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敬畏科學,你就該明白有樣東西叫“科學的科學性”。當“科學”沒有了“科學性”,那就不是“科學”了,而是廢鐵、是渣滓、是病毒。某些所謂“科學家”真應該讀讀塞繆爾·阿貝斯曼①的著作,看看我們的“科學”是如何“失實”的。也許他們真應該耐耐心心關注下他們各種各樣假設的“P值”(p-value)②。
提出“收割理論”的美國生態學家S.M.斯坦利認爲: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佔絕對優勢的局面,爲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F在看來,似乎人類自己就是自己的捕食者?
和生物體一樣,“社會”千百年來也在進化。總得有人阻止“偏執科學”的泛濫發展,這是千百年進化而來的保護機制。
數據們犯了大錯!它們竟然把斯科特選爲試驗的“最佳人選”,引狼入室!對它們來說,斯科特只是生物個體。但這個體有思想!它們不知道斯科特的能力和野心,不知道,三天假期的另一半時間裡,斯科特醞釀著一個蓬勃計劃,用以爲“鯨魚”帶來比2013年那位特工入侵更有效果的滅頂之災。
是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鯨魚’的科研發展”,就是斯科特要完成的事。
……
①應用數學家、網絡科學家,著有《失實》——“The?Half-life?of?Facts”,全名爲“失實:爲什麼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有一半可能都將是錯的”——一書。
②統計學術語,一個衡量證據有效性的常用指標,有出現在《失實》書中。理想情況下P值能表示假設是錯誤的概率,現實情況則並非如此。P值在科研數據分析方面的濫用常常使科學家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阿貝斯曼甚至在書中告訴我們,要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通常來講,P值只要小於0.05就可以了。這位可愛的人甚至引用了進化生物學家約翰·梅納德·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的精闢總結:“統計這門科學就是讓你一年做20個實驗,然後把一個錯誤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譯文來自《失實》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