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1章 蜀中佈局

祝融帶著十來個南夷各部的首領再次來到成都,曾炩也要準備離開益州回北疆了。

曾炩將蜀中的各部將領以及謀士官員全部召集到一起,商量益州的防務佈置事宜。

曾炩坐於上首,說道:“各位,我到益州已經近兩個月了。這兩個月中,大家都很努力,益州的事情,也都全部趨於穩定。這裡,我謝謝大家了。”

隨後,曾炩繼續說道:“現在已經接近十一月,我也將離開益州回冀州。在離開之前,我想將益州的事情確定下來。”

大家齊聲道:“請主公吩咐。”

曾炩說道:“如今,益州有二十餘萬大軍,這顯然是不需要這麼多的,所以,我離開的時候,將帶走一些。中原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歸於朝廷的統治,在來年肯定還將有戰事發生。而如今在中原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佔有絕對優勢。所以,帶一些軍隊回中原很有必要。”

在這前面的一段時間,中原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八月中旬,也就是曾炩尚在漢中的時候,曹操再次集中軍隊,向徐州和揚州大軍進攻。

曹操也是無奈,兗州的大敗,可以說是傷到了他的元氣。更讓他受傷的是,整個兗州,除了陳留郡以外全部丟失,被曾炩收入囊中。如今他曹操僅僅佔有豫州和荊州的南陽郡,而且,豫州東北的魯國還處在北疆的控制之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不殊死一搏,他將沒有任何的機會。

在八月中旬的時候,北疆的實力絕大部分都被拖在了司隸和西涼。

當時,趙雲等人率領十餘萬大軍正在西涼和馬騰、韓遂等人鏖戰。另外,曾炩則是親自帶領二十餘萬軍隊猛攻漢中郡。這些軍隊再加上需要駐守北疆廣袤土地的軍隊,北疆能夠動用的軍隊最多不過十來萬人,對他曹操來說,並不構成毀滅性的威脅。

曹操也因此意識到一個極爲難得的契機,一個擺脫當時極爲危險局面,走向強大的契機。

曾炩率領大軍強攻益州,憑藉益州天險,曾炩的二十萬大軍沒有半年以上的時間,絕對不能從益州脫身。在西涼,馬騰、韓遂和羌人的聯軍也還有八萬人,北疆的十餘萬軍隊也佔不了太多的便宜,北疆不可能在短期內攻克西涼,特別是在馬騰等人抱定了堅守的決心之後更是如此。

曹操在豫州和南陽郡大肆擴充兵力。豫州和南陽郡都是人口衆多的地方,雖然經過前些年的戰亂,人口已經減少很多,但是在當時的曹操治下,尚還有近六百萬人口。曹操大肆抓取壯丁,愣是將自己的大軍在兩個月之內擴充到五十萬人。當然,這裡面有戰鬥力的士兵到底有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

徐州的糜竺在曹操軍十萬大軍的攻擊之下節節敗退。在之前,徐州的實力就已經被消耗一空,再加上去年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戮更是上了徐州的元氣。

糜竺接手徐州之後,徐州的軍隊就未曾超過三萬,其戰鬥力更是不用說了,都是新兵,未經過多少訓練,怎麼可能有什麼戰鬥力?

無奈之下,糜竺只得派人前往無極城求取援軍。

但是,此時卻沒有合適的人選。此時的徐州,人才極度缺乏,陳登等人都需要留守徐州抵擋曹操軍的進攻。最終無奈之下,他只能讓自告奮勇要前往冀州求援的自己的妹妹糜貞前往無極城。

糜貞前往無極城,總算是讓北疆派出了援軍。曾炩在漢中得知情況之後,下令駐守青州和兗州的關羽、呂布各自率領五萬大軍馳援徐州。

在北疆出兵徐州之後,曹操自知再無吞併徐州的機會,又擔心自己再次遭受大的損失,不得已之下只好放棄攻取徐州,將十萬大軍撤回了兗州沛國。

在中原,此時曾炩也無力進攻曹操,特別是曹操將大軍大肆擴充到五十萬之巨之後更是如此。這一是因爲兵力不足,而則是因爲在中原的大軍在這兩年內征戰不斷,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調整,戰鬥力自然也下降不少。

曹軍據城而守,即使北疆軍以犀利的火炮攻破城池,但是你入城之後的戰鬥總是要士兵才行吧。現在在中原能夠動用的就只有關羽和呂布馳援徐州的那十萬大軍了,十萬人馬想幫助糜竺守住徐州倒是足夠,但是想反攻曹操卻是顯得實力單薄了一點。

見曹軍退卻,呂布和關羽都想撤離徐州。這一下糜竺急傻眼了。

徐州此時不過有兩萬戰鬥力極差的士兵,要是呂布和關羽一撤走,還在沛國虎視眈眈的十餘萬曹軍絕對是馬上又要殺向徐州,那徐州還不是得被曹操一口給吞了?

