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須維護國有經濟主導地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顯然,我們的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但學術界的有些觀點偏離了這個方向,尤其是有一股否定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思潮,明顯有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年,有必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澄清一些錯誤的觀點,以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
一、重視社會主義國有經濟是對“國家迷信”嗎?
有學者認爲,把國有經濟與社會主義性質相聯繫,屬於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定義,並提出:“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定義(社會主義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國有制的統治地位)帶有明顯的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烈批評過的‘國家迷信’的色彩,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國家觀。”這是用張冠李戴的手法,來爲自己的觀點尋找理論根據。恩格斯在爲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zhàn)》1891年單行本所寫的導言,確曾批判過機會主義者“對國家迷信”,但那要指明的是,無產階級革命不能簡單地掌握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須把它打碎,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機器。這與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在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下,建立和發(fā)展國有制經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所以,用恩格斯批評機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國家迷信”的觀點,來否定社會主義國家國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是不符合恩格斯理論觀點原義的。
其實,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最核心的基本原理,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國有制經濟,加快生產力的發(fā)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爲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爲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更簡明地概括了上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並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爲國家財產。”當然,馬克思主義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推翻之後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可以實行單一的國家所有制。而我國由於舊社會是一個生產力極端落後的農業(yè)國,革命成功後建立的社會主義還是它的初級階段,不僅公有制存在國有和集體兩種形式,而且存在個體、民營和外資等所有制;但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是佔主體的,國有經濟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如果否定國有經濟,公有制佔主體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能夠把社會主義僅僅定義爲“共同富裕”嗎?
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樣重視社會主義公有制(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主體地位。而有學者卻說:“我贊成鄧小平的定義,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在於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所以是不是社會主義跟國有制的比重大小沒有關係。”實際上,鄧小平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曾多次講到社會主義。例如,1985年3月,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說:“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85年8月,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又說:“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爲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從上邊引證的兩段話中,即可明顯看出,拋開以公有制爲主體,把社會主義僅僅定義爲“實現共同富裕”,是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那也不是鄧小平的定義。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講到“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時,也強調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事實上,公有制爲主體和實現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早就指出過:“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衆(zhòng)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麼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麼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爲主要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
三、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共富”加“市場”嗎?
有學者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歸納爲“以實現共同富裕爲目標的市場經濟”。這個對社會主義經濟的界定,也是違背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理論觀點的。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爲基礎的,生產是爲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爲了剝削。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1985年9月,鄧小平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又說:“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爲主體,一是共同富裕。有計劃地利用外資,發(fā)展一部分個體經濟,都是服從於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總要求的。”
該學者在“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徵規(guī)定爲以實現共同富裕爲目標的市場經濟”後面的括弧裡說:“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切含義。”將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與經濟體制劃等號,這首先是邏輯上的混亂。就經濟體制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單是發(fā)揮市場經濟的作用,還要正確發(fā)揮政府的作用。發(fā)展市場經濟雖能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激發(fā)經濟發(fā)展活力,但市場不是萬能的,還有一些重要方面市場是管不了的。例如,社會供求總量平衡和社會成員收入公平分配,單靠市場是解決不了的,這早已被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歷史所證明了的。資本主義國家搞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不僅沒有實現共同富裕,而且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不公卻越來越嚴重。2013年12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承認:“日益加劇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美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政府作用的定位是:“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加強和優(yōu)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jiān)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所以拋開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只講以實現共同富裕爲目標的市場經濟,那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切含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講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時,首先指出:“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qū)別,就在於我們有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爲核心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防止了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伴生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宏觀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1979年至2013年,GDP年均增速高達9.8%,其中只有三個年份因主動調整或政治因素影響,使經濟增長率趨緩至4%左右;我國還成功應對了1997年爆發(fā)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
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當然,我們也應清醒看到,我國當前和今後的發(fā)展還存在諸多挑戰(zhàn)和不可持續(xù)的問題。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不改革開放走老路不行,假改革之名走邪路行嗎?
不堅持改革開放,就是要走封閉僵化和生產力不發(fā)展的老路;改革不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是要走資本主義私有化的邪路。鄧小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中早就指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fā)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因此,鄧小平告誡我們:“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鄧小平講的不只是“不改革死路一條”,不堅持社會主義更是死路一條。
堅持社會主義,從經濟上說就是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鄧小平講特區(qū)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就是從公有制爲主體及其比重,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優(yōu)勢來論證的。他說:“特區(qū)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佔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yè),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yōu)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yè),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裡。”“因此,‘三資’企業(yè)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鄧小平講公有制爲主體,首先就包括國有經濟。
五、發(fā)展混合所有制是把國有經濟私有化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逐步調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發(fā)展經濟、促進就業(yè)等方面的比重不斷變化,增強了經濟發(fā)展的活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並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有人把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解釋爲要把國有經濟民營化或私有化,這顯然是錯誤的。恰恰相反,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在2014年8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國有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更加明確的肯定和說明。《人民日報》根據新華社電報道這次會議的文章中說:“會議指出,國有企業(yè)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yè),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我們認爲,這段話對“社會主義與否跟國有不國有沒什麼關係”、“黨的執(zhí)政基礎不在於國有經濟比重高低”等錯誤觀點,是一個最有力的迴應。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我們堅持公有制爲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發(fā)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史無前例、舉世無雙的巨大成就。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成功之路,不可動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