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五章 我等是中國人

建興四年四月,也就是大約一年半以前,劉曜在大荔城下為裴該所破,一路北躥,最終退出馮翊郡,逃到了故漢上郡境內。

上郡漢初始置——當然啦,當時面積沒有后來那么大——漢自武帝伐匈奴,向北方拓殖近千里,直抵河套地區,先后設置了云中、五原、朔方等一級區劃,與上郡、太原等同屬并州刺史部。上郡一度范圍極廣,南起漆垣,北抵楨林,東近黃河,西包奢延澤——大致相當于后世的延安、榆林兩個地級市。

然而到了漢季,中原大亂,西戎趁勢而起,帝國西北疆域逐漸向南方收縮,逮至晉代,包括上郡在內的并州河西地區,已然盡入羌胡之手了。

劉曜北躥后,即遁入故上郡高奴殘城(在后世延安市附近),舔舐傷口,圖謀東山再起。

包括上郡在內的故漢并州河西地區,如今中原人士數量已經微乎其微,基本上被氐、羌所占據,最北部還有劉虎的鐵弗部。劉曜雖敗,尚有二三萬殘兵,加上他胡漢政權雍王的號召力,想要召聚戎部,擴充勢力,原本是并不為難的事情。奈何近十數年前,虛除部崛起,在故漢上郡內建立起了一個松散的大聯盟,多數氐羌都俯首臣服,留給劉曜下嘴的地方實在不多啊。

尤其劉曜之與虛除,從前勉強可算為友,如今卻徹底撕破了臉皮。好在劉曜尚且捏著虛除伊余為人質,他想靠這個人質從虛除部索取好處,那是癡心妄想——虛除權渠若為了兒子的安危,輸人輸糧于劉曜,則必然威望大墮,聯盟分崩離析——然而卻可以保證權渠在一定時間內不會全力來攻。

至于這一定時間是五年、十年,還是半年、一年,那就不好說了。但就理論上來說,倘若五年、十年過去,劉曜仍然無法重整旗鼓,那他遲早是被虛除吞并的命運。

想當日才抵高奴之時,劉曜就喚來親信司馬劉均,向他問計:“我一時輕敵,為裴該所破,竟被逐離中國,而至戎地,不知道可有反擊之策啊?子平何以教我?”

劉均反問道:“孰謂此處為戎地?”

隨即解釋:“上郡漢初即設,郡治膚施尚在北方五百里外,昔匈奴右賢王侵擾漢土,文帝遣灌嬰率軍抵御……”伸手朝地上一指,“便在此處,高奴,敗右賢王,迫其退歸草原……”

他話還沒說完,劉曜卻突然間壓低聲音,插嘴問道:“子平,我等雖從光文皇帝,紹續漢業,重建漢基,然而……我等究竟是匈奴,還是漢呢?”

劉均凝視著劉曜的眼睛,一字一頓地回答道:“我等是中國人,遑論匈奴與漢?晉人或目我為胡,其實我本匈奴別部屠各,隨之南遷,數世居于并州,難道還不能算是中國人么?若不為中國人,如何建號稱帝,駕馭中原百姓?此光文皇帝建號皇漢之本意也!明公慎勿別起他心,若欲復為匈奴,恐怕只能在此處,甚至更往北方去游牧,不能復歸中原了。”

劉淵不但久居并州,幼習詩書,中國化很深,而且他跟幾百年前的匈奴單于不同,對于中國之大、人口之密更有了清晰的認知。漢朝建立之初,不但百廢待興,而且疆域狹小,直轄人口可能還不到千萬,與雄踞草原的匈奴帝國相比,也就人口數略占上風而已。但經過多年積聚,可能到文、景之時,就已經恢復到秦代兩千萬的人口數了,逮西漢末年,更躥升到五千萬之巨。

此后雖然經過多次改朝換代的大亂,到西晉初年,朝廷統計在冊的人口數也有一千六百萬,若加上大量隱戶,必在兩千萬以上。相對的,匈奴帝國已經徹底崩潰,包括屠各在內的匈奴各部,恐怕總人口還不到中國的一個零頭。則在這種情況下,若想張胡幟以馭中原,難度是非常之大的。

因而劉淵初起兵,就自稱是炎劉之外孫,建號為漢,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之廟。然而這一政策初始確實蠱惑了不少的晉人追從——誰叫司馬家實在混蛋呢——但其后久久不能底定中原,所部又殺掠過重,中國的人心便即逐漸背離。說白了,劉曜日益感覺到“漢”這面旗子不大好使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劉曜在奪取了政權之后,就悍然扯掉了遮羞布,改國號為趙,以冒頓單于配天,而光文帝劉淵配上帝。雖然根據后世的研究、分析,前趙的中國化與民族融合,其實程度比稱漢時更為深入,但劉曜長安政權與劉淵平陽政權不同,名義上是個徹頭徹尾的胡人王朝,那是不會錯的。

