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章 晉王和代王

裴氏並非傾向於司馬氏,而是對裴該有所不滿。

當然啦,她非常保愛那個侄兒,也樂見其龍飛九天——原本她跟司馬越就是政治聯姻,並不受寵愛,隨即又受到司馬毗的欺壓,以致陷身於羯營,別說老公、繼子都已經掛了,就算還活著,在她感情的天平上也不如遠房侄兒裴該來得親近。

裴該也一直尊敬且懷念著這個在羯營中捨身相救,復又同甘共苦的姑母,則既然遣使到建康來,不可能不趁機聯絡裴氏。雖說庾亮把華使安置在隱秘處,嚴密關防,不使外通消息,但就建康城這種魚龍混雜的地方,又怎麼可能攔得住身負特殊使命的華使孫珍呢?

——又不是姑臧,張茂一聲令下,沒人敢爲華使通傳消息;建康城內所謂的關防,其實就跟篩子一樣。

所以裴該的親筆書信,在王導來前便已秘密送到了裴妃手中。裴該在信中先遵故例,問候姑母起居,隨即通報了自己建國的消息,希望姑母可以返歸中原,與己相依——還有機會回老家去瞧瞧咧。

裴該之信自然真情流露,復經胡飛等秘書潤色,倒足以打動親人。問題裴妃不是尋常女子,本就雅擅詩書,復又歷經磨難,見識頗廣,對於政治也更爲敏感,當下把侄兒之信連讀三遍,不禁嘆息道:“文約乃欲族司馬氏乎?”

女子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除非啥都沒有,纔可能孤身一人歸依孃家。裴妃心說我如今已經過繼了司馬睿第三子司馬衝爲孫,則我後半生的貧富榮辱,就必須寄託在司馬衝身上。倘若司馬睿不肯臣服於華朝,南北便成敵國,司馬衝論親是司馬睿之子,論名是晉家藩王,他怎麼可能跟著我北渡呢?就算司馬睿肯放,我也沒理由攜孫向洛啊。

所以按道理來說,裴該就應該懇請我以長輩的身份去遊說司馬睿,恭奉華朔,如此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姑侄二人也纔有相見於洛中的可能性。然而裴該對此卻無一語——他是覺得女人就不應該插手政治呢,還是根本不願意司馬睿歸順呢?!

這個侄兒有些想法很奇怪,相處經年,裴妃也能夠感受得到,裴該對於自己的敬重,不僅僅因爲親眷尊長之故、馬廄相救之德,他對於女性,是肯平等相待的。故此以裴妃對裴該的瞭解,絕非認爲女人不該插手政治,況且即便抱持這種想法的人,遭逢此等大事,也會希望女人能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的吧。

那麼裴該根本不提此事,就只有一個理由了:他壓根兒就不希望司馬睿主動臣服,而希望將來能以武力壓服之。

出於對政治有一定的瞭解,裴妃可以理解裴該這麼做的理由:倘若江南是別姓坐鎮也就罷了,既爲故晉藩王,且坐擁六州之地,則一旦主動臣服,又該如何處置啊?由得司馬睿裂土稱藩,那肯定是不成的;召司馬睿入朝,則其部屬又該如何安置?且在華朝尚不可能全力以謀江南的前提下,也容易造成地方長時間的動盪不安。

與其如此,還不如你紹繼晉祚,跟我對著幹呢。反正你們暫時也沒有北伐的力量,而等我緩過手來,就可以一舉而徹底解決江南問題。

可是到了那個時候,司馬睿會是什麼下場?繼而司馬衝又會是什麼下場?我作爲司馬家的婦人,司馬睿的姑母、司馬衝的祖母,又當如何自處啊?這又不是身在羯營之中,到處都是敵人耳目,你只好自己悶頭苦思計謀,不敢跟我商量;你在信中把擔心和想法跟我說明白了,讓我預先有個心理準備也好,何必不著一字呢?你當我傻啊?!

果然感情這種東西,只要相隔一段時間,自然就會生分了……

裴妃爲此而心中不喜,於是面對王導的時候,直接就自稱“我司馬家一老婦”——雖說其實並不算老。王茂弘因此而竊喜,這纔敢把自家來意,當面道出。

裴妃於情——不管是對裴氏之情還是對司馬氏之情——於理,都不大可能堅拒王導的請求,阻止司馬衝在他們準備好的勸進表章上署名。其實若按她原本的想法,是既希望司馬睿不要擺正車馬跟裴該作對,也希望司馬衝不要摻和進這種事裡去的,如此,則她才方便於兩姓間自處。但讀過裴該的來信後,裴妃多少有些慍怒,更有些自暴自棄,因此一口便應允了王導所請。

——隨便了,反正天下事都是你們男人在作主,正不必理會我一個女人的想法……我是不是感到爲難,你們根本就不會加以考慮啊!

