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寧波鄞縣四明山麓樟溪畔的章水鎮,始建于1944年12月,原為李敏等烈士埋葬處。1951年起,鄞縣人民政府著手對陵園進行了幾次整修擴建,形成目前總占地面積143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00平方米的規模。2001年6月,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整修后的烈士陵園坐北朝南,背倚望海尖娘崗山,建筑錯落有致,由烈士墓、碑、亭、紀念堂、陳列廳等組成。
陵園北面后端為墓區,筑有五座穹窿形圓墓和一座長方形墓冢,墓內分別安葬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157位烈士的忠骨。
墓區正前方2米高的二層平臺上,凌空聳立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高25.2米,象征寧波鄞縣于1925年2月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塔座四周鐫刻四組浮雕圖案,分別為“大嵩潮”、“梅園旗”、“樟溪血”、“四明火”,藝術地再現了鄞縣革命斗爭如火如荼的歷程。
紀念塔前一塊4000平方米的草坪廣場,可容納2000多人舉行祭奠活動。廣場以南兩側,相對建有五角形紀念亭,亭內各豎石碑一塊,下面分別鐫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碑陰鐫有198位烈士英名。
陵園西首有一幢三層樓建筑,一樓為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墻上一塊“英烈永垂四明”碑石上,銘刻670余位烈士的英名。二樓、三樓分別為“烈士骨灰室”及“病故革命工作者骨灰室”。
紀念館北面是陳列大廳,建筑面積678平方米,廳內展出了鄞縣四個歷史時期即: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革命斗爭史和烈士事跡。在每個革命時期里,概述了當時革命斗爭形勢,展出各個時期革命先烈斗爭經歷、史料照片、個人遺物、遺照等。
在100多件革命文物里,無論是一頁信箋、一支鋼筆、一本日記、一件戰利品以及大刀、步槍、
子彈等,都形象、生動地提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
紅色四明
寧波鄞縣四明山區,峰巒疊嶂,地勢復雜。在各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在這里領導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在這里領導人民建立了武裝,與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
為了紀念這些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從1951年開始,寧波和鄞縣人民在鄞縣西部的章水鎮興建、擴建烈士陵園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目前,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已達14300平方米。陵園內,樹茂花繁,風景宜人。
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于2001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它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寄托哀思、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到這里來參觀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
“浙東劉胡蘭”——李敏
1924年1月30日,李敏出生于浙江省鎮??h小港鄉青峙李隘村一個貧困家庭。幼年時跟著母親在上海一家日本人辦的紗廠當了兩年半童工。后來跟隨父親回鄉,在延陵學校讀書,受到了黨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
1942年秋,李敏到鄞西樟水區啟明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群眾工作。樟水地區是共產黨在鄞西與敵、偽、頑勢力斗爭的一個焦點,斗爭十分復雜。李敏深深懂得,戰爭必須依靠群眾。因此,她首先利用學校這個陣地,向學生們進行抗日救國教育,給他們講抗日故事,教唱抗日歌曲。
同時,李敏也特別重視訪貧問苦。每次見到貧苦農民都會打招呼。走進群眾家里,燒火、掃地、抱小孩,什么都干。她又以結拜姐妹、見拜爹娘的方式,結交了很多朋友。李敏奔走在各村,用“一只筷易斷,一束筷難折”的通俗例子將群眾組織起來,共同抗日。沒過多久,樟水各村自衛隊相繼成立。在以后的反敵、反頑戰斗中,配合游擊隊作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1943年秋,浙東反頑自衛戰爭即將開始。縣委決定加強對鄞江新區的領導,調李敏任該區區委書記。
當時,浙東游擊縱隊主力為了打擊頑軍,進行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整個鄞西地區只留下部分縣、區武裝就地堅持斗爭。而鄞江區的桓村、后隆和上、下孤山以及金陸、禪巖沿一帶,形勢更為險惡。駐扎在離那里五六里路的鄞江橋的日本鬼子與偽軍虎視眈眈,“浙?!倍F突擊營、郭青白殘部,在那里伺機襲擊,山村里敵人進進出出,槍聲日夜不絕。李敏抱著“咬緊牙關,沖出路來”的決心,帶著工作組來到虎口開展工作。
剛到這里時,工作組為了甩掉敵人的追蹤搜索,有時一夜要翻幾個山頭,更換好幾個宿營地,有時晝伏夜出,到村民中宣傳黨的抗日政策,揭露國民黨假抗戰、真反共的陰謀,號召大家組織起來,實行減租減息,共同對敵。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工作,組建了農協會、婦女會、兒童團、判山會,還以獵戶隊為骨干,拉起了一支10余人的區小隊,將國民黨設立的稅卡和情報站搗毀。
11月下旬,浙東游擊縱隊一部駐扎在桓村、后隆、上、下孤山一帶,準備向國民黨賀鉞芳部隊發動攻擊。李敏為了做好后勤供應工作,熬過了很多不眠之夜。
24日深夜,部隊即將出發。那天,李敏從各村動員組織擔架隊回到上孤山,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但她仍不放心,走到村外觀察地形。她發現村后的“溪步”已被水淹沒。這條溪步是出征東、西岙的必經之路。戰士們腳上穿的是布鞋或草鞋,如果一出村就濕了鞋襪,天這么冷,肯定會凍壞腳,脫鞋過水行軍速度又會受到影響。李敏連忙回村,發動婦女背來幾十條長凳,用繩子縛住凳腳搭起了木橋,戰士得以順利通過溪步。
1944年2月21日,國民黨“浙?!倍F在偷襲中意外抓住了李敏。面對審問,李敏毫不畏懼。敵人惱羞成怒,竟將李敏等三人除去外衣只剩一件襯衣綁在樟樹街十字路上,用刺刀殺害,李敏犧牲時年僅21歲。浙東人民贊譽她為“浙東劉胡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