而關羽和呂布則是擔心兗州被曹操打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兗州和青州歸入北疆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北疆在兩州的統治並不是太穩固,必須要大量的軍隊彈壓地方纔能保證兩地的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長期駐守徐州。

糜竺無奈之下,只得交出了徐州的控制權。

無論怎麼說,他糜竺還是承認自己是大漢的臣子,而北疆則是現在的大漢正統。而且,驃騎大將軍對子民的確不錯,對他糜竺也不錯。相反,要是讓徐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後果就真的是不堪設想了,兩年前的教訓可是血淋淋的擺在眼前,糜竺怎麼可能這麼快的就忘卻。

糜家本是徐州大富豪家族,家族以經商發家,糜竺本人也對經商更感興趣。他接受徐州牧的職位,只是爲了陶謙的囑託,他本人並不看重這個位置。

現在曾炩統一北方,佔有冀州、幷州、幽州、青州、兗州、司隸、涼州和益州等八州之地,還有漠北都護府以及安東都護府兩個州一級的行政機構,據有大漢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和人口,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更是達到大漢國的八成,不是其他諸侯所能抵擋的。所以,北疆統一大漢是遲早的事情,自己現在主動歸順還可以爲自己謀得不少利益,還可以讓徐州的百姓不再受到曹操的威脅,能夠安家立業,這是利國利民又利己的事情。

所以,在考慮到這些方面之後,再加上曹操的強大軍事壓力,糜竺很爽快的交出了徐州,讓徐州重新歸於朝廷的統治之下。

對於糜竺的選擇,曾炩很是意外。不過,這樣的好事,曾炩自然不會拒絕。他下令讓關羽率領五萬大軍駐守徐州,派吳懿接手青州。

曹操在徐州沒有討到好處,只好將怒火全部向袁術發泄。他親率三十萬大軍向九江和廬江發動進攻。

袁術大驚,急忙向孫堅求救。

但是,此時的孫堅正在謀劃奪取劉繇控制的揚州豫章郡和會稽郡,哪裡有心情去援助袁術?

十月上旬,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在下蔡、平阿一帶打敗紀靈,並隨後攻入九江郡。

袁術在壽春再次打敗,損失了五萬大軍之後,狼狽逃離壽春,退守合肥。

同時,夏侯惇和曹仁率領十萬大軍,攻克廬江郡的陽泉和寥縣,然後,二人兵分兩路,分別圍困了安豐和安風。

孫堅拒絕了袁術的求援,同時對豫章郡的劉繇和會稽郡的王朗發動進攻。

經過幾年的經營,孫堅的勢力已經壯大。現在他佔據荊南四郡和交州,治下人口達到三百萬,擁有精銳軍隊二十萬。要不是害怕現在就對上曾炩,他最想的是北上攻擊劉表,這樣一來可以報一箭之仇,二來可以奪取劉表控制的富庶的荊州北方三郡。

但是他因爲顧慮驃騎大將軍曾炩的反對,畢竟,此時他的實力差曾炩太遠。要是和曾炩起衝突,他一分勝算都沒有。所以,他一次次的壓抑住自己北上的慾望。

孫堅派大兒子孫策率領六萬大軍攻擊會稽郡,自己率領八萬大軍攻擊豫章郡。

自然,王朗和劉繇不可能是對手,一路潰敗之下,在十一月初的時候,二人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在十月底的時候,孫策率領大軍攻克剡縣、鄮縣、鄞縣,十一月初,孫策攻克句章、餘姚,王朗只剩下山陰、餘暨、上虞三縣,軍隊只有區區一萬人。

同樣,在十月底的時候,孫堅率領大軍豫章郡郡治南昌,劉繇逃往鄱陽。十一月初,孫堅尾隨而來,攻克鄱陽,劉繇再次逃亡,逃到了彭澤,他還佔有的地方,也只剩下了海昏、歷陵、柴桑、彭澤四縣之地,軍隊也只剩下一萬二千人,一時間,孫氏有一統江南的跡象。

