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8節 廣州會議一

當日下午,龍謙在第五鎮臨時司令部召開了標統以上軍官會議,除韓子英帶十八標留守廉州外,第五鎮的高級軍官們全部參加了這個會議。

將領們說笑著走進充作會議室的食堂,彼此打著招呼,開著葷素不等的玩笑,尤其是第十協和第九協的軍官們,聚在一起的機會其實很少。

氣氛很輕鬆,在結束了長途征戰後,接下來無疑是一個漫長的休整期。

等龍謙、司徒均、王明遠和周毅四人最後進來,會場便安靜下來了。

會議依舊由司徒均主持。與以往通報會議議程的老習慣不同,會議首先安排了一堆瑣事。

後勤供應問題。連續的行軍征戰,讓官兵的軍服鞋襪都破爛不堪了,將跟隨龍謙南下的代理後勤處長及裝備處長連樹鵬著急萬分,已經利用廣東完善的電報系統向山東發出了急電,命其速送大批單軍衣及藥品來廣州,因爲龍謙已經決定舉行一個入城式了,穿著如叫花子一般的第五鎮徒讓廣州士民笑話。

大批的病員需要及時住院治療。好在廣州醫療設施不弱濟南,尤其是洋人開辦的醫院,只要有錢,不愁買不來藥品。

再次就是兩個補充標武器的調配。蒙山軍自去年底離開山東,部隊並未多帶槍炮,雖然在贛西繳獲了一些,但根本不足以裝備在贛西組建的兩個補充標。而且每一仗都會損壞一批武器,繳獲必須首先補充主力部隊的損耗。雖然從山東調撥了一批器械,但兩個補充標還有小一半的徒手兵。這次南下廣東,又繳獲了一批武器,制式複雜,有英制、日製,但就是沒有德制口徑的。所以,司徒均之後,裝備處長連樹鵬用很長時間宣讀了對補充標武器的補充調配。第九協補充標基本以日式爲主,第十協則以英式爲主。

瑣碎的安排並沒有讓高級軍官們心煩。大家對於後勤的重要性已經充分理解了。

軍事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部隊的編組、訓練、裝備以及軍官士官培養都是軍事統帥關注的問題,當然還有思想工作。不過在這方面尚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及編制。西洋近代化的軍隊的思想問題靠的是神父的作用,國內則全部靠嚴刑峻法和將帥的個人魅力了。

諸多的問題中,後勤問題恰恰是軍事統帥考慮最多的問題,絕對超過了訓練和作戰。將領可以不考慮後勤。合格的統帥是要將後勤擺在第一位的。部隊的衣食住行關係到戰鬥力,絕對不能馬虎。

自蒙山軍建軍始,龍謙就格外注意後勤問題。軍規條例中一半以上的條款都是針對後勤的。八年以來,蒙山軍的後勤組織管理水平絕對凌駕於當代中國所有軍隊之上。在建立了穩固的山東根據地之後,隨著工業建設的成績取得,蒙山軍的後勤保障不斷攀登新高峰。其從事後勤的兵力。從後勤處裝備處到各協的後勤科裝備科,從輜重標到各標設立的輜重隊,從修械所到修理兵,從醫院到醫療所醫護兵,從事後勤的兵員佔到了全部兵員的27%。這還是在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依舊有四分之一強的兵員是在從事後勤保障工作。所以,在統計部隊的兵力時。看上去龐大的數字實際上從事一線作戰的兵員並沒有那麼多。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起初懷疑這樣會削弱一線戰力力的將領們逐漸體會到了出色後勤保障不僅沒有削弱戰鬥力,反而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所以,會議在討論後勤問題時,軍事指揮官們耐心地聽了後勤裝備軍官們的彙報,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議。

接下來,司徒均安排了入城式。決定以周毅爲閱兵總指揮,受閱部隊以出湘贛以來跑路最少的十七標爲主。配備炮兵、騎兵各一個營,向廣州各界展示一下蒙山軍的軍威。

最後司徒均做了部隊駐防的安排。按照龍謙的設想,以第十協經營粵西,但卻在粵西留下了一個第九協的十八標,所以,龍謙決定將十八標編入第十協,而將杜三立第十九標置換給第九協。

對此。龍謙插話道,“大規模的作戰暫時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剿匪、擴兵及練兵三件事。部隊的編制肯定會發生變化,如何變化我最後會宣佈。但擴軍是肯定的了,就形勢而言。靠目前六個步標經略廣東全省肯定不夠,至少要翻一倍。炮兵等特種兵種也要隨之增加,一年後,我們第五鎮至少要擴出一個鎮來,也就是說,第九、第十兩協都要擴充爲師的規模。這樣就帶來了軍官的緊缺,我決定成立一個教導隊,團級編制,以司徒參謀長兼任教導隊總教官。成員呢,第一批先招300~500人,從士兵中選調錶現好、素質高的進入教導隊,進行爲期兩個月至三個月的集訓,這些兵回去後,就是班長和副排長,優秀的可以當排長。你們這些帶兵的可不要捨不得。”

