉口不提“退歸”,只是請求體諒他的不得已之苦衷。

當日,袁世凱又會見各國使節,請求支持。

各公使一致表示,臨時政.府應設在北京,否則不予承認。有了列強的支持,袁世凱也就更有底氣了。

袁世凱越是不想去南京就職,南京政.府越是覺得必須堅持臨時政.府設在南京。中.山先生接電后立即回電,請袁世凱找個可靠和辦事能力強的人,授以全權,接替袁世凱把那邊的事管起來。

十八日,中.山先生再次致電袁世凱,催促其盡快南下就職。指出:首都暫時設在南京,具有“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懷宮廟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的作用,意義重大。堅持袁世凱必須來南京就職。

為表達誠意和決心,委派南京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為專使,外交次長魏宸組、參謀次長鈕永建、法制局局長宋教仁和汪精衛等人為歡迎員,攜同唐紹儀前往北京。接袁世凱南下,迫其離開北京。

二十日,參議院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

接到迎接專使來北京的電報后,袁世凱立即指示直隸省和天津地方當局予以特別的招待。另派其長子袁克定,專程到天津迎接專使一行。

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268章 張勛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75章 讀書和啟蒙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章 當官真好第120章 關系終于理順了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于胡適第601章 關于青年人的苦悶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91章 求博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系惡化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2章 小人精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40章 系矯旨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79章 新人物第134章 較量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47章 外逃第188章 熔巖涌動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03章 岳州攻防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06章 讀書啟蒙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36章 大蘿卜章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辦實業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章 去買官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么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95章 回歸做學問第4章 當官真好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303章 岳州攻防戰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胡同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94章 曹錕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78章 提倡“大眾語”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70章 呼聲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62章 國恥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76章 成為無神論者
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268章 張勛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75章 讀書和啟蒙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章 當官真好第120章 關系終于理順了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于胡適第601章 關于青年人的苦悶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91章 求博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系惡化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2章 小人精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40章 系矯旨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79章 新人物第134章 較量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47章 外逃第188章 熔巖涌動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03章 岳州攻防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06章 讀書啟蒙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36章 大蘿卜章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章 辦實業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章 去買官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么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95章 回歸做學問第4章 當官真好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303章 岳州攻防戰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胡同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294章 曹錕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78章 提倡“大眾語”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70章 呼聲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62章 國恥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76章 成為無神論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新乐市| 怀仁县| 兴隆县| 昭觉县| 恩施市| 格尔木市| 黔江区| 乌拉特后旗| 桂东县| 特克斯县| 北流市| 赤城县| 临清市| 崇信县| 乌拉特后旗| 六安市| 津市市| 普定县| 民勤县| 新乐市| 隆德县| 米泉市| 呈贡县| 石狮市| 舞钢市| 济宁市| 鲁山县| 云和县| 富裕县| 保定市| 新平| 永靖县| 来宾市| 永定县| 大庆市| 六盘水市| 双峰县| 磐石市| 乌兰察布市|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