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他上次托人帶過來的賬簿里面,還夾雜了一張地契,那張地契是祖上傳下來的,算得上是他們的祖產,是城郊外的梨山,占地兩百余畝。他讓書華去山上看一看,選個合適的地點建宅子,用作今后居住之用。
最后,就是關于姚氏的事情。他已經問過家中的一些老人,他們說是姚氏的女兒曾經的確生過一場重病,幾乎夭折,后來說是忽然回光返照,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他又在信里說了,書畫的的確確是沈家的血脈,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去追究了,畢竟父親都已經不在了,那些事兒就算翻出來也沒什么意思……
厚實的信封里頭,除了二哥的信以外,還藏著另外一封信。書華將其拆開,與上次一樣,仍舊只有只言片語——吾安,勿念,靜候歸來。子墨書。
書華將兩封信都好好收起來,然后從裝有賬簿的木箱子里翻出了梨山地契,地契被疊得整整齊齊,紙張已經嚴重泛黃,邊角音樂有些破損。
二哥讓她去選個地方建宅子,想必是要在此長久地定居下去,建宅子不是什么小事,書華琢磨著,這事兒還得去向大伯他們征詢一下,讓他們在旁幫襯著點。
到了第二天,書華去向顏氏請安,準備找二伯提建宅子的事兒,卻不想顏氏說他去了沈家宗祠。
書華原本打算等到二伯回來再說,可顏氏說二伯去宗祠是為了宗祠修葺的事情,宗祠修葺事關全族,但凡在蘇州的沈家人,今兒個全都去了沈家宗祠,集體商量著宗祠修葺的事情。顏氏道:“三叔公之前還派人來說了,說你要是沒事的話,可以去祠堂那兒看一看,全當是代表你家二哥來旁聽。你一直居住在汴京,雖然你們那家每年都會寄錢回來參與祠堂修葺,但卻從未真正見過祠堂修葺的過程,這一回就當作長長見識。”
聽到她這么說,書華也覺得可以去看看,順帶向其他幾位叔伯說說修建宅子的事情,讓他們給出出主意。
書華回屋收拾了一下,順便揣了幾張銀票放到兜里,然后就與顏氏一塊出門了。她們乘坐小船,順流而下,來到了沈家宗祠。
宗祠前門庭若市,人來人往,熱鬧得好似菜市場。書華陪著顏氏進到宗祠大院的大門,院子里面的空地上擺了好幾張長桌,桌子前面排了兩條長長的隊伍,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有,氣氛比外面還要熱鬧幾分。
顏氏說,宗祠修葺需要不少的銀錢,其中有五成錢是由五個叔伯均攤,另外有兩成是書華家承擔,最后剩下的三成則是又族里的族人們募捐而得。眼下這些人就是在排隊捐錢,沒有規定具體數目,全都依靠各自的家庭條件來決定各自的捐款數目。
書華有些疑惑地問道:“那要是他們每個人只捐一文錢,也沒有問題么?”
顏氏難得地笑了:“自打我嫁進沈家這么些年來,還從沒見過有人在募捐的時候只捐一文錢的。”
書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倘若有人吝嗇,不愿捐太多錢,到最后湊不齊三成募捐數目,該怎么辦?”
顏氏似乎早就料到她會這么想,就帶著她繞過常常的隊伍,來到最前面的長桌旁邊。大伯、二伯和三伯全都站在桌子后面,一個負責收錢,一個負責記賬寫名字,一個負責保管財務,分工明確,干起活來非常熟練。
這個時候,隊伍正好輪到一個八十來歲的老婆婆,她的個子非常瘦小,還駝著背,頭發花白,一身破舊的粗布衣裳,懷里抱著只老母雞,身上還背了個破竹簍,簍子里面盡是些剛摘好的新鮮野菜。只見她將老母雞放到桌子上面,巍巍顫顫地從懷里掏出一只布包,將布包抖了幾下,滾出三個銅板。她的臉上,顯得有些不大好意思:“幾位老爺,俺家里實在沒錢了,這是俺最后三文錢。俺知道這些錢不夠,所以俺把家里最后一只老母雞給帶來了,希望能湊夠數目……”
她說得很誠懇,一雙渾濁的眼睛直直盯著負責收錢的二伯,就怕他說個不字。
二伯看了看旁邊的大伯和三伯,隨即與老婆婆笑道:“牛家奶奶,這三文錢我們收下了,但是你這只老母雞還是收回去吧,我們這兒實在沒處安放。”
一聽二伯這么說,牛家奶奶立刻就有些不開心了,她繃著臉說道:“你們可別不識貨,這只老母雞可是俺養了三年多的老母雞,養得可肥壯了你們要是覺得還不夠,俺把身上這簍野菜也給你們留下……”
“可別這樣”大伯笑著阻止了她的舉動,“我們知道您的境況,三文錢已經夠了,這只老母雞您是留在家里下蛋賺錢的,您還是快些把它帶回去吧。您要是真想捐錢,就把您的孫兒阿牛給叫過來,阿牛已經過了二十歲,按理來說,您家里的捐款就該由他來承擔。”
站在牛家奶奶身后的一個大叔忽然插嘴道:“那個阿牛成天在外頭鬼混,偷蒙拐騙樣樣都來,莫說讓他來這兒捐錢,只怕連他祖母的棺材本都要搶去喝花酒了”
另外一個大嬸也接過話道:“那個阿牛真該遭雷劈不但不賺錢養家,還死皮賴臉找他祖母要錢這要是被他爹娘看見了,九泉之下也會不得瞑目”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說起了這個阿牛的惡行,七嘴八舌間,牛家奶奶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她忙不迭地為孫兒解釋:“俺的孫兒其實本性不壞,他只是爹娘去得早,自小就少了些管教,性子難免野了些。可是他說過,等到他賺了錢,一定會買大房子給俺住,讓俺好好地享福,你們……你們就別再說他的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