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張漢卿記起新中國海軍發展的歷程,三字訣----“空、潛、快”。
海軍軍費份額雖然相對較少,不過比起民國初期,海軍的軍費絕對數額不是下降了,而是成倍增長----這有賴於國民經濟的飛躍。郭鬆齡雖然爲海軍的排名叫屈,但是做起事來絕不含乎:
少帥“天馬行空”式的思維給郭鬆齡很大的啓發,憑藉著自己有豐富的陸戰知識,加之長江艦隊的海軍陸戰第一旅在西南的作戰經驗,很快地分別隸屬於渤海、長江、華南三艦隊的三支海軍陸戰部隊有了自己獨特的訓練大綱和裝備,並形成初步戰鬥力。
對於空、艦、潛一體化的建軍思想重中之重的海軍航空兵的組建,郭鬆齡完成得更爲徹底。到1925年底,已完成2個水機大隊 (團級建制,各含1個偵察/巡邏機中隊6架,3個“水轟-1”魚|雷攻擊機中隊各12架)的編制。
此外,經過多方努力,對爲對未來中日交戰可能的籌備,哈爾濱水上飛機制造廠擁有了年產此種生產水上飛機百架的能力。保有這樣的能力,中國海軍現代化的重要一環----“空”已經有了基石。
感謝魚|雷的發明,使得一種專門使用魚|雷的新型海軍艦船開始出現,讓海上弱國有了希望,這就是魚|雷艇和潛水艇。自1878年1月26日,俄國的“切什梅”和“錫諾普”兩艘魚|雷艇成功地將土耳其的軍艦“因蒂巴凱赫”號擊沉,魚|雷的作用在西方各國海軍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許多人認識到,魚|雷是一種很厲害的武器,因爲製造魚|雷和魚|雷艇的成本比起建造裝甲艦和巡洋艦來,要低廉得多,但它卻可以給予裝甲艦或巡洋艦以致命的一擊,尤其是海軍力量弱小的國家似乎有可能以較小的代價向最大的海軍強國挑戰。
潛艇,對於海軍落後的國家來說是個性價比比較高的武器,它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魚|雷和佈設水雷,攻擊海上目標。
所以,德國在兩次大戰與英國進行海戰時都大力發展潛艇,相比於製造大型戰艦,這個東西性價比更高。
正史上中國也是,航母(相當於二十世紀初的戰列艦)拼不過人家咱發展潛艇。一來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在世界各大洋遊弋,襲擊帝國商船、軍艦,二來從下用魚|雷攻擊,相比於用大炮轟擊艦艇裝甲破壞效率更高。
也正因爲如此,早期的潛艇被視爲不紳士的武器,潛艇官兵甚至被視爲海盜。
紳士不紳士的張漢卿不介意,戰爭就是戰爭,像宋襄公一樣要“堂堂正正”與人交手的紳士作風不過徒增笑料而已。“兵者,詭道也”。只要能打贏,怎麼來都可以。
在張漢卿的建議下,海軍的主要作戰構想定義在以優勢海軍航空兵的壓制下,以廉價快速的魚|雷艇和成規模的潛艇作爲主要攻擊武器,對敵人薄弱的運輸線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襲擾。
日本是一個嚴重依賴海外能源市場的國家,在面對中國可能的大規模的潛艇戰時,能否支撐三個月真是個問題。
在這一思想引導下,海軍花巨資從德國引進了兩套在一戰時期的潛艇生產線,開始在德國專家的帶領下於上海江南造船廠和福建船政局上馬。併爲了儘快使海軍適應未來的海戰,亦同期高價購買了3艘德國一戰時的潛艇作爲訓練艦
戰後,協約國取得德國大量的軍械,除一部分留作自用外,餘者盡送與盟國或出售,像日本便因爲海軍對英國艦船的護衛“有功”,取得了7艘德國潛艇的報酬,成爲日本潛艇部隊的發端。
中國取得這3艘“破舊過時”的潛艇也是拜德國軍火商人之力,否則以英國人防華的心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得到屬於“限制級”的重武器的。
在中國與德國官方和軍工商人的全力攻關下,收受賄賂的英國海軍部經辦人員半睜半閉著眼睛讓德國人以漢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廠需要大量廢舊鋼鐵爲由收購回爐,並迅速交給早已在此等待的中國海軍潛艇學員和技師們。
在德國軍方的協助下,這三艘潛艇輾轉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和南中國海,來到上海,開始了中國落戶。
德國之所以在扶植中國軍事的事務上不遺餘力,是信奉“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戰略觀。