於是以吳興王司馬衝領銜,包括王導、王敦等丹陽羣僚,江南各州牧守等聯名上奏,懇請司馬睿踐位稱尊。司馬睿覽奏大驚,堅拒不許。王導等以死固請,再三再四,司馬睿乃嘆息流涕道:“孤是罪人,唯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天子見在,諸賢何必逼我不已?!”直接拔劍就要抹脖子。

王導等乃不敢逼,於是暫退一步,請依舊例,進位爲晉王。

司馬睿心裡也很矛盾,一方面不忍祖先基業至此而絕,一方面擔心跟華朝作對將會死無葬身之地,同時又怕因爲自己的怯懦、退縮,導致王茂弘等親朋故舊沒有下場……於是最終還是勉強首肯了,即於當年三月晦日即晉王位,立宗廟於建康。

旋封長子司馬紹爲晉王世子,拜吳興王司馬衝爲太保,王敦爲大將軍,王導爲驃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紀瞻爲衛將軍督揚州軍事,庾亮爲尚書左僕射……

對於華使孫珍,庾亮建議斬殺祭旗,以明順逆之大義,司馬睿卻堅決不許,下令把孫珍禮送過江。

孫珍折返洛陽,向裴該請罪,裴該笑笑:“彼等自大,乃抗拒王化,這豈是卿所能改變的——無罪。”

這個裴詵所推薦的孫珍,確實有些才能,但也並非神仙,不可能憑其一己之力,徹底扭轉建康政權的向背。即便當年諸葛亮過江遊說孫權,聯合抗曹,那不也得魯肅、周瑜在內部加以呼應嗎?其實內部臣僚的意見,纔是孫權定策的主因,諸葛亮不過錦上添花罷了。而如今的江東,內部又如何?王敦可比周瑜,王導可比魯肅,那倆貨只要有一個不贊成從華,連孫權一成權威和能動性都欠奉的司馬睿又豈敢定策哪?

這倒也在裴該意料之中。其實他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爲一旦南北對立預作謀劃了,既掌晉之權柄,便即上奏,請將淮南、廬江二郡劃歸豫州管轄。

這兩郡都在江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想當年孫權和曹操就曾多番鏖兵於此。裴該一刀把兩郡給砍下來,就此東線南兵不得過江,只能憑依長江,唯取守勢了。

裴該當初就曾經說過,守江必先守淮。而淮南、廬江兩郡正好位於淮水中游,經此向東可以威脅徐州南部,向西可以與荊州軍夾擊豫州的安豐和弋陽,一旦將淮水以南連成一線,其勢說不上牢固不拔,北軍亦不能奪佔優勢。況且,還可以把淮南作爲北伐的前進基地——裴該當年不就是這麼幹的麼?

三國時代,其實東吳並未憑江而守,在江北仍保有大片領地,於東線阻魏人於合肥一線。正因如此,曹丕才認爲孫權是大敵,屢次發兵往攻;諸葛恪也纔有魄力發傾國之兵北伐……雖說南下、北伐,進攻方往往鎩羽而歸,但若中隔長江,還會形成這般綿延數十年的拉鋸戰麼?

然而江南勢力伸過長江,並非僅在東線,中游的荊州所轄甚廣,西北部的魏興郡隔南山與雍州相鄰,北部的南陽、南鄉,隔伏牛山與司州相望,實如一把匕首,直插北朝之腹心。只不過裴該當日還不想——也不敢——太過刺激建康政權,況且荊州被王敦目爲禁臠,則自己在東線下刀猶可,若在西線割取荊州的江北郡縣,王處仲必不肯善罷甘休。

好在雍、司兩州,既是北朝的核心所在,自然防守嚴密,相信南軍不敢輕易來攻——不象東線,只有蘇峻一支兵馬,還主要屯紮在青州,南部防禦薄弱,倘若被南軍輕易奪取淮南,則多半會形成雪崩之勢。

