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韜的屯田兵團在收編各路降兵、流民之後,現在已經有一百多萬人。
一半以上的人們都是麥子播種後纔來到義陽八郡的,他們多半被髮去整修水利、整修道路、挖掘煤礦、整修田地等基礎事宜,等到麥子收割完了,他們才分到地,他們把屯田兵團發下來的穀子種子播下去以後,他們還需要五個月的小麥維持生計,這些人一天一斤即可,也要八千多萬斤小麥。
如此算來,魏延還剩下四億五千萬市斤小麥積壓在倉庫裡,除了明年各地屯田的小麥種子,還預留半年的糧食,還剩下一億多市斤小麥,按道理魏延是不應該再去其他地方購置糧食了,魏延卻還讓黃承彥等官辦糧商在甘寧水師護送下,前去各個地方購置糧食,哪怕那些地方的糧食比義陽八郡這邊貴上很多,黃承彥派去的掌櫃們傳報說買了不合算,魏延還是一個字,買!
在這東漢末年已近三國亂世,糧食絕對是最重要的戰略物品,沒有之一。
現在的義陽八郡在魏延強力治理下,漸漸恢復原來的氣象,成爲大漢一片安靜的沃土,其他地方有戰亂,民衆一直不得安寧,自然無心種田,反正種了也是給那些賊兵糟蹋了,民衆很多都流離失所,很多都落草爲寇,不管是做流民還是流寇,糧食對他們始終是最重要的東西,魏延便用那一億多小麥來誘使更多的流民、流寇來義陽八郡。
在魏延眼裡,比糧食而更重要的是人口,人口越多,耕作的田地越多,收穫上來的糧食就越多,能夠徵用的兵役人口就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魏延是想要更多的人口,怎奈因爲此前袁術、曹操、劉表的入侵,不但其他州郡的流民覺得義陽八郡戰亂不斷捨棄不來,連魏延本來就籠絡到的流民也棄之而去,反觀公孫度的遼東、劉表的半個荊州、劉璋的益州都逐漸從戰亂之中安定下來,成爲附近戰亂地區民衆爭先恐後扶老攜幼前往投奔的地方,此消彼長,不由得魏延不心急如焚。
魏延便連連發布了幾項政策,以鼓勵外來流民踴躍進入義陽八郡安居樂業。
第一點,流民不再強制編入屯田,畢竟屯田比起正常的均分田自耕農來說,拿去四五成的收入,剝削太重,難以持久,同時魏延亦覺得屯田兵團下轄一百萬人,規模過大,有些尾大不掉,有心減少屯田兵團下轄民衆人數,便規定日後只有俘虜兵、盜賊等需要進行勞動改造的才入屯田兵團。
第二點,流民進入義陽八郡直接去當地官府登記造冊,可領人均十畝的均分田,第一年可領取免費種子並免除賦稅,從第二年纔開始徵收一畝兩斗的薄賦,流民參與基礎建設,每天每人都可以享受五十到一百錢不等的補助。
第三點,流民可免費入住統一建造的宅院,流民的子女統一免費入讀各郡縣鄉亭設置的中小學堂,流民可享受各郡縣鄉亭設置醫療所的醫療服務,流民可參軍入伍加入地方郡縣鄉兵,總之一句話,義陽八郡本地人享受的一切普遍的福利待遇,外來的流民均可享受。
魏延特別在意第三點,因爲他在後世特別瞧不起帝都、魔都的一小簇本地土著無限狹小的心胸,在他看來,搞本地土著、外地移民之間的兩極分化是再愚蠢不過的,既然都是一個城市的建設者,都是爲這個國家做貢獻,又何必分本地人、外地人呢,魏延當政,絕對不能設置那樣錯誤的戶口制度,亦不能坐視民間出現的互相歧視,要強硬地讓民衆接受本地人外地人皆平等的觀念。
因爲遼東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兗州的曹操都意識到人口、糧食的重要性,他們都努力地招攬流民,也都效仿魏延的惠民政策,他們地盤附近的流民也不願意捨近求遠,投奔義陽八郡。
一時之間,魏延的政策一出,並未收到應者雲集的效果。
不過,魏延已經決定從全民族的高度來,考慮出臺一個全新的政策。
雖然說大漢子民尚未遭受三國的近百年戰爭,人口尚有三四千萬人,但在魏延治下的只有七百萬人,七百萬人看起來不少,但魏延治下還有更多荒地、更多礦產急需要大量勞動力。
在這個時代的人眼裡,義陽八郡礦產很少,但在魏延眼裡,可謂遍地黃金。
平頂山那裡有大量的煤礦、鐵礦、鹽礦就不用多說了。
汝南郡有玻璃用砂、螢石礦產,煤炭礦產也很豐富。
南陽郡的的天然鹼儲量達8514萬噸,儲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藍石棉儲量達5800萬噸、銀金屬儲量達2729噸、藍晶石儲量達498萬噸、紅柱石儲量達450萬噸、金紅石儲量達255萬噸、黃金金屬儲量達122噸、大理石儲量達25000萬立方米、石墨儲量達2158萬噸……其他各個郡縣也都有魏延和種子神器能夠探測出來的大量礦產,欠缺的只是礦工,大量礦工!
義陽八郡這大片地方在後世能開墾出兩億畝良田,在這一世,魏延爲了鞏固水土,只讓開墾出一億五千萬畝,但目前整個開墾出來的良田還不到八千萬畝,大約摺合每個人十一畝,還有大約七千萬畝荒地需要人來耕作。
因魏延的政策十分優惠,可提前賒貸糧食、種子和耕牛、農具,而且五年後耕種的田地歸個人所有,國家只收一畝兩斗的薄賦,其他全歸個人。
等諸侯混戰爆發、災荒頻發以後,其他州郡的大量流民必將大量涌入義陽八郡,他們暫時可以解決制採礦、耕田勞力不足的問題。
魏延不是一個眼睛就盯著眼前一小片地方的鼠目寸光之輩,他曾想過,隨著自己麾下數十萬大軍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未來的疆域面積沒準會遠超秦皇漢武時期。
但是,在這個東漢末年,後世那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的江南還只開發出兩成田地,還有七八成的荒地未曾被人開墾,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後世能開墾出十八億畝田地,而這個東漢末年的大漢領土面積不遜於後世,但耕地面積只有六億多畝,如此推斷,還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沒被開發出來。
魏延心中有些煩憂,以三千多萬漢人再加上落後的生產力,如何才能把後世十三億人以先進的生產力才勉強開發完的國土給開發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