為什么會如此呢?劉曜為何要改國號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對劉淵祖孫三代想要借尸還魂的手法不以為然,并且逐漸發覺毫無益處;二就是他對劉粲惡感日深,雅不愿直繼其后。

歷史雖然已被改變了,但劉曜的想法卻按照慣性在持續發酵。就前者而言,平陽之勢日蹙,胡漢旗號沾滿了灰塵,使劉曜日益喪失信心;而就后者而言,劉粲的態度也讓劉曜寒透了心。

他還在大荔城下時,就曾經多次遣使平陽,請劉粲發兵牽制晉師,但劉粲正忙著內斗——徹底扳倒劉乂,并且自己得為皇太子——根本理都不理啊。

劉曜不禁心想,你還當我是你家臣屬,是光文皇帝的侄子么?你再繼續這么搞下去,國家怎可能會有前途啊!

因而漸起自立之心,就趁著今天問計的機會試探劉均。然而劉均卻明明白白地勸說他打消這個念頭——不以中國人自居,你就沒有大義名分重歸中國,且若此時和平陽徹底決裂,咱們就更無勝算,遲早會被擠迫回草原上去。

劉曜聞言,不禁長嘆一聲,說:“我等還有復歸的希望嗎?”

劉均說有的,隨即就為劉曜分析,說:“石公尚在河北,局勢尚未糜爛,且有石公在,劉粲也不敢遽罷明公。則東西兩相呼應,可搖撼平陽政局;東西兩相夾輔,國家尚有希望。晉人不過回光返照而已。”

然后獻計,說無論對晉人還是對咱們來說,如今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裴該雖然得勝,但不敢遠追,近日聽聞他南下長安,去謀奪政權去了。倘若被裴該、祖逖二人穩定了河南、關中,合力渡河而北,局勢才真的不可收拾……所以,咱們絕不能讓他們踏實積聚。

為今之計,明公在高奴,要一方面籠絡周邊部族,逐漸削弱虛除之勢,再與朔方的樓煩公(劉虎)結盟,有這么兩三年時間,就有機會平滅虛除,吞并境內氐、羌。這兩三年時間,對咱們和對晉人都很關鍵,倘若晉人先緩過勁兒來,揮師向北伐我,或征平陽,咱們的機會就很渺茫了。故此,必須持續不斷地騷擾關中地區,以牽絆裴該前進的腳步。

劉曜皺眉問道:“我軍新敗,銳卒多死,士氣低落,如今哪還有力量南下騷擾晉地?且若勉強興師,又何來時間恢復乃至積聚啊?”

劉均笑道:“初始一年,自然不可妄動……”

他說預估裴該鎮定雍州,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然后就必然會西進去吞并司馬保。涼州張氏素來恭順,那么只要拿下秦州,與涼州連成一氣,裴該便無后顧之憂,可以聯合祖逖,發動對平陽的猛烈攻勢了。這段時間,我等可以暫時蟄伏,徐徐恢復,要等到裴該真跟司馬保交上了手,那時再南下騷擾。

到時候,裴該就會陷入兩面遭敵的窘境,即便他的力量足以在擊破司馬保的同時,還能夠抵御我等南下騷擾,力量也必然會被分散,且導致在平定秦州之后,會趕緊回過頭來追殺我等。然而故漢上郡內多高原、丘陵,大軍不便行進,裴該若遣偏師來,我等勝算很大,若將主力來,我等便北遁朔方,向劉虎去求取增援。裴該想要平定上郡,或者徹底擊垮咱們,將比攻伐秦州困難許多,而且必然遷延日久。

既然知道我等隨時都可能南下侵擾,則裴該在基本上解決了咱們的問題之前,他是不敢發主力以向平陽的,則是咱們的牽制,給了平陽以足夠的積聚和準備時間。

再說河南方面,沒有裴該的策應,祖逖若單獨渡河北進,勝算不大。因此考慮到祖逖的志向,以及他的年紀,必然會反復要求裴該出兵,共同渡河,裴該若允,我等可以加大騷擾的力度,斷其后路,若不允,裴、祖之間必起齟齬。

到了那個時候,我等勢未必衰,平陽已有萬全準備,再加河北石勒的協助,則擊敗晉人頗有勝算。

當然啦,劉均最后也說,我這種設想多少有點兒一廂情愿,實際上各方形勢的變化都可能逸出我的預先盤算——變數最大的,就是河北石勒。但是只有明公你保持信心,發揚不屈不撓的精神,見招拆招,咱們總有南歸中原的一天——“又何必頹喪若此,而謀他圖呢?”