這些情況,各部將領都清楚,自然不用曾炩來一一再說。

曾炩說道:“我意留下十二萬大軍,也就是四個軍駐守益州,其餘的十一萬大軍則撤離益州。”隨後,曾炩將要留下的軍隊的名單唸了出來。

曾炩說道:“文遠,我打算讓你坐鎮益州,並留下公達配合你。你倆一主軍事,一主行政。另外,你們還得開始訓練水軍。”

張遼對曾炩留下他鎮守益州並不意外,只是曾炩讓他在益州訓練水軍很是意外:“主公,不知你讓末將訓練水軍所爲何事?在益州,水軍好像沒什麼用吧?”

荀攸思緒一轉,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奧秘,說道:“文遠,既然主公已經吩咐下來,我們照做就是,不用知道是爲了什麼。”

曾炩笑道:“其實也沒什麼好保密的,我讓你們訓練水軍,是爲了日後順江而下攻取荊州。”

張遼驚道:“攻取荊州?”

曾炩點點頭。現在荊州被劉表和孫堅分別盤踞,看樣子,兩個人都沒有交出其控制地方的跡象。那麼,這一切就只有用武力解決了。

荊州地處南方,河網密佈,水軍是必要的。

現在甘寧和呂岱雖然也在訓練海軍,但是那是面向大海的,荊州則是地處內陸,狀況和海洋完全不同。

張遼問道:“那主公是打算向荊北動手,還是向荊南動手?”

曾炩笑道:“看情況,很可能是兩地都要動手。我們要實現大漢的統一,而劉表和孫堅則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我們勢必起衝突。雖然孫堅和我私交不錯,但是在國家統一這樣的大事面前,我不會後退。要是他孫堅不願意放棄割據,我們之間勢必有一戰,這是不可避免的。而劉表也是如此。”

“東進荊州,水軍就是必要的了。興霸雖然也在做準備,但是他訓練的是海軍,和內河水軍完全不同。他們的力量,只有在海上才能夠得到完美的展示。或許,在大江的下游,也就是江面寬闊地帶也能夠派上用場,但是在荊州的大部分地方,卻是需要另外編練水軍才行了。”

“益州在荊州的上面,我們順江而下,佔據了絕對的地理優勢,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值得利用的條件。所以我留下你和公達,希望你們不會讓我失望。”

張遼和荀攸連忙保證。

大漢國初平二年十一月初八,曾炩帶領十一萬大軍,以及南夷各部首領離開了成都,向司隸方向進發。

成都北門,旌旗飄揚。

曾炩看了看張遼,又看了看荀攸,說道:“文遠,公達,我所交代的事情,一定要儘快完成。江州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我建議你們在那裡訓練水軍。”

荀攸說道:“主公放心,我和文遠將軍絕對不會誤了大事。”

曾炩說道:“對你們的能力,我非常信任。但是,給你們的時間可能不大充足,所以,你們必須的抓緊了。”

荀攸一愣,問道:“主公,真的很急嗎?”

曾炩說道:“很急。昨天我得到消息,孫氏即將滅掉王朗和劉繇,一統江南。而曹操則是快要佔領揚州的九江郡和廬江郡,實力更是大增。我們不能給他們太多的時間發展,否則,我們將付出更多的代價。”

張遼和荀攸知道其中的輕重緩急,說道:“主公放心,我們三天之後就去江州,著手水軍訓練的事情。”

