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一首詩開始說起。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的作者是一名5歲(有的說是8歲)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黃巢。
黃同學在這么小的年紀就能寫出這樣有水平的作品,神童無疑了。
在古中國這片大地上神童并不是稀缺物種,每個朝代總會有那么一大把,但此神童又有些不一樣。
在別的神童還在吟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時候,我們的小黃巢已經以“青帝”自居了。
青帝是什么呢?
青帝:司春之神。傳說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說直白一些:青帝,上天之主宰,至高無上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可以和皇帝劃等號。
在黃巢的詩中我們看到了才情,看到了思維角度的刁鉆,更看到了一樣東西——野心。
難怪后世的張端義評論說:跋扈之意,已見嬰孩之時,加以數年,豈不為神器之大盜耶!
以后的黃巢確實也帶著起義軍攻進長安,盜得了唐王朝的神器(皇位,也可以理解成天下),所以古人說“三歲看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現在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黃巢的爺爺和父親看到這首詩后樂壞了。
父親抱著小黃巢喃喃自語:這小子是個神童,是個讀書的好苗子,他日金榜題名一定能夠改變我們整個家族的命運。
那么現在的黃家是個什么樣的家族呢?
兩個字:鹽販。
之所以不說是鹽商,是因為大唐王朝的鹽商只有朝廷一家,此外別無分號,民間販賣私鹽的都是非法勾當,和現在的販毒一樣,是高危職業。
當時大唐王朝每年的鹽稅收入占到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可以說整個大唐都靠著鹽業來續命呢,怎么能容忍別人分一杯羹呢,所以對鹽販嚴厲打擊。
面對政府的打擊,單槍匹馬販鹽等同于找死,所以鹽販們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販鹽組織,有的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武裝,我們可以稱之為鹽幫。
而黃巢家就是一個鹽幫的帶頭人,也就是幫主。
和其他百姓迫于生存被迫販鹽不同,黃巢的爺爺是販鹽的,父親也是,到黃巢這一代不出意外還是,因此黃家是個不安分的家族。
既然黃巢是神童,那他的生活軌跡(不是命運)也就改變了,他要去考進士,他要通過科舉改變家族的命運。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有個疑問,黃家已經是鹽幫幫主了,如果和武俠小說聯系起來,至少也應該是呼風喚雨的江湖大門派,好好販鹽不行嗎,何必去走科舉一條路呢?
其實鹽幫老大的生活條件和普通百性比肯定要好點,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畢竟當時大唐王朝千瘡百孔,百姓們常年處在半饑餓狀態。
還需要說明一點:當時的鹽幫只是民間的松散組織,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販鹽的時候有個照應,這里的鹽幫幫主事實上也就是工作(販鹽)上的牽頭人而已。 wωω¤ttκǎ n¤C 〇
更要命的是鹽販的社會地位并不高,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的等級體系:士、農、工、商,而鹽販連“商”都算不上,他們是違法的,甚至可以稱之為半民半匪,唐政府稱他們為“盜”,比賤民(優伶、娼妓等)還要低賤,是受人歧視的群體(這也許是他們自成組織,守望相助的另一個原因吧)。
古人的家族觀念很重,如果一個人成了盜那將是整個家族的恥辱,要被驅逐出去,更不能列到族譜里,自己的后代還要被貼上“強盜生的”標簽,世代受人歧視。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黃家人的生存狀態:
黃家人走在街上與人碰了面,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肯定還是會打招呼的,但對方眼神里的鄙視、高人一等的神情肯定是藏不住的,甚至大家背地里還會議論:“不就是有點錢嘛,那又怎么樣呢,一家都是販鹽的,賤民一窩!”“聽說他們家黃巢是神童哎,可惜啦,生在這樣的家庭又有什么用呢?”“哎,你們聽我說呀,這幾天縣里又要抓鹽販啦,大家都離黃家人遠點啊,別被連累了!”
