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說漢代“有叛國而無叛郡”,這是因爲郡的區域太小了,其勢不足以反抗中央。到後漢末年,把刺史改成州牧,所據的地方,大過現在的一省,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當曹操主持中央政府,把漢獻帝遷到許都時,天下正是紛紛割據。舉其最大的,便有:
袁紹據幽、並、青、冀四州。
袁術據壽春。
劉表據荊州。
劉焉據益州。
劉備據徐州。
張魯據漢中。
馬騰、韓遂據涼州。
公孫度據遼東。
當時還有個本無根據地的呂布,從長安逃向東方去,投奔劉備。劉備收容了他。呂布卻乘劉備與袁術兵爭之時,襲其後方,而取徐州。劉備投奔曹操,操表備爲豫州牧,和他合兵,攻殺呂布。袁術在壽春,站不住了,謀走河北,曹操使劉備邀擊之於山陽,袁術兵敗還走,未幾而死。劉備和外戚董承密謀,推翻曹操,曹操又把他打敗。
這時候,曹操的大敵,實在是袁紹。雄據河北,其聲勢和實力,都在曹操之上。公元200年,袁、曹之兵,遇於官渡。相持許久,曹操最終把袁紹打敗,袁紹因此慚憤而死。其子譚、尚,互相攻擊,均爲曹操所滅。208年,操遂南征荊州。
這時候,在北方屢次失敗的劉備,亦在荊州,依託劉表。而長江下流,則爲孫權所據。孫權的父親名堅,是漢朝的長沙太守。當山東州郡起兵討董卓時,孫堅也發兵北上。後來受袁術的指使,去攻劉表,爲表軍所射殺。其子孫策,依託袁術,長大之後,袁術把孫堅的部曲還他,他就渡江而南,把漢朝的揚州打定。孫策死後,傳位於孫權。曹操的兵,還未到荊州,劉表已先死了。劉表的長子劉琦,因避後母之忌,出守江夏。其少子劉琮,以襄陽降操。劉備南走江陵。曹操發輕騎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及之於當陽長阪。劉備敗走江夏,於是諸葛亮建策,求救於孫權。孫權手下,周瑜、魯肅等也主張結合劉備,以拒曹操。於是孫、劉合兵,大破操兵於赤壁。曹操引兵北還,而南方之形勢始強。
然而當時的劉備,還是並無根據之地。荊州地方,依當時的諸侯法,則當屬於劉琦。而琦不能有,事實上,劉備和孫權,都屯兵其間。孫權一方面,身當前敵的周瑜,要“徙備置吳”,挾著關羽、張飛等去攻戰。劉備一方面,未始不想全吞荊州,而又不敢和孫權翻臉。於是先攻下荊州的南部,就是現在的湖南地方。不久,周瑜死了,繼其任者爲魯肅,魯肅是主張以歡好結劉備的。孫、劉兩家的猜忌,暫時和緩。
當諸葛亮未出草廬時,劉備去訪問他,他便主張兼取荊、益二州,以爲圖天下之本。這時候,荊州還未能完全到手,而且“荊土荒殘,人物凋敝”,雖是用兵形勝之地,而實苦於餉源之無所出。於是益州天府之國,劉備就不能不生心了。公元214年,劉備鑑於益州劉璋統治的闇弱,取了益州。明年,曹操亦平定漢中。218年,劉備攻漢中,又取之。一時形勢,頗爲順利。當劉備西入益州時,孫權便想同他爭荊州。結果,兩家和解,把荊州平分。劉備既定漢中,命關羽出兵攻拔襄陽,又圍樊城,敗於禁等兵,威聲大振。而孫權使呂蒙襲取江陵。關羽還走,爲權所殺。吳、蜀因此失和,這事在219年。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同年,子丕廢漢獻帝,自立爲魏文帝。明年,劉備稱帝於蜀,是爲蜀漢昭烈帝。229年,孫權亦稱帝,自武昌遷都建業,是爲吳大帝。
昭烈帝稱帝之後,即自將伐吳,吳將陸遜大敗之於虢亭。昭烈帝走至永安,慚憤而死。子後主禪立,諸葛亮輔政。諸葛亮是個絕世的奇才,內修政治,用法治的精神,把個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之亂,次出師北伐,和中國相抗衡。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繼之,還能夠蒙業而安。費禕死後,姜維繼之,屢出兵伐魏,無甚成績,而民心頗怨。後主昏愚,寵信宦官黃皓,政治亦漸壞,其勢就難於支持了。
魏文帝貌似明白,而其實不免於猜忌輕率。當曹操爲魏王時,文帝與其弟陳思王植,爭爲世子,嫌隙甚深。所以即位之後,薄待諸王。把他們限制國中,有如拘禁。文帝死後,子明帝立。性極奢侈,魏事益壞。時諸葛亮連年北伐,明帝嘗使司馬懿去拒敵他,又使懿討平遼東。於是司馬氏的權勢,漸次養成。明帝死後,養子齊王芳立。司馬懿和曹爽同受遺詔輔政,曹爽獨攬大權,司馬懿稱疾不出。後來乘曹爽奉齊王去謁陵,司馬懿突然而起,關閉城門。到底把曹爽廢殺了,獨攬大權。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繼之。把齊王芳廢掉,而立高貴鄉公髦。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又繼之。這時候,司馬氏篡魏之勢已成。魏因抵禦吳、蜀,東南、西北兩方面,都駐有兵馬。西北的兵,本來是司馬懿所統。東南方面,則別是一系。於是王凌、毋丘儉、諸葛誕,三次起兵討司馬氏,都不克。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鍾會、鄧艾,兩道伐蜀,滅之。265年,司馬昭死,子炎立,就篡魏而自立了。
