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書房里看了一陣,吳天然想,難怪自己的岳父會對曾國藩投入那么多的心血進行研究,大概曾國藩正是王國慶的精神偶像吧。看來,他自己以前對曾國藩是報有一定偏見的。隨后得好好總結總結,看能從曾國藩的身上學到些什么有用的東西。
吳天然順手拿起一支筆,想了一下,劃出了一個大綱,也就是從大的方面從曾國藩身上可以借鑒的地方。
唐浩明先生也總結了幾點曾國藩對后人的啟迪,吳天然看了看,在一些地方做了批注。
曾國藩對后人的啟迪。
(一)他可以啟示我們,平民子弟照樣可以成大事,獲高位,享大名,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斗。
曾國藩是一個農家子弟,沒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奮斗來成就事業。據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早期文稿》一書記載,當年在一師讀書的時候,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曾經跟他說過“農家多出異材”,并以曾國藩、梁啟超為例勉勵他。
(二)中等資質者同樣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關鍵在自強不息。
在人們的想像中,曾國藩能成為一代文宗,一定是聰明絕頂的人;曾國藩能帶兵打仗,一定是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曾國藩能做那么多的事,一定是體格強壯的人。其實,曾國藩在這三個方面都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曾國藩從來不認為自己很聰明。他多次講自己很駑鈍。他考進士,考了三次,28歲才考上。李鴻章24歲就中了進士,胡林翼25歲中了進士,很多人一次就考中了,他不能算是很好。他當時功名也不是最高,是同進士進翰林院,這是他一輩子引為遺憾的事情。他一生喜歡下圍棋,但他的棋下得不好。曾國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說自己膽氣薄弱。他的膽子比一般人還小。我就常常感到奇怪。因為我作為一個作家,特別注重人的這方面。他的確多次講過他的心理素質很差。他的晚年更膽小。在處理天津教案的時候,老是跟別人說這件事情做得不好,“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不停地自責,表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至于身體方面,他可以說是一個病號,30歲得了嚴重的肺病,大吐血,幾于不治。35歲開始生牛皮癬。這個癬病很厲害,很癢,總要搔,他很痛苦,覺得“幾無生人之樂”。他50多歲得了嚴重的高血壓病,多次眩暈。最后61歲死于腦中風。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強不息得來。
(三)培養和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是教育之本。
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古代教育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取得功名來換得一官半職。現代的教育是為了應付各級考試,以獲取文憑學位來謀職謀生。應試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視了對人的自身的培養。其實,世間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本身素質的強弱,才是決定事情成敗的最主要因素。
作為一個臨危受命的軍事統帥,曾國藩毫無軍事知識和行伍經歷,但是他比當時所有的專業軍事將領都做得好。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們從他后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煉對他的影響。“誠、敬、靜、謹、恒”,這些看似空疏的東西,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長期“內圣”的過程中,曾氏逐步樹立了系統的道德觀。在這個道德系統的指導下,他有了自己的為人*守。堅持*守給了他牢固的定力,這種定力保證他頂住艱難,抗拒誘惑。千千萬萬的銀子從他手里過,他不貪污分文;立下蓋世功勞,他不居功自傲;重兵在手,他不做非分之想。
(四)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煉重在修心,修心的要點在一個“靜”字。
人到中年,見聞增多,閱歷漸豐,人脈繁富,辦事有方,這是好事。但同時人也變得思慮過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紛披,則又不是好事。如何讓復雜變得簡單,讓紛披變得清澈,讓分散變得集中?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靜”字。曾氏進京以后,他的老師唐鑒特別強調一個“靜”字。唐鑒當時這樣對他講:最是靜字功夫要緊,程頤、王陽明都強調靜字工夫,所以能不動心。若是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那時曾國藩已年過三十。老師針對他思慮重重、欲望重重的狀況,給他下了這副藥。唐鑒講的是儒家看重“靜”,其實道家、佛家也都看重靜。這是因為一切理性的思考,都只能產生于靜態。《紅樓夢》里講“靜則靈,靈則慧”,就是這個意思。
只有在靜的狀態下,人的心境才會最為平和。而心境的平和安寧才是人最大的快樂之所在。看好一個大目標,心無旁騖,神無外用,堅定不移地朝著它走去。諸葛亮說的“非寧靜無以致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做事要開張,做人宜收斂。
很多朋友問我,你研究曾國藩20年,最大的體會是什么?我說我讀了曾國藩1000多萬字的書,最后讀出兩個字來:收斂。他做事轟轟烈烈、大氣磅礴,但在做人上卻是收斂,他處處謙退,不露鋒芒,甚至韜光養晦。他對自己的家人,也總是喋喋不休地告訴他們不要逞能逞強,不要招人閑言,要知福惜福。他的這種思想有他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就是他的“消息盈虧”之道。“消息盈虧”之道悟于《易經》。《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他從中領悟到人世間宇宙間最大的道理就是兩極對立而和諧,這是宇宙的道理,也是人世的道理。人生一定要善于調適。
一個人在做著轟轟烈烈的大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我收斂。這就是一種調適,一種平衡。他常常講,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所以他的書齋名叫做“求缺齋”。他說天有虛虧,地不滿東南,天地都這樣,人怎么能全呢?缺才是人生的最好狀態。他說,花一旦盛開馬上就謝了,月一旦圓了,馬上就要虧缺。所以,他說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不能說是不求上進的想法,而是從宇宙間讀出的一個大道理,這就是兩極對立、和諧相處。我們常常講“天人合一”,就是說人的生存狀態應該與天地運行的狀態保持一致。所以,如果一個人一方面在做著轟轟烈烈的大事,另一方面又自我膨脹,鋒芒畢露,那么這個人多半要倒霉。各位領導不妨學學這個方法,在轟轟烈烈做大事業的同時,以收斂之心做人。這樣,將會在做人做事上有一番新的境界出現。
吳天然剛剛看畢這篇文章,王聰聰已經在外面喊他出去吃飯了。
在餐桌前,王國慶和藹地問,天然啊,看你讀的挺認真,可有收獲?
吳天然說,爸,獲益匪淺。回去后,我還要好好地想一想,認真的總結一下。不瞞你說,我也有一個自我修養的體系,需要進一步地完善和提高。
王國慶說,好啊,你的自我修養要則總結好后,拿給我看一看。說實在話,活到老,學到老,我也需要提高啊!
吳天然說,呵呵,需要爸的指正。
孫梅香說,算了,開飯了,你們爺倆就不要互相謙虛了。
小非非說,外婆,我最愛吃你包的餃子了!
孫梅香摸了摸小非非的腦袋說,好,好,那你就多吃點。非非啊,外婆我也最愛聽你說話了。
王聰聰說,哈哈,今天是怎么了,都在互相表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