類似的情形肯定也出現在童年的黃巢身上,大人的情緒還需要掩飾,小孩子是不會的,他們會更直接,比如說經常性地三五一群拿自己的手腳與黃巢身體親密接觸(毆打),無數次地問候黃巢的身世:鹽販子養的(辱罵),玩游戲的時候把黃巢趕得遠遠的(孤立)。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子一般都會變得膽小、孤僻,但黃巢不一樣,他要用行動證明自己神童的名號不是白叫的。不跟爺玩兒是吧,爺還不稀罕呢!現在你們瞧我不起,明天的我讓你們高攀不起!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在家庭的支持下,在自己的瘋狂努力下,黃巢同學頭懸梁,錐刺股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他的目標只有一個:考中進士,光宗耀祖,完成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華麗蛻變!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要通過科舉洗白自己,洗白自己的家族,讓曾經欺侮過自己的人匍匐在自己腳下!
寒來暑往,歲月易得。轉眼間黃巢長大了,到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齡,寒窗苦讀十年書的努力就要得到驗證,光耀門楣就在今朝!
背負著夢想與希望,黃巢出發了,目的地:長安!
然后,沒考上。
“應該是我發揮的不好,當是積累經驗了,再來吧?!秉S巢這樣想。
第二次出發,目的地,長安!
不好意思,又沒考上。
“科舉本來就難考嘛,進考場的時候還看到好多白發老頭兒跟我一起考呢,我年輕,時間有的是?!秉S巢這樣安慰自己。
第三次出發,目的地,依然是長安。
“我的夢想在這里,我的人生為了你,這次一定要考上啊?!秉S巢開始念念有詞,考前祈禱。
不出意外,他依然沒有考上。
黃巢是個心性很高的人,他考出了火氣,后果很嚴重。
他開始質疑唐朝的科舉制度,懷疑里面的水分很足,或者全是水分,要不然我神童為起點的黃巢用十分的努力怎么還考不上呢。
在這里我們要了解一下唐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隋朝創立以來經過了唐朝太宗、武則天、玄宗皇帝等人的推廣已經普及開來,這時候的科舉還沒有發展到明清時的會試、鄉試、殿試那么復雜,簡單來說這時候的科舉可以分為明經科和進士科兩類,而進士科前途廣大,競爭也最激烈,名額相當有限,江湖上有流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也就是說你五十歲考上進士都算是年輕的,可見其難度系數之高。
而比難度系數更高的是黃巢的心氣,所以在備考時他直接選擇了進士科,他的目標不只是光宗耀祖,而且是華麗的、完美的、無懈可擊地光宗耀祖,他要一步到位,用實際行動啪啪打臉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然而,他失敗了。
這次失敗打碎了黃巢的夢想,更否定了他之前走過的道路。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舉考試中,到頭來才發現這只是唐朝政府和他開的一個玩笑,他輸掉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更輸掉了可憐的自信。
現在的黃巢迷惘了。
而迷惘之后是憤怒的總爆發!
是你,是你,都是你!你這個腐朽的、可惡的大唐王朝!
你讓我不爽,我就要讓你難受!
憤怒的黃巢揮筆寫下了另一首詩:
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有殺氣,有反意!殺氣沖天,反意昭然!
黃巢的思想變了,如果說之前的他是個發奮讀書,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大好青年,那么現在的他就是個怨氣沖天,憤怒到爆炸的憤青。
黃巢,黑化了!
封建王朝在文化方面有兩項制度來維護其統治,一條是愚民政策,讓民眾不知反抗;另一條是科舉考試,用來打通上下溝通的渠道,讓一些憤青們可以進入到體制內,進而消化掉反對的力量。
而這兩項制度,在黃巢身上都失效了。
且不論那一年的科舉考試有沒有水分,
那一年,參加唐王朝科舉考試的人應該有千千萬萬,但漏掉了黃巢一個,是整個大唐王朝都承受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