因此裴該在踐祚之初,即命周晉率一旅之師屯於武關,薛寧率一部扎於樑縣,以防荊州兵北出。他最初想要委派甄隨,說:“卿爲南人,理當善於應對南兵。”但是甄隨不肯,說:“大……陛下曾許我去打石勒,如今卻將東方事,全都派給了祖家軍。即便如此,臣亦當警護在陛下身邊,以防祖家軍戰敗,就好頂上去。

“王敦那廢物,未必有膽量率兵北上,則若置我於司州以南,不跟放假一樣麼?兩三年內,哪裡還能撈得到仗打啊!倘若南人真的不肯歸從於陛下,且待北方平定後,臣請命率軍直下荊州,一口氣殺回老家去。

“至於如今,這差事我是斷不肯去的。”

裴嶷在旁邊呵斥道:“陛下金口玉言,既有旨意,將軍焉敢不遵?!”

甄隨瞥他一眼,反駁道:“陛下往日還說讓我去打石勒來著,難道就不是金口玉言麼?裴公是敬的陛下本身,還是敬的陛下的皇冠哪?”竟然說得裴文冀啞口無言……

裴該之所以最終默許了裴嶷等人的謀劃,提前歸洛逼宮,是因爲除祖逖外,其它各方勢力,暫時都不足爲慮,很少有敢對己方採取攻勢的——尤其在太原、滎陽兩戰已大挫羯趙之後。江南看似龐然大物,其實是隻紙老虎,司馬睿是半拉傀儡,王敦只會窩裡鬥,尤其是南軍北渡,與中原騎兵爭雄於河洛之間,難度係數實在是太高了。

漢中周訪,勢力小弱;涼州張氏亦然。別看張家有雄騎數萬,終究人口太少、生產力太低,是難以支撐較長時間遠征的,有遊子遠鎮守秦州撫戎,裴該乃可無憂。還有平州的劉琨,不但屢經喪敗,而且隔絕甚遠——即便在原本歷史上,劉越石於東晉建立,也僅僅上了一道有名的勸進表章而已,沒起過什麼實際作用。

當然啦,劉琨也算當世名人,又跟祖逖交好,裴該也不希望他沒下場,尤其劉琨身邊還有一個自己更加看重的溫泰真。因此裴該在登基後不久,便即召見溫嶠,好言撫慰,希望他能夠把冊命劉琨的詔書帶到平州去,並且勸說劉琨俯首。

裴該封劉琨爲“從一品加少師,使持節,都督平州軍事,涿縣公”——只比祖逖低一級而已,並且文武區隔,讓他們不便比較高下。同時還拜溫嶠爲平州刺史,拜劉演爲“上將、撫軍將軍,護東夷校尉”,二人皆封亭侯,其餘劉氏將吏,根據溫嶠所提供的名單,亦各有封拜。

溫泰真的態度還算比較好的,終究往來中原多次,對於裴家的勢力和武威深有體會,尤其自家蜷縮東北,也沒什麼可以拮抗的資本。只是溫嶠堅決不肯當場領受爵祿,告罪說:“臣乃劉公屬吏,去留當從劉公心意。此歸平州,自當勸說劉公歸華,然若劉公執意不許……陛下看重之恩,且容來世再報。”

其實裴該唯一擔心的,是鮮卑。

雖然拓跋才經喪敗,且內亂方息,但若執意爲敵,亦足動搖幷州。其實那些遊牧民族慣常南下搶掠,即便恭奉晉朔之時,除去猗盧跟劉琨約爲兄弟的那段時間外,也是三天兩頭會來犯境的,頂多是不攻城邑,不戮官吏罷了。可是,裴該能夠允許如今鎮守幷州的諸將,比方說劉央等人,跟拓跋約爲兄弟嗎?