龍謙關於擴兵的話引起了軍官們的興奮,底下立即嘰嘰喳喳地議論成一片了。特別是龍謙明確說要將兩個協擴編爲師的規模,讓將領們充滿了期待。

司徒均接著講,“部隊在進行短期休整後立即開赴新的駐地,任務就是司令佈置的三件事,剿匪、擴兵和練兵。這次進軍廣東,特別是在靈山戰鬥中暴露了我軍山地作戰的短處,部隊不願離開公路,不願意爬山,這怎麼行呢?俗話說三山六水一分田,尤其在我們中國,山勢縱橫,平原就那麼幾塊,不會爬山就不能打仗!所以,這一次的練兵,重點是練習山地作戰。參謀處很快就會下發一個粗略的訓練指導大綱,各部長官要根據訓練中暴露的問題完善大綱,歡迎大家對參謀處的大綱提出批評,畢竟參謀處也是在摸索嘛。我在德國學習時,就沒有學到多少山地作戰的知識,因爲歐洲基本是平原,德國的周圍除了東南歐之外基本沒有大的山地,阿登山脈隔開了德法兩國,但比起我國的山脈簡直就是小兒科了。說多了。軍事部署就是這樣,下面請司令訓示。”

“該講的參謀長都講了,我要說的話在韶關也基本說過了。大家要安心在廣東紮根下來,首先要總結我們自山東出發這大半年來的工作,湘贛,粵西兩仗的得失。不要覺得我們摧枯拉朽地打敗了起義軍有什麼了不起,這半年是暴露了我們很多問題的。我要求在座的每位都認真寫一封總結。總結半年來帶兵打仗的得失,特別是失誤。二十標在靈山打的不好,不是敗仗,而是損失大了,指揮也存在問題,根子是輕敵。第十協要特別注意總結靈山之戰的教訓。當然。這兩仗總體上打的不錯,該評功的,該獎賞的,照章辦事。我想,蒙山軍該建立立功授勳制度了,請司徒參謀長及政治處著手研究這個問題。

突然出現了一個政治處的機構,大家感到突然。側耳傾聽……

“我還是要特別強調紀律問題,這是我們蒙山軍奪取天下的根本。你們不要嫌我婆婆嘴,有事沒事總是講紀律,因爲不講不行,總有人有意無意在違反紀律。現在我再強調一遍,軍紀不容違反,不管是誰,包括我龍謙。犯錯就要受罰。接下來大家要剿匪,人是肯定要殺的,但殺人必須報批,我要將殺人權收回來!不準再發生贛西那種事了!我將話說在前面,誰敢擅自殺人,我先擼了他的軍職再說,嚴重的。保不定我會讓他償命……

“再就是要加強學習。現在蒙山軍的學習氣氛基本沒有,這不行。大家都是蒙山軍的高級軍官了,我們要靠我們這支千辛萬苦建立的軍隊去奪取天下,光是懂帶兵打仗是不夠的。而且。光懂陸軍也不行。美國人已經發明瞭飛機,大家可能想不到,人可以自由地到天上飛!飛機的出現,將改變戰爭的模式,儘管大部分國家尚未意識到這點。我們蒙山軍要儘早建立自己的飛行部隊,這就是一個新課題。另外就是海軍,廣東是有水師的,但目前我們還管不著,但將來會有。拋開這些比較新鮮的東西,隨著汽車的普及,我們蒙山軍的編組也會發生變化,要逐步淘汰騾車馬車,用汽車來運輸兵員物資。但是,這就需要大批懂汽車,會開車會修車的官兵。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東西。另外就是通訊問題,大家都意識到了通訊的重要性,部隊分散了,聯絡不便,信息的及時傳遞就是一個大課題。海軍艦艇早已配備了無線發報機,它比大家已經見識過了水電報更爲先進,這次我們要籌建通訊處了,每支部隊都要成立通訊機構,配備先進的收發報機,還要學會編寫密碼以及破譯敵人的密碼……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到廣東後必須著手進行的工作,不學習行嗎?人家在幾分鐘內就用無線電報傳遞了軍情,你還用騎兵傳信,怎麼能打得贏?所以,軍官要帶頭學習,掌握最先進的軍事技術,這是我們取勝天下的根本保證。

“除了軍事技術的學習,大家還要懂政治,關心天下大事。現在我們大部分指揮官們對於國外的事情一無所知,即使知道一點也很可憐。告訴你們,今後我們蒙山軍的主要敵人不是滿清,也不是北洋,而是外軍。當我們蒙山軍奪取全國政權,我們就是光榮的國防軍了。不懂外國國情,不懂外軍,那怎麼行?在蒙山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說過,我們國家的好多好多領土被別國奪走了,就像我們的孩子被別人搶走了,我們是一定要奪回來的!談判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用槍炮解決,所以,要研究外軍。參謀處應當著手做這方面的工作了,司徒,你親自牽頭,選聘一些留過洋,學過軍事的人,編纂一些介紹外軍的小冊子,供高級軍官們學習研究……除了軍事,還要學習經濟,過去我聽說過一個笑話,是說普魯士的,說別的國家是國家有一支軍隊,但普魯士是軍隊有一個國家。大家不要笑,我們蒙山軍以武立國,但不能以武治國。現在我們很多高級軍官不懂政治,不懂經濟,不曉得武器是要花錢的,每一支槍,每一粒子彈背後都是技術和銀錢,不懂得珍惜怎麼行?現在我們花錢的地方太多,我不得不抽出很大的精力考慮銀子的問題,如果在座的中間冒出一些經濟專家,建設專家那纔是了不起的事情。因爲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打天下,更要治天下……”

