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是一座有兩千余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阿甘小說網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并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后,長沙開始筑建城墻,并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到長沙者,不能不去登天心閣。雄踞長沙城南古城墻垣之上的天心閣,自古享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清代大學者黃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已成為千古絕唱,而毛就讀湖南第一師范時與同學蔡和森暢游天心閣所吟的“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絕妙佳聯至今仍被廣為傳頌。
就在李衛東在萬家嶺英勇殺敵時,一場人為的大火,降落到長沙這座有名的歷史文化古城,讓本已飽受戰火的華夏古國再添一道疼痛無比的傷口。
1938年10月下旬,日軍攻占岳陽,兵*長沙,蔣光頭匆匆逃向南岳,就在途中,他宣布了“焦土抗戰”的命令,電令長沙城內的湖南省ZX張治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違者嚴懲!”
張治中接電后,立即召集緊急會議,商定由警備司令酆悌負責處理,警察局長文重孚協助,保安團長徐昆為縱火總指揮,決定在臨撤退前,先放警報,讓居民逃離,然后以全城最高處天心閣縱火為號,大家看火號行動。消息傳出,整個長沙城人心惶惶,風聲鶴唳。
12日夜間,南城突然有一處起火,于是各處跟著一起點著了火,數不清的火柱霎時沖霄而起,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直到14日熄滅,全城基本被焚毀,燒毀房屋五萬余間,燒死居民兩萬余人,3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無數。16日上午,蔣光頭回到長沙。為了平息國人的憤怒,他撤銷了張治中湖南省ZX的職務,將直接責任者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逮捕處決。
李衛東在南潯前線得到長沙大火的消息時,心情格外沉重。同年11月25日至28日,李衛東出席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聽到張治中在會上主動承擔責任、作深刻檢討時,他才明了其中的真相。
也就在這次南岳軍事會上,蔣光頭把抗戰全過程設想為兩個時期:自“7·7”事變到武漢失守為第一期抗戰,此后為第二期抗戰。總的戰略仍然是持久戰。根據新的作戰方針,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和兵力配備。正面分為八個戰區,其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李衛東,轄區為贛西北、鄂南及湖南,兵力52個步兵師及特種部隊、游擊部隊等。
由于李衛東得協助蔣光頭指揮全國的軍事,12月初,李衛東晉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職,更讓李衛東想不到的是次年1月17日,他接替張治中,兼任湖南省ZFZX。
然而,李衛東這次到長沙,再也不見天心閣了。那閣樓已隨那場“文夕大火”灰飛煙滅,化為一片廢墟。此時,憑高遠眺,只見整個長沙一片焦土瓦礫,讓人一陣陣揪心的痛。城毀了,但威脅仍時刻存在。南昌失守,日軍下一個打擊的目標自然是長沙。問題是華夏軍隊怎么辦?是棄還是守?
蔣光頭對能否守住長沙一直沒信心。俗話說:“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本是華夏的谷倉,他深知日軍為要“以戰養戰”,攻略長沙只是遲早的問題,但長沙位于平原丘陵地帶,在地理上,沒有高山峻嶺天然之屏障,因此自古便有“四戰之地”的稱謂。所謂“四戰之地”,也就是四面受敵的意思。
當日軍動作頻頻之時,蔣光頭曾于1939年4月15日致電李衛東:“如敵進取長沙之動態已經暴露,則我軍與其在長沙前方作強硬之抵抗,則不如作先放棄長沙,待敵初入長沙立足未定之時,即起而予其致命打擊之反攻。”
李衛東對“棄守長沙”不以為然,南昌已丟了,再丟長沙,還要華夏軍人何用?何況他還身兼湖南省ZX,當他從南潯趕到長沙來上任時,擺在他眼前的這座省會名城已是形同廢墟,一片凄涼。剛經歷如此大火之劫的長沙城如果再讓日本鬼子糟蹋,豈不是雪上加霜?
從理性分析,長沙也不能輕言放棄。武漢會戰后,日軍前鋒直抵岳陽,湖南成為遏制日軍、屏障西南大后方的前哨地帶;而且湖南向為華夏中南部的魚米之鄉,又是堅持持久抗戰仰賴的產糧基地和原料基地,其得失關系巨大。
當然李衛東的任務也重,他的老對手岡村寧次的十一軍是日軍華夏派遣軍中機動性最強的野戰部隊,其任務就是專門對付華夏軍隊精銳的。
兩強相遇,必有一場惡斗!
李衛東非常熟悉這一帶的地形,站在地圖邊,這里的山山水水就自然浮現在眼前。
日軍由武漢南下,必然經湘北。湘北的地形是河流縱橫,群山環繞;南高北低,恰如一個畚箕。洞庭湖居中,湘、資、沅、澧四水及瀏陽、新墻、汨羅、撈刀河等河流,縱橫形成天然屏障。湘北除了水就是山,這里有幕阜山和湘贛交界的九嶺山、羅霄山、萬祥山,它們一般都在海拔1600至2000米。李衛東覺得,這些復雜的地形是天然的山水防線,大大限制了機械化占優勢的日軍的行動,使其優勢無法發揮,只能與華夏軍隊面對面作戰。
根據南昌會戰中日軍所顯示火力和官兵素質優于我方的情況,李衛東認為,不宜在第一線與敵決戰,應實施“后退決戰,爭取外翼”的戰略思想,即利用湘北有利地形修筑數道防御工事,如敵進攻,則利用已設陣地,予敵消耗后,即有計劃地向長沙和東面的幕阜山、九嶺山轉移;待敵進到長沙附近時,我集中大量預備隊與敵決戰,退到幕阜山、九嶺山一帶之部隊亦同時攻擊其側后,打破日軍“攻擊第一、包圍第一”的戰術,化被動為主動。
鑒于南昌會戰中,日軍大量使用機械化部隊和重武器裝備,在突破國.軍陣地后,即快速向目的地挺進,致使國.軍措手不及的沉痛教訓,李衛東于4月號召湘贛戰地民眾“化路為田,運糧上山”。
他說:“在這非常時期,我們需要的是臂膀和腿,公路對我們的需要是稍次的了”;要“辦到化路為田,就是古大路也要認真地加以破壞,不要留給敵人利用”;“還有運糧上山,此時大山即是我們的倉庫,不論軍民,在戰區都應該將輜積搬到山上去,那么,縱使地方被敵占去,也只是光路空城”。
湖南百姓是好樣的,抗日熱情極高。短短數月時間,湘贛數十萬軍民利用湘北有利的山地和水網地形修筑了大量作戰工事,在贛北修筑了很多永久性工事。到8月,湘北的犁田蓄水、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空壁清野的工作也基本完成,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那里已寸步難行了。李衛東聞之,不禁拍案叫好,三湘民眾對我們如此支持,我們占盡天時、地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