第34章 浴血的王城第37章 襄平之戰第35章 民族忠魂第169章 鉅野澤第33章 神勇顏良第4章 黃忠歸夏第63章 喋血洛陽第58章 改制(一)第70章 浪漫第106章 劫奪孫尚香第48章 血戰大王山(一)第140章 司馬王凌戰潁川第11章 我想買個官第22章 平原之戰(四)第207章 女兵第39章 功虧一簣第24章 血戰灃水(三)第37章 慘敗第82章 攻取虎牢關第53章 趙雲平匈奴(三)第30章 趙雲第16章 輾轉反側第47章 絕地穿越第9章 劉備出現第148章 沛國攻略第14章 厲兵秣馬第18章 羅馬使者第25章 血戰鉅鹿(三)第135章 西涼軍潰敗第35章 袁隗的計策第51章 唐嫣第37章 溫情(一)第79章 何婉怡的要求第12章 司隸危機(三)第126章 犬牙交錯第68章 意外?第27章 初遇法正第134章 激戰正酣第31章 張遼現身第165章 曹軍潰敗第27章 北地烽煙第115章 試探與佈置第101章 主公病了第6章 戰船第88章 美女樊語蝶第90章 樊家的選擇第91章 酣戰(二十三)第3章 囂張的呂布第85章 酣戰(十七)第56章 夜襲(一)第33章 請君入甕第58章 改制(一)第53章 計議第54章 長安平叛第43章 阿瞞潛逃第123章 出牌第62章 新政風潮第145章 夏侯恩的妙計第68章 董卓遷都第24章 兵進太原(一)第2章 關張戰第42章 長安亂(一)第196章 曾炩的新府第第12章 孫堅的逆襲第17章 劉備的決定第9章 絕境第38章 溫情(二)第55章 美夢並非無痕第85章 新官念第96章 攻佔南皮第37章 慘敗第20章 才女傾心第82章 劉蕭的顧慮第25章 兵進太原(二)第90章 酣戰(二十二)第156章 圍攻蒙縣第37章 秋日裡的春夜第7章 定陶之戰(三)第29章 趙風第14章 美人計(二)第6章 第一戰第59章 攻克白水城第132章 救援第79章 何婉怡的要求第89章 酣戰(二十一)第31章 薄落谷之戰(三)第39章 烏孫的覆滅前奏第121章 韓遂的懷疑第92章 籌建銀行(三)第179章 就緒第100章 大雪災第26章 朝堂的爭論第96章 劉蕭的秘密第52章 趙雲平匈奴(二)第14章 美人計(二)第20章 才女傾心第107章 紛亂的局面(一)第35章 民族忠魂第34章 突圍第2章 九門之戰(一)
第34章 浴血的王城第37章 襄平之戰第35章 民族忠魂第169章 鉅野澤第33章 神勇顏良第4章 黃忠歸夏第63章 喋血洛陽第58章 改制(一)第70章 浪漫第106章 劫奪孫尚香第48章 血戰大王山(一)第140章 司馬王凌戰潁川第11章 我想買個官第22章 平原之戰(四)第207章 女兵第39章 功虧一簣第24章 血戰灃水(三)第37章 慘敗第82章 攻取虎牢關第53章 趙雲平匈奴(三)第30章 趙雲第16章 輾轉反側第47章 絕地穿越第9章 劉備出現第148章 沛國攻略第14章 厲兵秣馬第18章 羅馬使者第25章 血戰鉅鹿(三)第135章 西涼軍潰敗第35章 袁隗的計策第51章 唐嫣第37章 溫情(一)第79章 何婉怡的要求第12章 司隸危機(三)第126章 犬牙交錯第68章 意外?第27章 初遇法正第134章 激戰正酣第31章 張遼現身第165章 曹軍潰敗第27章 北地烽煙第115章 試探與佈置第101章 主公病了第6章 戰船第88章 美女樊語蝶第90章 樊家的選擇第91章 酣戰(二十三)第3章 囂張的呂布第85章 酣戰(十七)第56章 夜襲(一)第33章 請君入甕第58章 改制(一)第53章 計議第54章 長安平叛第43章 阿瞞潛逃第123章 出牌第62章 新政風潮第145章 夏侯恩的妙計第68章 董卓遷都第24章 兵進太原(一)第2章 關張戰第42章 長安亂(一)第196章 曾炩的新府第第12章 孫堅的逆襲第17章 劉備的決定第9章 絕境第38章 溫情(二)第55章 美夢並非無痕第85章 新官念第96章 攻佔南皮第37章 慘敗第20章 才女傾心第82章 劉蕭的顧慮第25章 兵進太原(二)第90章 酣戰(二十二)第156章 圍攻蒙縣第37章 秋日裡的春夜第7章 定陶之戰(三)第29章 趙風第14章 美人計(二)第6章 第一戰第59章 攻克白水城第132章 救援第79章 何婉怡的要求第89章 酣戰(二十一)第31章 薄落谷之戰(三)第39章 烏孫的覆滅前奏第121章 韓遂的懷疑第92章 籌建銀行(三)第179章 就緒第100章 大雪災第26章 朝堂的爭論第96章 劉蕭的秘密第52章 趙雲平匈奴(二)第14章 美人計(二)第20章 才女傾心第107章 紛亂的局面(一)第35章 民族忠魂第34章 突圍第2章 九門之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