龍謙每逢大會總要囉嗦一番,大家也習慣了。但今日龍謙講到軍事技術的革新和經濟建設,還是給大家很新鮮,很震動,尤其是無線發報機。但對於飛機,大家並不在意,覺得太遙遠了。

“好,大家休息十分鐘,抽支菸,喝點水,接下來宣佈部隊編組調整及駐防地域的事項。”龍謙宣佈休會。

“老馮,這回你該復位了吧?你老哥也是的,不就是個靈山嗎?太大意了。”杜三立湊過來,從馮侖兜裡搶過半盒捲菸,抽出一支點上,順手塞進自己兜裡。

“他媽的,敢打老子的主意……”馮侖聞聽靈山,怒火騰地升起來,但也拿杜三立也沒脾氣,這是兩個性格差不多的人,粗豪,勇猛,還有明顯的農民式的狡詐,關鍵是原先的關係很不錯。

“嘿嘿,我的早抽完了。老馮啊,部隊擴編了,至少你可以撈一個實實在在的協統,哦,就是旅長。如果還按照司令的三團制,那可是上萬人的大編制了。”

“老子覺得你倒是該升一升了。吳念算個球?留在山東不是當了旅長了?你比他可強多了,如果司令公道的話,早該升了。”馮侖盯著杜三立說。

如果龍謙大擴兵,自己至少應當升爲協統,這是無疑的。論資歷,現在當標統的,除了封國柱外,沒有人比自己更老。論戰功,蒙山軍歷次作戰,自己都衝殺在主要戰場,無論是在鄭家莊反李純的圍剿還是在西沽打洋人,那次都不孬。可是,封國柱現在還掛著副協統的職銜,自己卻“墮落”到和原先手下營連長一般的地位了。

這讓馮侖鬱悶異常。但除了杜三立等極少數人,沒人敢拿這個開他的玩笑。

第13節 北京三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4節 陸軍整編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20節 範德平第7節 蔣繼英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20節 中興實業第6節 政黨之議第29節 參謀第10節 沈旦堡二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4節 方聲遠第8節 國慶日一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2節 平叛二第4節 周毅二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12節 反擊計劃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14節 文尼察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8節 彼得堡四第4節 南京一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22節 擴軍第12節 條件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12節 阻擊五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8節 湖北第3節 走向戰爭第34節 初會陳超二第2節 破莊二第9節 秘子第20節 軍委會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8節 許思二第17節 新兵連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9節 實力對比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5節 突圍二第33節 採購第8節 許思二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42節 轉機第6節 沂州軍議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8節 天津二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十七 北京七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3節 黑溝臺一第39節 第十鎮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4節 新局面二第5節 狄文父子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6節 武昌一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12節 阻擊五第16節 末日三第2節 春節一第3節 端方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36節 大勢五第3節 周毅一第11節 伍廷芳第12節 阻擊五第3節 抗洪三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20節 秋瑾一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16節 提親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4節 黑溝臺二第32節 出征二第30節 情報處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繼位爲誰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0節 升允
第13節 北京三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4節 陸軍整編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20節 範德平第7節 蔣繼英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20節 中興實業第6節 政黨之議第29節 參謀第10節 沈旦堡二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4節 方聲遠第8節 國慶日一第1章 骰子已經轉起來第一節軍事代表團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2節 平叛二第4節 周毅二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12節 反擊計劃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14節 文尼察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8節 彼得堡四第4節 南京一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22節 擴軍第12節 條件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12節 阻擊五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8節 湖北第3節 走向戰爭第34節 初會陳超二第2節 破莊二第9節 秘子第20節 軍委會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8節 許思二第17節 新兵連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9節 實力對比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15節 突圍二第33節 採購第8節 許思二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42節 轉機第6節 沂州軍議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8節 天津二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十七 北京七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3節 黑溝臺一第39節 第十鎮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14節 新局面二第5節 狄文父子第30節 龍謙與秋瑾第6節 武昌一第16節 再戰李純五第12節 阻擊五第16節 末日三第2節 春節一第3節 端方第41節 勳章獎章紀念章第36節 大勢五第3節 周毅一第11節 伍廷芳第12節 阻擊五第3節 抗洪三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20節 秋瑾一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16節 提親第31節 文尼察之戰三第11節 江雲的愛情三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4節 黑溝臺二第32節 出征二第30節 情報處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繼位爲誰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7節 清廷宣戰萬國第16節 北京會議第10節 升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