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后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后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后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并于稱帝后,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權十九歲時,兄長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孫翊(184年-204年),又名孫儼,字叔弼,是孫堅的第三子,孫策、孫權的弟弟。勇猛果斷,很有其兄長孫策的風格,曾被大臣推薦為繼承者。孫權繼位后,孫翊任丹楊太守,不久被身邊的人邊鴻殺害。
孫尚香,吳郡富春人,東漢末年討虜將軍孫權之妹,左將軍劉備夫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年僅36歲。
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戰爭中立有大功,又討平叛亂無數,身經百戰,所向披靡,深受孫權器重。后來在與魏國的多次邊境爭斗中也屢立戰功,官至后將軍,并領徐州牧。黃武六年(227年)去世。賀齊生性奢綺,尤其軍事方面,兵甲器械極為精良,所乘的船奢華至極。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官至前將軍、青州牧,假節,封為嘉興侯。有一子朱異。
孫權統事后,朱桓成為余姚長,為當地人民解決瘟疫,又招募士卒,討伐當地山賊,所到之處,山賊都平定。后來代替周泰成為濡須督。夷陵之戰后,曹仁率領幾萬步騎出征濡須,揚言攻打羨溪,朱桓分兵救羨溪,軍隊出發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進軍濡須,但要追回救羨溪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當時朱然手下只有五千軍隊,諸將都十分恐懼,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關系和自己與曹仁的能力對比分析戰斗,鼓舞士氣。又設計引誘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斬常雕,生擒王雙,斬溺魏軍千余人。
周魴引誘曹休出兵皖城,朱桓為右督,助陸遜破曹休,吳軍斬獲萬余人。朱桓又獻計阻塞曹休退路,進圖壽春,但陸遜認為不可行,于是沒有實施。廬江主簿打算開城迎接吳軍,全琮和朱桓率軍接應,但事情敗露,被迫退軍。退軍時吳軍渡河,魏軍打算出擊攔截,但見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擊。后來朱桓狂病發作,回建業治病,并于第二年(赤烏元年)病死,時年六十二歲。
朱異:被任命為郎官,后為騎都尉,朱桓去世后代父領兵。在攻打樊城和文欽期間先后任偏將軍、揚武將軍。孫權評價朱異有膽略而鎮定。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朱異升任鎮西將軍,擊敗諸葛誕。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朱異擔任大都督救援壽春的諸葛誕,因未成功而遭到孫綝誣陷殺害。
留贊(183年—255年),字正明,會稽長山人(今浙江金華)人,曾任左護軍,有兩子:留略、留平。少為會稽郡吏,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后被東吳大將凌統所引用,任屯騎校尉。諸葛恪東征,留贊為前部,會戰先陷陣,大敗魏師,以功升左將軍。吳五鳳二年(公元255年)留贊任左護軍,隨孫峻征淮南,因病撤軍,被魏將蔣班圍困于道,力戰而死,時年73歲。
全琮(198年-249年),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孫權將自己的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為吳國的名門;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驕橫跋扈,仍然以十分謙恭的態度對待他人。
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最初避難江東,孫權統事后,召步騭為主記。后游歷吳地,又任海鹽長,還任東曹掾,出領鄱陽太守。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往交州,追拜使持節、征南中郎將。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后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孫權稱帝,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后因冀州分與蜀漢而解牧職。又都督西陵。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次年去世。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以后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于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陸遜次子,孫策外孫。年二十喪父,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后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并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后拜大司馬、荊州牧,卒于官,終年49歲。被譽為吳國最后的名將,死后不久吳國為晉所滅。
呂蒙(178年-219年,一說180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1]。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
孫權統事后,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后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并于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后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于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將軍。
少年時好
