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兄,且看,他們放下了武器,似是想與你我溝通,想來應該不是有窮氏的人。不然,定會是執著武器,把你我弒殺。”
看到姒開他們放下武器,不打算武傷自己二人,豕韋氏滑部落的來的兩個青壯男子中,歲數較小的那人,向著另外一人道。
那年長的青壯男子,打量起周圍的環境,雙眼向姒開他們的附近望去,映入他眼眸的是,武器放到了一旁,跟前的十一人,面露溫煦的笑容。
在心中想到,“他們應該不是有窮氏人,不然也不會這么溫和,余那族仲弟說的不錯,看來是他們遇到了麻煩,想找族里。”
旋即抵了抵頭,同意地說道:“仲弟說的不錯,可能是伯兄過于緊迫了。你去問問。”
然后,那歲數小的滑氏男子往姒開他們那邊走去,從草叢踐踏而過,片刻就到了姒開等十一所在的地方。
十名士卒心中緊懸,自己等人也不懂這氏族的言語,不知道他們會有什么在等著自己。
姒開反而心里很舒適,他想,這樣不用執著戈矛等五兵作戰,豈不是很好,不用冒著性命交關,就能解決事宜,何樂而不為。
看到那豕韋氏族的男子,轉眼就到了自己身旁,看上去比自己小,遂出聲說道:“不知足下,可是豕韋氏的任,余是從帝丘而來的,北方呂氏大子麾下的,一名十行,率麾下而來,前方探路,不曾想遇到了汝族,實在是幸甚。”
豕韋氏滑部落的男子,剛到了姒開他們近處,就用自己的雙眸打量了起來,這眼前的人,心想,目下所見,他們確實不是有窮氏的人,又聽姒開說明來意,慢慢地放下了戒心。
又覺著,別人在詢問自己,不作出回應,怕惹怒了前方的人。
畢竟自己是一個人,對方現在可是十一個人,雖然不遠處,就有自己的伯兄,再過去,就是族中。沒見過這樣陣仗的他,心里自然是緊湊的很。
也學起了姒開,故作高深,說:“原來足下,十行之眾,是前來探路的,余是豕韋氏滑部落的人,你們從此過,有何事?”
“哦!可是真的,真的是豕韋氏的土地之上,吾輩大子若是知道了,定然高興。”
“不瞞足下,吾輩是想從豕韋氏借道而北上西河。”
姒開略有遲疑,然后再三再四的想了想,回應道。
姒開親耳聽見,那是高興之極啊!原本自己守城門失任,定會受到后羿或寒浞的懲罰,誰知大水襲來,送到了呂氏大子麾下,不論何事,若是再讓有窮氏的人,望見。仍舊是逃不了罰。
再者,跟隨呂氏大子千里回國,前途未可知道,聽到了大子鐫刻的逃逸之道,的第一處地方。思來,那就是說,呂氏大子不是胡謅,能逃回去。
自夏后啟遲暮之歲以來,天下就一直在混亂,各侯伯、氏族,但凡有實力的,就兼并弱小的氏族、侯伯,同者一族,異者為奴、隸。
二人商議了一會,然后又同那豕韋氏滑部落氏族的男子,一道去找他的伯兄,大談特談。
滑部落的青壯男子表示:我豕韋氏的幾百只大豕散落在周圍的地方,你們要是與我們一起,將其尋回。不但借道給你們,還幫你們一起對付,有窮氏的侮辱。
而姒開認為:此事不是自己說了算,要回去告知大子,由其定奪。再者,自己這幾百人就是借個道,可以給豕韋氏一些糧食、武器,但斷不能延續時間,若是有窮氏追來,彼此之間都不得善事。實為不妥。
過了半個時辰,各自認為有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于是不歡而散,各自回去商議去了。
不到半個時辰,豕韋氏滑部落的青壯男子二人,先于姒開他們,而回到了自己的族中。
其族中的族長、族老和剩下的幾十個族人,圍了上來,頓時讓他們二人覺著:“這事挺大的啊!”
已是老翁的族長,面露溫和笑道:“二位賢族子,可探清楚了,前方來的,是何氏族的人?有甚麼事?”
“是啊!”
“是啊!”
“對”
“對”
“我們這些族人,也耳聞耳聞。”
那族長一說,周圍滑部落的人,也嚷嚷了起來,紛紛說道。
看眼前的一幕,二人心里想著:“這是多少歲,沒見過外氏人了?怎么族人們都這么熱衷。煞是奇怪。”
看到兩青壯男子被這眼前的一幕,弄怔住了,族老連忙上前為其解救,并說道:“族人們,你們這般,不是把咱們族人,唬住了。都散發些,讓他們慢慢說。”
“族老說的是。”
“是”
“唯”
“...”
聽到族老說的,滑部落的的眾人,不再那么緊湊圍著,那兩青壯男子族人。
而兩青壯男子向那族老,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看到周圍的族人,漸漸散開,二人緊迫的心弦,放了下來。
之前稱另一人為伯兄的滑部落青壯男子,用手勢跟他溝通,示意自己就不說了,還是讓他來說就行了。
他實在是被這幕事,嚇住了。
那被呼為伯兄的人,是滑部落青壯男子里,歲數最大的人。當然,也不過二旬又七八歲,很快就跟自己的族人們,說道了起來。
當聽說前方來人,不是有窮氏的人,他們一陣歡呼,又說道是從帝丘而來,還要借道而行,可以給糧食和武器,壯大豕韋氏的時候,所有人的心間,都心動了。
稷米,呂氏大子可以給數百權,武器若干余。
不過豕韋氏滑部落的族長卻憂心了起來,率數千人的豕韋氏大族長,可是下了令,要尋回那些散落的族人崇敬的大豕,有數百之多。可目下的稷米幾百權,夠食很長一段時間,還能得到不少武器,若是其他豕韋氏部落,知此事,也不會棄之不顧。
雖二位族人,已經跟呂氏大子的麾下,說了大族長定下的事,把幾百只大豕尋得,就借道,令其北上西河。可又如何能保證,呂氏大子,其部眾就能應下。
不由嘆道:“真是兩難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