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級考古大師一百五十五章 就你也號文帝是吧?
趙胡,南越武王趙佗之孫,趙仲始之子。
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趙眜繼承王位。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謚號文王。
這位南越國的第二位君主,在史書上,還是留下了不少記載的。
不過,這些記載,和目前墓中發現的“文帝”銘文,有著不小的出入。
《史記》記載,建元六年,閩越國國王鄒郢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
當時趙佗剛去世不久,趙胡剛登基,南越國內民心不穩定。
面對這場戰爭,趙胡選擇向中央服軟,給漢武帝上書:“南越和閩越都是漢朝藩臣,不得擅自興兵互相攻打。現在閩越擅自發兵進犯臣國,臣不敢擅自發兵抵抗,請天子下詔指示。”
接到上書的漢武帝,非常滿意南越國的乖巧。
然后就派兵救援,漢朝的軍隊還未翻越過五嶺,閩越王鄒郢的弟弟馀善就發動叛變,殺死鄒郢而投降漢朝。
相當于是來了一場武裝游行,敵人就慫了。
這也可以看得出當時漢武帝時期,西漢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大。
閩越慫了之后,面對中央派來的天使,趙胡也慫的特別快,對天使叩頭說道:“天子竟能為臣興兵討伐閩越,臣雖死也無法報答天子的恩德!”
然后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武帝身邊當侍衛,一當就是十二年。
總體來看,趙胡時期,是要比趙佗時期更加服于西漢中央的。
趙佗那會,劉邦在的時候,趙佗稱帝,用天子制度。
后來呂后掌權了,趙佗又自去帝號,將天子才能坐的【黃屋左纛(dào)】燒了。
到了文帝登基的時候,趙佗又覺得自己行了,再次上帝號,出行乘坐黃屋左纛,以天子自居。
然后漢文帝派人來和趙佗談了談。
他就又自去帝號。
反正趙佗一生,就是不斷在稱帝,削帝號,又稱帝,又削帝號。
并且他削帝號,也只是做給西漢中央看的。
實際上在南越國里,他從始至終都自稱是天子,是皇帝。
只是在于西漢官方的交流中,才自稱南越王。
不過沒想到,不只是趙佗是這樣。
趙胡居然也是在南越國里,關著門來自稱皇帝。
在所有西漢的官方史書中,肯定是不承認南越國有皇帝的,只有臣服西漢的諸侯王。
《修羅武神》
“文帝九年樂府工造?”
“這是什么意思?”
“趙胡還沒死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下謚號了?”
李教授皺著眉頭,順著陳翰的目光,看向了刻在銅勾鑃上的文字。
“果然,雖然南越國臣服于西漢中央王朝,但是奉行的還是秦國的那套制度啊。”
謚號這玩意,一般都是君王去世后,臣下和新君們,為其議定的。
相當于是給去世的先王蓋棺定論。
這是周禮的制度,從西周開始,直到清朝,基本上都奉行這一套謚號制度。
但是中間,有一個時期不同。
秦始皇一統六國后,正處于人生巔峰期,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然后創造了“皇帝”這一天子獨屬的稱呼。
之后,秦始皇又覺得,宗周這套子議父,臣議君的謚號制度,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兒子和臣子,怎么能給君父來議定謚號呢?
這玩意必須得自己定。
于是才有了“秦始皇”這一特別的稱謂。
按照秦始皇的想法,秦國的皇帝不定謚號,
就按照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過秦國二世而亡,三世的子嬰只做了幾個月秦王,秦國就沒了。
這套制度當然就沒繼續下去。
到了西漢,劉邦又恢復了宗周的謚號制度。
不過遠在南越的趙佗,他受過秦國的熏陶,自然也看不慣這套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
但是他又不好和秦始皇一樣,搞這種一世、二世的說法,這不是明擺著告訴西漢,我才是繼承了秦朝正統!
這讓已經定下“推翻暴秦”基調的西漢官方,怎么忍?
所以,趙佗就選了個折中的辦法。
謚號制度繼續用,但是不能子議父,臣議君,而是我自己給自己定謚號。
趙佗在活著的時候,就自號南越武帝,后來在面對西漢中央的時候,自削帝號,為南越武王。
看起來趙胡也是繼承了這一制度。
自己登基后,就給自己定下了“文”的謚號。
對內號南越文帝,對外則是南越文王。
縱觀華夏上下三千年歷朝歷代的皇帝和王,也就只有南越國,會在生前就定下謚號并且使用了。
這也算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至少陳翰看著這“文帝九年樂府工造”的字跡,心情那叫一個怪異。
“不過這么看來,可以確定這套勾鑃,應該是南越本土制造的。”
“南越國的青銅鑄造工藝, 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孔建文點點頭,有些感嘆的說道:“趙佗謚號“武”,還算是說得過去,雖然他沒有漢武帝的武功,但是憑借征服嶺南,也絕對夠得上這個謚號了。”
“可趙胡一共在位十四年,長期患病,性情軟弱,沒什么建樹。”
“他雖然借力打力,借助漢武帝的力量,抵擋了閩越國的入侵。”
“但是在趙佗時期,閩越是臣服于南越國的,是南越國的小弟。”
“到趙胡時期,這閩越就脫離了南越的控制,徹底臣服于西漢中央了。”
“至此,南越國就完全被西漢中央孤立,可以說南越最終的滅亡,是源于趙胡時期的這場變故。”
“這樣一位對內毫無建樹,對外也是逐漸將國家帶向滅亡的君主,居然給自己謚號“文”字。”
“這讓創造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地下有知,不知道該是個什么表情。”
“原本很高大上的一個謚號,戴到趙胡頭上之后,反倒是被貶低了。”
“雖然,子議父,臣議君的謚號制度,在那個君權至上的中央集權時期,確實有些大逆不道。”
“但是這樣的謚號制度,至少能保證帝王的身后榮譽,不被搞得烏煙瘴氣。”
“自東西周到西漢時期,每一位諸侯王和皇帝的謚號,都還是非常準確且實際的。”
“到南越國這邊,可真是沐猴而冠,讓人徒增笑料了。”
+牸尤朧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