吳大帝在位頗久,然而其末年,政治已頗紊亂。大帝死後,廢帝亮立。諸葛恪輔政,頗有意北圖中原。一出無功,旋爲孫峻所殺。孫峻死後,其弟孫琳繼之。廢廢帝,立其弟景帝,景帝把孫琳殺掉,然亦無甚作爲。景帝死後,太子皓立,荒淫無道,是時只靠一個陸抗,守著荊州,以抵禦北方。陸抗死後,吳國的形勢就大非。晉武帝命羊祜鎮襄陽,王濬鎮益州以圖吳。羊祜死後,代以杜預。公元280年,荊益之兵,兩道並進,勢如破竹,而吳遂滅亡。
第二、晉的統一和內亂
從董卓進長安起,到晉武帝平吳止,共經過九十二年的戰亂,真是渴望太平的時候了。當時致亂之源,由於州郡握兵,所以晉武帝既定天下,便命去州郡的兵,刺史專於督察,回覆漢朝的樣子。
然而這時候,致亂之源,乃別有所在。其一、兩漢之世,歸化中國的異族很多,都住在塞內。當時所謂五胡者,便是:
【匈奴】遍於幷州境內,即今之山西省。
【羯】匈奴的別種,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以爲名。
【鮮卑】遍佈遼東西和今熱、察、綏之境。
【氏】本居武都。魏武帝徙之關中。這時候,遍於扶風、始平、京兆之境。
【羌】這是段熲誅夷之餘。在馮翊、北地、新平、安定一帶。
當時郭欽、江統等,都請徙之塞外。塞外的異族,固亦未嘗不足爲患,然而究竟有個隔限,和“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者不同,而武帝不能同。
其二、晉代鑑於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爲自己所篡,於是大封同姓。漢代的諸王,是不再幹預政治的。晉朝則可以“入秉機衡,出作嶽牧”,在政治上的勢力尤大。
晉武帝平吳之後,耽於宴安,凡事都不作久長之計。其子惠帝,近於低能。即位之初,武帝后父楊駿輔政。惠帝后賈氏和楚王瑋合謀,把楊駿殺掉,而使汝南王亮和太保衛瓘同聽政。後來又和楚王合謀,把汝南王殺掉,後又殺掉楚王,旋弒楊太后。太子遹,非賈后所生,後亦廢而殺之。總宿衛的趙王倫,因人心不服,勒兵弒後,廢惠帝而自立。於是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舉兵討亂。右衛將軍王輿,把趙王殺掉,迎接惠帝復位。齊王入洛專政,河間王和長沙王乂合謀,使乂攻殺齊王。又和成都王合兵,把長沙王攻殺。
如此,京師大亂,而勝利卒歸於外兵。州郡握兵,從漢以來,已成習慣。晉武雖有去州郡兵權之命,而人心尚未丕變。一旦天下有亂,舊路自然是易於重走的。於是東海王越合幽、並二州之兵,把成都河間兩王都打敗。遂弒惠帝,而立其弟懷帝。
同族相爭,勝利又卒歸於異族。五胡之中,本以匈奴爲最強,其所處,又是腹心之地,亦最有民族自負之心。於是前趙劉淵,先自立於平陽。時東方大亂,許多盜賊,都去歸附他,其勢遂大盛。東方羣盜之中,羯人石勒,尤爲強悍。東海王自率大兵去打他。兵到現在的項城,死了。其兵爲石勒追擊所敗,洛陽遂成坐困之勢。公元310年,劉淵的族子劉曜,打破洛陽,懷帝被虜。312年,弒之。惠帝弟愍帝,立於長安。316年,又爲劉曜所攻破,明年,被弒,而西晉亡。
於是瑯邪王睿,從下邳徙治建康,即皇帝位,是爲東晉元帝。這時候,北方只有幽州都督王浚,幷州刺史劉琨,崎嶇和胡羯相持,也終於不能自立。北方遂全入混亂的狀態。
然而南方並非太平無事。當時中央解紐,各地方都靠州郡的兵來保境安民,自然外權復重。新興的建康政府,自然不易令行禁止。元帝的首務,便在收上流的實權。元帝的立國江東,是很靠江東的世家名士,所謂“人望”者,是幫他的忙的。而王導和其從兄王敦,尤爲出力。於是王導內典機要,王敦出督荊州。敦有才略,居然把荊州的權力,收歸一人。然而中央就和王敦起了猜忌,其結果,王敦舉兵東下。元帝所預先佈置防他的兵,無一路不敗,被王敦打入京城。元帝憂憤而崩,幸而王敦不久也死了,明帝才把他的黨羽討平。明帝頗爲英武,可惜在位只有三年。明帝死後,子成帝年幼,太后庾氏臨朝,後兄庾亮執政。歷陽內史蘇峻和庾亮不平,舉兵造反,打進京城,庾亮出奔。幸得鎮守尋陽的溫嶠,深明大義,協同荊州的陶侃,把他打平。陶侃死後,庾亮和庾冰,相繼出鎮荊州,庚翼在內爲宰相。這時候,內外之權,都在庾氏手裡,暫無問題。康帝時,庾翼移鎮襄陽,庾冰代之鎮守夏口。庚冰死後,庚翼又還鎮夏口,而使其子方之鎮襄陽。庚翼不久就死了,臨終之際,表請以自己的兒子爰之繼任。宰相何充不聽,而以桓溫代之。於是上流之權,又入於桓溫之手。
第三、民族融合的高峰
凡事總有相當的代價。兩漢時代,異民族入居中國的多了,把許多種族和文化不同的人民融合爲一,自非旦夕間事,且總不免有若干的衝突。五胡之亂,就是我民族融合異族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