由於德國在戰後被限制了潛艇、轟炸機等重型進攻性武器的研製生產,爲保證其軍工生產的連續性和生產能力,德國政|府和人民對能夠削弱英法並促使德國重新崛起的機會的尋找不遺餘力。
德國從戰敗的當年即對奉系中國軍人進行了陸軍的裝備更新和人員培訓,這一進程持續到奉系入主北京後達到高峰。
在魯登道夫等元老派的大力支持下,德國政|府在扶植中華民國海空軍力量上也像對待自己的軍隊一樣給予全方位的幫助----對亟需外匯和軍工企業延續的德國來說,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同樣地,中國人民軍也受益匪淺,在短期內即讓從陸上起家的軍隊“旱鴨子上天入地”,得到了海上系統的鍛造。
同處在亞洲的日本和中國相繼向德國拋去了橄欖枝。無他,是看中了德國軍事上在火炮、潛艇和飛機制造上的優勢。但是張漢卿開出的條件更誘人也更露骨,由此直接打動了德國軍界元老們隱藏在外表對時事冷漠的然而實際上又狂熱的心:
“如果德國潛水艇圖紙全部交給中國,中國將把生產的潛艇無條件地讓德國技術人員進行研究改善。中國利用德國技術在潛艇上所作的改善,兩國海軍可以共享,並在德國需要採用的時候德國能夠無條件轉移”----這實際上是對德國技術延續的的引誘。
普魯士軍官團的榮譽讓戰敗的德國軍界對一戰的結果很不滿意,對於歐洲列強在軍事上對德國的限制,他們早有怨言並一直期望改變現狀。在國家不能正常化前,他們迫切需要保持甚至要繼續領先各大國的軍事優勢,以便在德意志帝國獲得重新崛起的機會時不至於手忙腳亂。
所以來自中國的這個建議讓不服輸的德國軍界決定全力扶持中國的潛艇技術----同中國一樣,德國在大西洋仍然把英國獨步歐洲的海軍艦隊作爲假想敵,同樣財力窘迫的現實讓他們把取勝的法寶定在了潛艇上。
這樣,德國海軍對於使用潛艇的經驗和技術及理論讓初生的中國海軍獲益匪淺。此一秘密協定簽署的結果是德國向中國派遣10名已經編入預備役的潛水艇軍官,及大批工程技術人員,他們無條件地把核心技術傳授給中國技師和潛艇官兵們。
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這個混亂的世界,德國要想從容崛起,必須這麼幹。而且中國的條件相當誘人:相當於免費給德國儲備了種子並使它的軍工技術長期保持在第一序列。
結果是除了使中國的潛艇技術在不到五年時間一躍跟上同期的英美等海上強國,超過了日本外,另外一個意外之喜是中國還獲得了德國當量爲2200噸的遠洋潛艇技術,這在當時是領先世界的。
這是個好東西。
在註定水面作戰力量離不開中國近岸的情況下,充當“存在海軍”的任務就由潛艇來承擔了。沒有護衛,只能靠自己的隱蔽性生存,特別是長期水下作戰,對潛艇官兵的生存環境要求很嚴酷。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稍微給官兵一點改善、也能存儲更多燃料和武器的大型潛艇是中國的最愛。以此爲藍本,中國海軍工程技術人員在德國的幫助下,重點就該型號進行了吃透研究。
在明確海軍目前的任務是向“多又快”發展後,人民軍海軍從北到南星羅棋佈地組建了魚|雷艇、潛艇支隊。
不過爲了儘量不刺激日本,在日本控制的北方,只在青島、天津各裝備了一支擁有3艘潛艇的支隊,在關東州附近的秦皇島、營口各擁有1支包含6艘魚|雷艇的小型海軍。
其它的,都分別分散於中國東部沿海各重要港口如上海、寧波、廈門等。而海軍建設的重點,特別是潛艇和魚|雷艇的生產,主要放在遠離日本人視線的內陸武漢----這裡瀕臨中國第一大湖鄱陽湖,可以練兵並遠離日本人的視線,能夠減少日本人可能的反彈。
此外,無論是海軍還是空軍,吸收先進技術、保持設備提升、儲備各行人才是目前的要務,利用有限的資金努力讓落後多年的中國追上世界大國的軍事腳步,而不是在這時拼規模、拼產能----這無疑是短視行爲,只會拖累中國的經濟發展。
對數量可觀、噸位龐大、始終信奉“大炮鉅艦”的日本海軍看來,中國的這些力量只能算“概念型、玩具型”的海軍。
無怪乎日本一位資深海軍高官不無譏諷地說:“支那人在‘日清戰爭’(即中國歷史所稱之“甲午海戰”)以質作戰失敗以後,又孜孜不倦地意圖用建造大量無用的小型軍艦來充斥戰場。他們還真天真的以爲用這些軍艦能夠撼動‘金剛’呢!”
(注:“金剛”級算是鉅艦大炮時代的第一艘日本軍艦,爲日本20年代的巨型戰列艦,排水量爲32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