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混沌”一詞,倒是讓我想到了中華歷史自古以來流傳的說法:“混沌”,也作“渾沌”。中國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后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
不過,現在不是研究這些的時候,我拉著多多一起貼到邊上的巖壁處,以防從天而降的災難。
我回過頭去看其他人,老鬼拉著麗莎也背對著貼到了巖壁上。不過,是和我們相對的另一邊兒。大個兒、錢成和老者,則也貼到了巖壁。
比較有意思的是,幾個人都在仰頭張望,似乎內心都擔心會發生些什么。不過,說起來都不全是擔心,甚至還有些期待。
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得以仔細看這道“一線天”。我們藏身的地方倒還寬敞,可是,越往上卻越窄。這么看過去,給人一種非常強的壓迫感,就好像隨時會并攏一般。
其實,“一線天”這種特殊的地形,在我國還是非常常見的:
我國名山奇峰中常有“一線天”這樣的石景。因兩壁夾峙,縫隙所見藍天如一線而得名。
較為著名的有華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江郎山、九宮山、三清山等處的“一線天”美景。
由于“一線天”景觀奇特,已成為許多風景名勝的熱門景點。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最常見的“一線天”大都出現在石灰巖地區,是一種特殊的侵蝕地貌。
但是,也有“一線天”是由斷層形成。與前者相比,其不同處在于它們兩側的巖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我們眼前的這個,就應該是后者。
我曾經和多多去過黃山,那里就有“一線天”。我記得當時多多看見這奇異的景色。非常的激動。可是我,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壓迫感。
我當時好想到了《三國演義》上“落鳳坡”和“華容道”,想到了關羽和龐統。
黃山一線天在文殊洞下方,登玉屏道中。過小心坡、渡仙橋,有一天兩壁夾成的狹長石巷,寬處不過2米。窄處僅半米,中間盤道有80多級,只能容一人通過。
人行其中,仰望長空,藍天僅存一線。若非子、午(十二點鐘),不見月、日,故名“一線天”。
清朝人李斐有詩云:“云里石頭開錦縫,從來不許嵌斜陽。何人仰見通霄路,一尺青天萬丈長。”說的就是這種地形。
還有江郎山。也有這樣的地形。
高312米,長298米,最寬處4米,最窄處3.5米,被華東56位地質專家勘定為“全國一線天之最”。
一線天兩邊的石壁,叫陰陽壁。陰壁是亞峰的西崖,石壁坦露,寸草不生。陽壁是靈峰的東崖。草長茂盛,生機盎然。被稱為“天下第一壁掛。”宋詩云:“移來渤海三山石,界斷銀河一字天。”說的是,江郎山一線天源于一個“飛來峰”的傳說[1]?。
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景致的“一線天”,有時是阿拉伯數字的“1”,有時是中文的“一”。有時是半個圓;在不同的季節會出現“銀龍出海”、“冰棱倒掛”、“樹杪飛泉”、“天降垂簾”等不同景觀。
傳說:古江山城南江郎山通海。東海龍君海公主偕其地江氏三郎青梅竹馬,情深誼篤。三序業儒,二郎捕魚,大郎狩獵。
龍君以海公主賜婚將軍蟾蜍,俗謂癩蛤蟆者也。貌寢性貪。海公主不從,奔居江家。蟾蜍妒怒甚,率鱉精及蝦兵蟹將、蜈蚣毒蛇無數,洶洶殺來。二郎舉網捕蝦蟹,擲石殺絕;三郎催公雞啄蜈蚣、驅母豬吞毒蛇。頃間僅存蟾蜍、鱉精焉。二郎投槍擊鱉精,大郎縱獵鷹襲蟾蜍,碎其左眼及顱頂,血流如注。蟾蜍氣息奄奄,猶垂死掙扎,念咒引來海水汩汩上涌,沖淹田、廬、人、畜,公雞、母豬均遇難。大郎以身堵海口,二郎、三郎亦奔來堵塞,海水漸止。時海公主見鱉精藏身處,罩以雞籠,斫刀斃之。雞籠、鱉精均化石,上有巨巖,中僅容一人通,今稱雞塒弄。
蟾蜍身亡,化石,人稱蛤蟆石。獵鷹中其毒液喪生,化石,人稱烏鷹石。今烏鷹猶俯矚蛤蟆石,似阻其復蘇作祟者。
江郎三兄弟均化石,偉岸卓犖,撐天柱地,今之江郎三爿石也。其地與海絕,海公主誓死不歸,龍君徒呼奈何。
海公主魂化杜鵑,回翔江郎石左右,不時嬌啼:“哥哥,吾隨爾乎!吾不歸去,不歸去!”江郎石深情答曰:“休歸去!休歸去!”
