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在頻陽城中與諸將商議,有人就擔心甄隨會掉鏈子,到時候配合不上。
因爲頻陽各部,也包括暫時散在城外的“騏驥營”,總兵力接近三萬,即便以李義那種水平一般,膽氣更怯之將看來,平原對決,胡軍若不出動四萬以上兵馬,將難以阻遏本軍前進之勢,我軍應該能夠按期抵達胡壘附近,與大都督形成內外夾擊之勢。
問題甄隨那兒人少,也就一萬掛零,且少騎兵,則胡軍若以驍騎當之,有兩萬來人足夠攔擋了。
終究是平原之上,無險可守,就算有幾個民屯的堡壘,能駐多少人啊?能濟何事啊?哪怕甄隨再勇,沒有足夠數量的騎兵策應,他就真能在平原上直面兩倍於己的胡軍而不落下風麼?
劉粲興兵,號稱二十萬,郭默等將自然是不信的,估摸著十萬戰兵頂天了,那麼他還須留兵駐守夏陽和山口營壘,郃陽城下,撐死了八萬之衆。八萬人若分一半來攔阻我等,剩下的即便沒有甄隨從外呼應,估計大都督也不怕他;而若止遣別軍兩萬去堵甄隨,餘衆卻足夠繼圍郃陽城。
故此面對晉軍的分進合擊,劉粲最合理的應對,就是分兵牽絆甄隨,然後再利用堅壘硬頂著裴該所部,主力與頻陽方面軍在壘前對決——他不是已然派劉驥南下了麼?目的或許是蒲阪渡口,不大可能是大荔城,但也別有可能性,就是爲了牽絆甄隨。
當然啦,劉粲也有放棄郃陽之圍,而全師南下大荔,或者西取頻陽之策,不過那麼一來,大都督的全盤謀劃都被打破,接下去的戰鬥就得靠各部自主籌謀了,可以暫且不論——總不能大都督之圍已解,各部仍然不管不顧地還要朝郃陽城下去猛衝吧。
因此有人一提出來,衆將便都感覺,大都督策謀之中,甄隨是最大的弱點,我等抱起團來,肯定比那蠻子要強得多啦。
倘真如此,又該如何應對呢?郭默便道:“便胡軍將主力來逆我,且甄將軍無能如期來合,我亦不懼,即經血戰,破胡必矣,只是……”
只是惡戰之後,士卒疲憊,恐怕沒有什麼力量再追殺敗胡了——大都督郃陽之兵亦然,至於甄隨……大家夥兒都期盼著他打得比咱們更要慘哪。
到時候劉粲乃可率殘部經山口北上,再得夏陽積聚,安然渡過黃河,返回河東去。除非激戰之際,劉粲把山口和夏陽的兵馬全都臨時調至戰場,否則有那兩支生力軍在,我等苦戰之後,是斷然不敢去硬碰的。而即便兩軍皆至陣前,也給咱們殺了個七零八落,終究胡軍的後路仍然暢通哪。
就此一月對峙、鏖戰,晉胡雙方全都遭受重創,即使晉軍最終獲勝,也難抵內線作戰的損耗啊。
郭默跟胡漢國打了多年交道,深知胡軍的恢復能力是很強的,主要他們慣於四處搶劫,不但搶糧食,也搶兵源和人口,不象大都督爲了長遠計,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嚴禁擄掠百姓。那咱們還在關中辛辛苦苦地種地、積聚呢,劉粲不定跑哪兒去搶一票,然後明年再來,豈不麻煩?
必須得靠這郃陽城下一戰,就把胡軍主力給徹底打垮嘍,務求殲其大部,甚至於生擒劉粲本人,纔算全勝。
正在捻鬚沉吟,籌思對策,周晉隔著幾案一抱拳:“末將請領一部,逾山而北,繞至夏陽與山口胡壘之間去,以斷敵後路!”
周晉心心念念復奪夏陽城,既報此前一箭之仇,也可以將功折罪。但他知道,自家就剩下了幾百步卒,即便個個都是天生力士,恐怕也拿不回夏陽城來。唯一的可能性,是先隱藏在山地之中,等到郃陽城下大戰爆發,再猛然間突出平野,切斷胡軍夏陽與郃陽之間的運道。倘若時機把握得好,操作得當,很有可能牽制夏陽和山口營壘的胡兵,不使增援郃陽城下;更進一步,若能在胡軍北退之時,搶先奪取夏陽渡口,斷其後路,就大有機會將劉粲一舉成擒哪!
郭帥你不是想重創胡軍,打一場殲滅戰嗎?這是最好的對應之策。
郭默聽周晉詳細解說後,略一思忖,便道:“好計!”但隨即卻又搖頭:“周將軍所部甚寡,不可往也。”
周晉所部殘兵不過二百餘——還有半個“厲風左營”則在郃陽城中——你就算打破龍亭的封鎖都困難啊,怎可能深入山地,繼而跑夏陽以南的平原去?