游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只財物,身佩鈴鐺,衣著華麗,人稱錦帆賊。當地聞鈴響,即知道是甘寧出現。奪取船貨二十余年,后停止搶劫,熟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后歷仕于劉表和黃祖麾下不被重用,期間曾射殺凌統之父凌操,因此與凌統有殺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騎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甘寧為人仗義疏,深得士卒擁戴。有一子甘瑰,曾孫甘卓為東晉初期鎮南大將軍。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朱然(182年—249年),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原姓施,朱治的養子,并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后其曾任山陰令,臨川太守,受到孫權賞識,有平定山賊的戰績。后來跟隨呂蒙討伐關羽并且捉拿關羽父子。呂蒙臨終,孫權問繼任者是誰最合適,呂蒙認為朱然是自己最好的繼承者。于是呂蒙死后,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夷陵之戰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之后朱然提出應該收兵防備魏國,魏國果然趁機攻吳。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終在朱然死守之下退軍,朱然從此“名震敵國”。之后孫權先后派遣朱然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兩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斬獲。最后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于249年病逝,享年68歲,孫權為此傷心至極,并為其素服舉哀。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杰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后,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后,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余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后,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后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韓當因為長于弓箭、騎術并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勛卓著,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黃武五年(226年)卒。
程普(?—210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武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后,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并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勛卓著。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后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于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后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死于黃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數有戰功,死于黃龍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繼承了兵權和爵位。
凌統(189年-237年【一說217年】),字公績,吳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少有名盛,為人有國士之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官至偏將軍。
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人。漢末東吳名將。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又與賀齊并力討平黟賊。從征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后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蔣欽貴守約,性豁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回軍途中病逝。
徐盛,字文向,瑯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他在漢末因戰亂客居江東,由孫權所設“招賢館”登用,從而開始輔佐孫權。早年徐盛抗擊黃祖,因功升為中郎將。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戰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后來,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筑上圍墻,曹丕被迫退走。吳黃武年間(222~229),徐盛病逝。其官爵由兒子徐楷繼承。
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今安徽霍邱,一說河南固始)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將領。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勛,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進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拜為大將軍,后為右大司馬、左軍師,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去世。丁奉一生征戰,與北方政權從曹操時代打到司馬炎時代,侍奉了孫權到孫皓四位吳國君主,見證了三國的盛衰興亡。
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干(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后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在合肥戰役、追擒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多次立下戰功。但其為人奢侈貪財。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將士以獲得財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董襲(?—213年),字元代,會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東漢末年江東孫氏部將。跟隨孫策討伐山陰宿賊黃龍羅、周勃等,策自出討,襲身斬羅、勃首,遷揚武都尉。從策攻皖,討劉勛,伐黃祖。主策薨,襲討鄱陽賊彭虎等眾數萬人,旬日盡平,拜威越校尉,遷偏將軍。建安十三年,襲隨權討黃祖。襲身以刀斷兩紲,使祖蒙沖橫流,大兵遂進。斬祖。濡須戰,襲督五樓船住濡須口。夜卒暴風船覆,襲死。