所以一方面要盡力羈縻拓跋,另方面也須在新興境內,常駐一支強有力的騎兵部隊,鮮卑若敢伸手,就得當場剁下刀子去。

在目前的狀況下,裴該不便向拓跋討還晉人所割讓的雁門諸縣,同時還得維持賀傉“代王”的名號……

第三十章 觀星第四十二章 入其彀中而不自知第四章 夏陽渡第十三章 辯殺衛玠第四十章 積薪第三十四章 以柔克剛第五十七章 兄不友而弟不恭第十八章 莽夫第七章 遊囿之鹿第十八章 彈琴退敵第十九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六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三十三章 惜敗於莽夫之手第三十九章 洛中之山甚是無趣第八章 裴公不忠!第四十九章 得無懼怕朕麼?第四十六章 戎亂第二十三章 筮佔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二十三章 算術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二章 參乘第十七章 抄他老窩!第十章 飽飯第三十四章 登壘第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十五章 諂媚小人第三十七章 拒絕豬隊友第三十七章 陽夏城下第三十章 盟誓第四十六章 從延安到美稷第六章 不測之禍第二章 參乘第七章 非我族類第四十章 薦主第二十七章 送汝去死!第五十章 夫婦敵體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十四章 謀麴第四十章 咱兩家聯個姻吧第四十四章 妖人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九章 以羣蟻潰千里之堤第二十六章 商隊第三十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十二章 《韻集》難成第五十章 羊獻容之死第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四十四章 最好阿叔做天子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三十五章 奇襲第四十四章 玉石俱焚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第十一章 聯宗第十五章 我爲其易,君爲其難第六十五章 司馬家婦人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十四章 飽漢不知餓漢飢第二十三章 等太平第二十五章 離間第十六章 毒士第三章 關於門下省第十章 揭盅第二十一章 英雄所見第四十章 驚變第八章 失策第十四章 利令智昏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一章 迎駕第三十三章 向東第五十一章 十八層地獄第四十六章 舍水上山第六十一章 定胡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六章 逃亡第二十九章 萬櫓千帆第九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四十五章 我等是中國人第五章 白玉如意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三十三章 文鴦之孫第十三章 改籍作書第三十五章 入朝第三十章 欺之以方第四十三章 平陽之亂第三十二章 浩劫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四十五章 特種部隊和特種作戰第二十八章 “空器”第五十三章 刮版第四十二章 從河東到洛陽第二十六章 老子不去!第十章 揭盅第四十章 積薪第二十三章 建康密信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六十章 豪賭第二十章 拘其帥而用其卒第三十七章 是恩?是仇?
第三十章 觀星第四十二章 入其彀中而不自知第四章 夏陽渡第十三章 辯殺衛玠第四十章 積薪第三十四章 以柔克剛第五十七章 兄不友而弟不恭第十八章 莽夫第七章 遊囿之鹿第十八章 彈琴退敵第十九章 驅虎吞狼第五十六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三十三章 惜敗於莽夫之手第三十九章 洛中之山甚是無趣第八章 裴公不忠!第四十九章 得無懼怕朕麼?第四十六章 戎亂第二十三章 筮佔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二十三章 算術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二章 參乘第十七章 抄他老窩!第十章 飽飯第三十四章 登壘第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十五章 諂媚小人第三十七章 拒絕豬隊友第三十七章 陽夏城下第三十章 盟誓第四十六章 從延安到美稷第六章 不測之禍第二章 參乘第七章 非我族類第四十章 薦主第二十七章 送汝去死!第五十章 夫婦敵體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十四章 謀麴第四十章 咱兩家聯個姻吧第四十四章 妖人第五十八章 將軍因何發笑?第九章 以羣蟻潰千里之堤第二十六章 商隊第三十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十二章 《韻集》難成第五十章 羊獻容之死第二章 國破山河在第四十四章 最好阿叔做天子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章 珠寶與美色第三十五章 奇襲第四十四章 玉石俱焚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第十一章 聯宗第十五章 我爲其易,君爲其難第六十五章 司馬家婦人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十四章 飽漢不知餓漢飢第二十三章 等太平第二十五章 離間第十六章 毒士第三章 關於門下省第十章 揭盅第二十一章 英雄所見第四十章 驚變第八章 失策第十四章 利令智昏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一章 迎駕第三十三章 向東第五十一章 十八層地獄第四十六章 舍水上山第六十一章 定胡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六章 逃亡第二十九章 萬櫓千帆第九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四十五章 我等是中國人第五章 白玉如意第四十章 大司馬之威第三十三章 文鴦之孫第十三章 改籍作書第三十五章 入朝第三十章 欺之以方第四十三章 平陽之亂第三十二章 浩劫第四十一章 薛與柳第四十五章 特種部隊和特種作戰第二十八章 “空器”第五十三章 刮版第四十二章 從河東到洛陽第二十六章 老子不去!第十章 揭盅第四十章 積薪第二十三章 建康密信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六十章 豪賭第二十章 拘其帥而用其卒第三十七章 是恩?是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