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翔、李振二人都對張漢杰不抱希望。
果然,當朱友貞問起時,他答道:“陛下,徐州此時已經非朝廷所有,即便陛下善加安撫,只怕王殷也要投靠吳國。畢竟這段時間……”
張漢杰沒有明說,但他的意思大家卻聽明白了。
的確,這大半年時間里,朱友貞以各種手段清算朱友珪的親信舊部,王殷作為朱友珪所任命的武寧節度使,不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
這樣一來,即便朱友貞派人去安撫,只怕王殷也不敢相信,反而可能覺得朱友貞準備使手段準備對付他。
所以想要安撫王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敬翔、李振等人聞言也不由得嘆息,他們也知道張漢杰說的并沒有錯。
事實上,在朱友貞登基之后,隨著韓勍等首惡被誅殺,敬翔等人覺得大局已經定下來了,沒必要再對朱友珪任命的其他官員清算到底,那樣只會讓梁國的動蕩局勢延續下去。
而若是朱友貞愿意下詔安撫那些朱友珪舊部,那些人在大勢已去之后,自然會為朱友貞效力,這樣不僅可以得到他們的感激,同時也能展現自己的胸懷,這無疑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
可惜朱友貞雖然沒有他父親朱溫那樣的本事,心胸卻與朱溫一樣的小,對于那些朱友珪的舊部早就做了清算到底的決定。
現在即便想要改過來,時間也來不及了,因為大家的印象已經形成了,難以改變。
敬翔二人默然不語,朱友貞卻是皺眉問道:“你說的不錯,王殷那逆賊與吳國勾結,出賣國家利益,朕決不能容忍。不過,諸位覺得朕應該立即發兵去攻,還是應該緩緩圖之?”
趙巖道:“陛下,臣聽聞吳國今年大旱,為了賑濟百姓,府庫中的儲糧都已經消耗一空。所以若是陛下此時發兵攻徐州的話,即便吳軍有心出兵救援,他們也動用不了多少兵力!”
朱友貞聽了眼神一亮,是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旱后,吳軍又能出動多少兵力來攻呢?只怕最多也就是駐守在淮河一線的幾萬兵力。
而梁國一方,雖說總體局勢不容樂觀,但全國的兵力依舊眾多,多了不說,出動個六七萬人是沒什么問題的。
有這么多的兵力,若是再派一位名將統領,王殷即便引吳兵來救援徐州,只怕也擋不住梁軍。
想到這,朱友貞當即下定決心道:“朕意已決,命福王朱友璋接替武寧節度使之位,改封王殷為懷州刺史!”
“臣遵旨!”敬翔等人只好應下來,準備回去發詔令。
……
徐州城中,氛圍有些緊張,街道上來往行人較少,看不出這里還是一座重城。
武寧節度使府的書房中,此時已有三人高坐其間。
中間一人身材高大,身披紫袍,臉上帶著著凜然之威,正是王殷;下面兩位,其中一人臉色白皙,領下有須,卻是王殷麾下親信幕僚韓術;至于剩下一人剛毅英武,卻是王殷的侄子蔣權。
別的文官武將,就連一些老人,都因為商量的這件事重大,而沒有被王殷召見。此時,外面有一隊親衛把守,無關人根本就不能靠近這里。
“如今的局勢想必你們也清楚了,咱們和朝廷之間的關系原本就極為緊張,現在開封府城那邊又有咱們與吳國相互勾結的傳言,只怕咱們和朝廷的關系更加難以轉圜了,接下來該何去何從,你們不妨都說說。”王殷率先開口問道。
關于王殷暗中和吳國勾結的流言,雖然只是在開封城中流傳,但王殷等人依舊聽說了相關的消息。
“這明顯是吳人暗中放出的流言,想要逼節帥與朝廷決裂啊!”蔣權心中憂慮的道。
“本帥何嘗不知道,不過即便知道又有什么用處?”王殷嘆息道。
吳國人的這一招,看上去是個陰謀,但實際上又有些類似于陽謀。
也就是說,即便眾人都意識到這里面肯定有吳國人在刻意的挑撥徐州與梁國朝廷的關系,但他們對此也只能乖乖的接受吳國人的挑撥。
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王殷和朱友貞等人相互之間一點信任都沒有,一個一直都在擔心對方對自己斬盡殺絕,這幾個月之所以沒有立即背叛,不過是心中還有一點僥幸心理而已。
另一個的確有對對方斬盡殺絕的想法,這幾個月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不過是因為還沒輪到對王殷動手而已。
這樣兩個人,如何談得上彼此信任?