陳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后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于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張遼奇襲孫權,陳武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張昭(156年-236年)
,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后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張昭,先后用孫邵、顧雍。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謚號文。
張纮(hóng)(153—212年),字子綱,廣陵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纮遂出仕為官。后來,張纮被派遣至許都,任命侍御史。但孫權繼位時張纮又返回了江東,任長史之職。張纮后來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準備時張纮病逝,其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虞翻(164-233),字仲翔,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孫策,自此仕于東吳。他于經學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
薛綜(?―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國時吳國名臣。少時避亂至交州,師從劉熙。士燮歸附孫權,召其為五官中郎將,出任合浦、交阯太守。后從征至九真,還都任謁者仆射。232年(嘉禾元年)升任尚書仆射。240年(赤烏三年),徙任選曹尚書。242年(赤烏五年),為太子少傅,領選職如故。243年(赤烏六年)去世。
嚴畯(生卒年不詳),字曼才,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人。性情忠厚,待人以誠。
少好學,精通《詩》、《書》、《三禮》,又好《說文》。避亂江東,與諸葛瑾、步騭是好朋友,被張昭推薦給孫權作騎都尉、從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橫江將軍魯肅去世,孫權打算讓嚴畯接替其位。嚴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對抗在荊州的關羽和北面的曹魏,便堅決不接受此任命。后來擔任尚書令。
駱統(193年—228年),字公緒,會稽烏傷(今浙江義烏)人。三國時吳國將領、學者。年二十,就擔任烏程相,任內有政績,使得民戶過萬。又遷為功曹,行騎都尉。曾勸孫權尊賢納士,省役息民。后出任為建忠中郎將。凌統卒,統領其部曲。因戰功遷偏將軍,封新陽亭侯,任濡須督。黃武七年(228年)卒,年三十六。有集十卷。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呂范(?-228年),字子衡。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1]漢末三國時期東吳重臣。隨孫策、孫權征伐四方,對穩定江東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孫權將其比之于吳漢。官至前將軍、假節、揚州牧,封南昌侯。黃武七年(228年),拜大司馬,印綬未下,呂范已病卒。孫權悲痛不已,遣使者追贈大司馬印綬。后孫權還都建業,路經呂范墓,不禁悲呼道:“子衡!”且流淚不止。還都后,以太牢禮祭祀呂范。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楊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東吳名將朱然之嗣父。早年隨從孫堅、孫策征伐,又輔助孫權,穩定江東,功勛卓著。此后長期居住在吳郡,孫權為吳王,拜其為安國將軍,配金印紫綬,徙封毗陵侯。每次進見,孫權都親自迎接。黃武三年(224年)卒,年六十九。
朱據(194年-250年),字子范,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1],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官員及將領。
朱據儀表堂堂,體格健壯,善于論辯詰難。黃武初年(222年),擔任五官郎中、侍御史。孫權以朱據文武兼備,授任他為建義校尉,駐守湖孰。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將女兒孫魯育嫁給朱據,并任命他為左將軍,封云陽侯。朱據為人謙虛,多交士人,輕視財貨,樂于施舍,俸祿賞賜雖說豐厚但常不夠用。
赤烏九年(246年),升任驃騎將軍。赤烏十二年(249年),朱據接替已故的步騭繼任丞相一職。赤烏十三年(250年),因太子孫和、魯王孫霸二宮構爭,他擁護太子孫和,被貶為新都郡丞,還未上任就遭中書令孫弘偽造詔書賜死,時年五十七歲。
孫峻(219年-256年),字子遠[,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官至丞相、大將軍。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在除掉最大的敵手諸葛恪后成功掌控吳國的大權,不久在討伐魏國的途中驚懼而死。時年37歲。死后由堂弟孫綝繼承官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孫綝被誅,孫峻、孫綝二人也被從孫氏宗族譜中除名,改稱為故峻、故綝。
孫綝(chēn)(231-258年12月),字子通。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孫堅弟孫靜之曾孫,孫暠之孫,孫綽之子。
在從兄孫峻死后,孫綝繼孫峻掌握大權,為侍中兼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相繼誅殺反對自己的呂據、滕胤,不久遷大將軍,封永寧侯。其人專政嗜殺,使朝野都對其不滿。與孫亮矛盾激化后廢孫亮而立孫休為帝,又加丞相,領荊州牧。后孫休定計,派丁奉等人將其誅殺,年僅二十八。孫休感到于孫綝同族是羞辱,于是下詔從宗譜中革除其名,改稱“故綝”。
孫魯班,生卒年不詳,字大虎,吳郡富春人。東吳大帝孫權長女,生母步夫人,后母潘皇后,全懌、全吳生母,全緒、全寄繼母,朱氏姨母。初嫁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死后,改嫁全琮,因此孫魯班又稱全公主。
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大司馬呂范次子,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呂據初因父親功勛而任郎官。呂范臥病時,任副軍校尉,輔助掌管軍事。黃武七年(228年),呂范去世,呂據襲封南昌侯爵位,升任安軍中郎將。
呂據后多次征討山越,每次皆能取勝。隨潘濬討伐五谿,并立戰功。又隨朱然進攻樊城,與朱異攻破樊城外圍,回師后任偏將軍,入朝任馬閑右部督、越騎校尉。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蕩魏將軍。孫權病重時,任呂據為太子右部督。孫權死后,孫亮即位,任呂據為右將軍。建興元年(252年),率軍抵御并擊退魏軍。建興二年(253年),升任驃騎將軍,兼管西宮事務。五鳳二年(255年),與孫峻等進攻壽春,回軍途中擊敗魏將曹珍。
太平元年(256年),呂據率軍攻打魏國,未到淮河就聽說孫峻已死,孫峻堂弟孫綝掌權,大怒之下率軍返回,意圖廢除孫綝。孫綝得知后,命文欽等人攻取呂據,又派堂兄孫憲率兵迎擊呂據,呂據走投無路于是自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