形勢的發展,確實出乎了劉曜和劉均的意料之外,但基本上還是向好的方向前進。首先,石勒揮師入并,劉琨戰敗逃亡;其次,裴該平安定,滅盧水胡,彭夫護率殘兵北遁,最終投向了劉曜,使其勢略有恢復。

還有第三點,即劉粲原本想要趁著劉曜兵敗的機會,或下詔斥責,甚至于直接罷黜其職,把他徹底踩得翻不了身,但最終還是聽取了太師、汝陰王劉景的建言,反倒遣使高奴,好言撫慰劉曜——雖然沒給他一兵一卒、一粒米糧的資助,僅僅是表示了口頭上的支持。

于是劉曜略略緩過勁兒來,便開始聽從劉均的建議,打算發兵南下,騷擾雍州了。

裴該率軍西征,以平秦州,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自然不可能瞞得了人,劉均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于是慫恿劉曜,兩道南征。

只是劉曜的實力還不足以全面與裴該相抗衡,再加虛除權渠覬覦在側,因而劉均的建議,一是讓彭夫護組建“還鄉團”,南攻安定,二是請劉粲下詔,命劉虎南下侵擾馮翊——劉曜遣大將劉述率一千兵馬為其向導。

……

對于劉曜可能會南下騷擾,裴該自然也有所防備。他將大司馬所部分為三軍,乃命陶侃率后軍屯扎馮翊,同時防北方的劉曜和河東的劉粲,命郭默率前軍屯扎北地,也要謹防劉曜和虛除。

此次裴該親率大軍西向秦州,沒動陶侃的一兵一卒,但卻命郭默南下略陽,剿滅苻氐。這主要是考慮到,劉曜若南,從東面發兵的可能性比較大,直取安定的可能性比較小,而安定正北主要是虛除部的游牧區域,虛除權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算是晉臣。

虛除部原本就附晉,劉曜勢大之時,其酋大權渠雖然被陳元達說動,遣子伊余率兵相助,但隨即兩家就撕破了臉,裴該趁機遣使冊封權渠為鎮北將軍,加以羈縻和籠絡。虛除權渠盛情款待了晉使,表態說自己從前是受胡人所惑,冒犯王師,如今已然洗心革面,再不背反了,還請求裴該的資助,以便他攻滅劉曜,戴罪立功。

當然裴該也知道,伊余還在劉曜手中,要權渠馬上不顧兒子的生死發兵,可能性是很低微的,因此他只答應在邊境上與虛除部展開互市,交易物資,卻一個銅子兒都不肯白白贈與——再說他本人也沒什么富裕物資啊。

但是裴該沒有料到,彭盧竟然會為劉曜前驅……

且說劉虎自朔方南下,率鐵弗兵七千,在劉述的指引下,來擾馮翊。陶侃率兵逆之于梁山,利用地形之便,多次挫敗劉虎的攻勢。劉虎被迫轉道而西,又沿北洛水西岸而南,孰料陶侃早有準備,在粟邑以北設伏,大敗鐵弗兵。

與此同時,彭夫護率兩千余眾來擾北地。本來他這點點兵馬,不是郭默前軍的對手,但安定郡內、涇水以北地區,各族雜處,其中有很多部族數代以來都受彭盧的統治,心向故主之人不在少數……