白居易見江郎山,是心生向往:“林慮雙童長不食,江郎三子夢還家。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往來醉煙霞。”
陸游初到就贊:“奇峰迎馬駭衰翁,蜀嶺吳山一洗空。拔地青蒼五千仞,勞渠蟠屈小詩中。”這樣的詩,陸游一寫就是數首。
楊萬里也感慨:“走遍名山腳不停,見渠令我眼偏明。郎峰好處端何似,筍剝三竿紫水精。”
辛棄疾則是言有所喻:“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正直相扶無依傍,撐持天地與人看。”
還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驚羨江郎三峰的雄奇偉岸,三度造訪,次次留記神奇的傳說。
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它以無邊的想象力告訴我們前人生存過程中的種種不平凡的事跡。以及先人們對名山的敬仰心、好奇心、探索心。題材豐富的傳說與江郎名山相得益彰,魅力四射。
真正的傳說不同于今人的移花接木,向壁虛構。隨意編造而自稱“傳說”乃魚目混珠,不足采信。
“鴻臚公搭引架”是我童年就知道的傳說。據祖父說:周鴻臚辭官回鄉隱居,結廬于江郎山鐘鼓洞。
這位前賢一心想登巔成仙,于是在三爿石腳搭引架。引架搭了三年未到頂,底部已經腐朽了。
又據說呂洞賓和鐵拐李兩位神仙本想成全他的心愿。可惜鴻臚公福薄,始終未能夢想成真。但鳳林老百姓為紀念他,在三爿石腳造了座廟。從此每年六月十九江郎山廟會香火特旺。
鴻臚公的經典傳說在江山有很高的知名度。它反映了鳳林地方的一個傳奇人物,把人們的理想和追求付之于實踐。雖未成功,但他的天真舉動獲得后人的尊敬與喜愛。
據史料記載:周鴻臚名文興,字用賓,生于1479年。29歲參加鄉試,主考官在他文卷上批道:“文品名貴,識為超塵。此子有山林氣象,無臺閣規模。”
翌年春闈,中式呂楠榜第十二名進士,歷京官八任至鴻臚寺卿。但他內心深處念念不忘江郎山,所以59歲就辭官回鄉了。這是傳說人物的事實依據,非純粹杜撰也。
名山自然不能缺少寺廟與和尚,南唐高僧儀晏就在江郎山留下蹤跡。據說儀晏在鐘鼓洞修煉時,曾叫弟子慧興把洞口用石頭塞住,一周年方開啟。
這種閉關與辟谷的修煉方式,是對生命與意志的強制性考驗,非一般俗人所能承受與理解。這就是高僧的不同尋常之處,所以有人稱儀晏為“活神仙”。也算得上江郎寶地的一段奇事軼聞。
又據《太平御覽》第四十七卷記載:“有湛滿者,居江郎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于三石之靈,能至其子,糜愛斯牲。旬月中,湛子出洛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目入車欄中,等閑去如疾風,俄傾間從空墮,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也。”
從這個神奇的傳說中可知,至少在晉代,就有許多老百姓在江郎山聚居,并有紀念江郎神的靈石廟存在。其神能保佑江郎百姓平安,把遠在洛陽工作的湛滿之子救回來。這則傳說最早載于《郡國志》而永嘉之亂發生于西晉311年,距今已1700年。
在江郎山諸多傳說當中,流傳最為久遠的應該是關于江郎三兄弟的故事。
據同治《江山縣志》中記載:文思博要云:江氏三兄弟登巔化為石。而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江氏三兄弟是為海公主的愛情而與癩蛤蟆將軍大戰。
三兄弟為堵住海口,擋住奔涌而出的海水,而立地化為三爿巨石。上面兩個傳說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先有人,然后才有三爿巨石,巨石由江郎三兄弟所化。
我還曾聽祖母講:很久很久以前,江郎山腳有江氏三兄弟,以種地砍柴為生,他們聽說三爿石頂有天池,產碧蓮金鯽、千年靈芝,食后可長生不老,成仙飛天。
他們都向往登上三石之巔,神仙也想幫助他們,但因為江氏兄弟塵緣未絕,留戀家小,在攀登途中聽見呼喊而回首顧盼,最后都摔下來。
原來是神仙考驗他們的意志和決心,他們不夠堅定,所以失敗。在這個傳說中,是先有三爿石,然后才有江氏三兄弟。
不管傳說中是先有人后有三巨石,還是先有三爿石然后才有人來居住,江氏三兄弟都應該是最先在江郎山腳下勞動生活的老百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