——胡軍奪佔龍亭後,也知是要衝,遂佈置下一哨人馬。但正如此前晉人守壘時不過數百人而已,彼處地形本就狹窄,堡壘也少,放多了人全然無用,故而根據探查,胡軍鎮守龍亭的也不過千人左右。則你拿兩百人去打一千人,怎可能有勝算啊?
周晉聞言,面上微微一紅,便即求懇道:“還望郭帥借與末將一千人馬……”
郭默仍然微笑搖頭。
裴該想方設法要避免麾下將領的軍閥化傾向,然而時代侷限難以逾越,軍將們總難免會在潛意識裡,把所統部衆當作是個人私產——因爲按照晉制,中軍由天子直轄,尚書檯調動,外軍則往往長期捏在某個特定官員手中;逮天下大亂,中軍益弱,外軍益強,兵爲將有的觀念就此甚囂塵上了。
裴該以其大司馬、大都督、關中留臺首腦的身份和威望,自可任意調派各路兵馬——他也正是這麼幹的,利用擴軍和整訓的機會,反覆拆散重編——可大都督能這麼幹,咱們不敢頂,你一與我平起平坐之輩,我又怎可能把麾下兵馬商借給你,用我的產業去幫你立功啊?
進一步說,如今郭默總統頻陽各軍,那麼在具體軍事行動上,他向某營商借一部兵馬——其實不能算借,只能說調——對方無可推託;可是換過來,某營向郭默借兵,他又怎麼肯給?
別說郭默不肯了,就算同爲裴該原從班底的陸和、謝風他們,也都沒那麼大方。
王堂趁機就說了:“周將軍所獻,的是妙計,然而其部殘破,且未必熟悉道路。末將曾試往夏陽去來,請令率本部間出擾胡。”
他所言很有道理,周晉難以反駁——終究周晉當日逃離夏陽後,在山地間反覆迷路,兜了個大圈子才終於抵達的粟邑,不象王堂,曾經追殺路鬆多,一直進至司馬遷墓祠,距離平地不過才裡許之遙了。
因而王堂請令,郭默當即首肯,但接著就說了:“若王將軍率‘蓬山左營’全部去,一則恐怕道狹難容大軍,二則我軍分而力弱,往攻胡壘,便少勝算……”
經過反覆商討,最終決定,一等郃陽城下烽煙燃起,大軍便出頻陽,直向東行,其中王堂率“蓬山左營”行進在全軍之北,半途轉向,往攻龍亭。一旦龍亭克陷,他便將全營之半——兩千人左右——進入山地,繞向夏陽附近;餘衆仍然南下,暫歸郭默統領,合擊胡壘。
至於周晉,郭默吩咐道:“周將軍可護守頻陽,保障我軍後路,不得有失。”頻陽城中原本的守軍加部分輔兵,還有一兩千人,若再召聚青壯,四千可得,都交給你了。
周晉本欲上陣搏殺,戴罪立功,郭默卻不肯給他這個機會,陸和、王堂等人也不幫忙求告——一來就這兩百來人,多你不多,少你不少;二來你才逢大敗,這敗軍之將麼,與我等同行,就怕不怎麼吉利……
周晉反覆求懇,想要同往郃陽去增援大都督,卻不獲允準,無奈之下,只得領令守城——散會之後,難免一臉的鬱卒之色,就跟誰欠了他十吊錢似的。
楊清等人見狀,便即詢問緣由,周晉乃將心中苦水向部屬們傾吐了一番,衆人或者同感鬱悶,或者面露憤懣之色,說:“此輕我也!我才一敗,彼等便如此——倘若當日由彼等護守夏陽,衆寡之勢如此懸殊,又無外援,難道能有取勝之策麼?!”
其中楊清嚷嚷得最激烈,一副周督忠犬,主惱臣辱之意,但其實心中暗喜:不必要再上戰場啦,老子今又躲過一劫!
周督好不曉事,你不留在頻陽,想要跟在郭默身邊兒東去,有何益處啊?咱們就這兩百多人,跟別營難以配合,要麼被扔在後面吃土,要麼被頂在前面當炮灰,何如踏踏實實在頻陽城中歇息——我腿傷可還沒痊癒哪!
況且夏陽之敗,倘若大都督法外開恩,不罪周督,那自然也沒咱們什麼事兒;而即便嚴懲周督,大都督向來不搞連坐,則主將未死,輪不著底下人陪綁甚至於替罪,我等也是無憂的。最多降兩級處分唄,我本來只是排長,被周督臨時提拔成了隊長,大不了再降成排長好了,有啥要緊?
夏陽之仇是要報,我還想報張參、李四之仇呢,否則既違盟誓,又怕他們變成惡鬼來騷擾我……但總得等實力恢復了,起碼把那半營之兵重收麾下再說吧。胡兵甚多,這一場仗是殺不完的,況且殺完胡兵後,據說還有羯兵,周督你急的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