彭夫護得了舊部呼應,率兵奇襲都盧,縣令逾垣而走,城池幾乎陷落。幸虧郡功曹魯憑正好行縣,當即接過了指揮權,攖城固守,才勉強保得縣城不失……

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二十四章 糧道第十章 相鄰放牧第四十四章 王濬樓船下益州第一章 雪獵第二十三章 算術第十五章 生而異香第三十二章 惡戰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二十章 巍峨雁門山第五十三章 薛強壁第五十二章 裴碩與薛濤第十一章 無實質區別的三策第三十一章 巴蜀風云第十五章 幽薊風云第四十四章 小人構陷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五十章 偽書第十八章 井底之蛙第五十章 忠節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二十九章 卸甲解鞍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十章 胡營約三事第四十一章 僭號第四十九章 伐殘漢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六章 李氏舅甥第六章 太史公祠前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三十章 高祖必以溺澆之第十七章 葛陂定策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二十三章 將軍炮第三十六章 觀陣第二十四章 蘇峻之亂第二十一章 死相第四十章 清君側第四十六章 驚變第五十九章 小利和大局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四十二章 增筑石頭城第四十四章 醫者第三十九章 鐵戟第三十四章 搖落七星第三十三章 向東第三十章 太原王第三十七章 生意人第三十五章 奇襲第三十章 盟誓第四章 屠殺第三十三章 羊某的策劃第四十五章 我不做趙括第三十八章 官品與秩祿第三十六章 斷水第三十三章 時不我待第三十九章 老爺有刀第八章 裴公不忠!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四章 讖由誰造?第三十三章 裝慫不易第四十二章 商人又來了第三十六章 觀陣第十五章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第二十五章 糧谷第三十章 軟弱一至于斯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第三十九章 蠻勇之貉第三十七章 見獵心喜第六十三章 武陵蠻第五十四章 御筆第四十九章 卿卿第五十三章 五道杠第二十二章 賬冊第二十六章 “坦白”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三十九章 洛中之山甚是無趣第四十五章 特種部隊和特種作戰第三十二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十四章 伯父在上第十七章 廢物利用第二十四章 復置上郡第四章 繼嗣第四章 晉王和代王第十一章 聯宗第十二章 坑兒子第二十五章 暢想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五十九章 請斬石虎第十二章 噴子第三十三章 惜敗于莽夫之手第五十八章 從成都到滇池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十七章 華軍的新谷第三十三章 孤掌難鳴第十一章 龍首約三事第三十九章 上山第二十五章 黍離之悲
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二十四章 糧道第十章 相鄰放牧第四十四章 王濬樓船下益州第一章 雪獵第二十三章 算術第十五章 生而異香第三十二章 惡戰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二十章 巍峨雁門山第五十三章 薛強壁第五十二章 裴碩與薛濤第十一章 無實質區別的三策第三十一章 巴蜀風云第十五章 幽薊風云第四十四章 小人構陷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五十章 偽書第十八章 井底之蛙第五十章 忠節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二十九章 卸甲解鞍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十章 胡營約三事第四十一章 僭號第四十九章 伐殘漢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六章 李氏舅甥第六章 太史公祠前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四十七章 河橋之戰(上)第三十章 高祖必以溺澆之第十七章 葛陂定策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二十三章 將軍炮第三十六章 觀陣第二十四章 蘇峻之亂第二十一章 死相第四十章 清君側第四十六章 驚變第五十九章 小利和大局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四十二章 增筑石頭城第四十四章 醫者第三十九章 鐵戟第三十四章 搖落七星第三十三章 向東第三十章 太原王第三十七章 生意人第三十五章 奇襲第三十章 盟誓第四章 屠殺第三十三章 羊某的策劃第四十五章 我不做趙括第三十八章 官品與秩祿第三十六章 斷水第三十三章 時不我待第三十九章 老爺有刀第八章 裴公不忠!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四章 讖由誰造?第三十三章 裝慫不易第四十二章 商人又來了第三十六章 觀陣第十五章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第二十五章 糧谷第三十章 軟弱一至于斯第十七章 寧立而死,不退而生!第三十九章 蠻勇之貉第三十七章 見獵心喜第六十三章 武陵蠻第五十四章 御筆第四十九章 卿卿第五十三章 五道杠第二十二章 賬冊第二十六章 “坦白”第二十六章 烽火第三十九章 洛中之山甚是無趣第四十五章 特種部隊和特種作戰第三十二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十四章 伯父在上第十七章 廢物利用第二十四章 復置上郡第四章 繼嗣第四章 晉王和代王第十一章 聯宗第十二章 坑兒子第二十五章 暢想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五十九章 請斬石虎第十二章 噴子第三十三章 惜敗于莽夫之手第五十八章 從成都到滇池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十七章 華軍的新谷第三十三章 孤掌難鳴第十一章 龍首約三事第三十九章 上山第二十五章 黍離之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光泽县| 称多县| 德令哈市| 罗平县| 监利县| 普格县| 乌拉特后旗| 隆化县| 墨脱县| 盱眙县| 龙陵县| 鞍山市| 海口市| 长子县| 屯留县| 文水县| 海门市| 临泉县| 灌南县| 湖口县| 旬邑县| 五家渠市| 南汇区| 翁牛特旗| 永康市| 五河县| 宁安市| 曲沃县| 娱乐| 桃园市| 卓尼县| 开远市| 噶尔县| 罗定市| 黎川县| 新晃| 江川县| 东至县| 额敏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