所以在吳國人刻意放出流言之后,朱友貞很快就做出了用朱友璋來代替王殷的決定。
雖然此時王殷還不清楚朱友貞那邊已經做出的決定,不過他還是本能的意識到大事不妙。
韓術捻著胡須道:“節帥,若是在下所料不錯的話,要不了多久,陛下就會派人來取代節帥的位置。甚至此時陛下的傳令信使已經在路上了。節帥還是早作打算的好。”
王殷猶豫了一下,隨即問道:“韓先生,你說若是本帥向陛下服個軟,陛下有沒有可能放過我?”
韓術想也不想就答道:“這怎么可能?而且即便陛下放節帥一馬,難道節帥還指望今后能富貴一生嗎?”
王殷默然:“罷了,是本帥想差了。”
他也有投降吳國的想法,不過他同時也知道,吳國的規矩相對森嚴,尤其是在對地方勢力的防范上做得極為嚴格,若是他投降吳國的話,今后最多也就是做個富家翁,想要繼續擔任節度使,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之前他暗中與吳國的密使接觸時,對方就曾提出過條件,那就是王殷交出徐州,吳王楊渥會冊封他為侯爵,并且任命他為一州刺史。
當然,這個刺史不可能是那些繁華地區的刺史,而是西南偏遠地區某個州的刺史。
投降朝廷和投降吳國這兩個選擇,一個會要他的命,一個卻只是削弱他的權力,但還能保證他的富貴。
這樣的兩個選項,便是傻子都知道該怎么選擇。
不過,即便心中有了投降吳國的決定,但對于吳國提出的條件他卻不怎么滿意,所以這段時間他一直都在拖延,想用手中的籌碼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如今看來,吳國人顯然是有些不耐煩了,所以暗中派人放出流言,想用朱友貞來逼迫王殷做出決定。
就在這時,外面侍衛進來稟報:“節帥,剛剛有信使從開封趕來,說是陛下已經下令用福王朱友璋來接替武寧節度使一職。”
“什么?這么快?”王殷大吃一驚,韓術和蔣權二人對視一眼,臉上同樣;露出驚訝。
“可知道陛下對于節帥是怎么安排的嗎?”蔣權連忙問道。
“聽說陛下有意任命節帥為懷州刺史。”
“懷州刺史?這是把本帥當傻子嗎?”王殷心中冷笑。
懷州距離洛陽極近,雖說梁國的都城現在已經遷移到開封去了,不過懷州依舊是靠近都城的重要城池。
在這里的勢力基本上都是被朝廷把控,王殷若是去了那里,就徹底只能任人宰割。
韓術更是提醒道:“節帥,徐州乃是您的根基之地,若是離開了徐州,到時候陛下根本不用動用大軍,只需派一個小吏,手里提著一根繩子就能輕易將節帥拿下。”
“你說得對,朝廷已經不足為信,本帥的出路只有投降吳國這一條路!”王殷當即做出決定。
“蔣權,你立即去將那楊三請來,就說本帥已經決定棄暗投明,向吳王效力。記住要客氣一點,別讓人家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王殷囑咐道。
“是,小侄這就去。”蔣權連忙答應。
那楊三便是吳國派來的密使,這些天都是蔣權在暗中牽線搭橋,如今自然也要讓他去聯系。
過了不久,楊三到來,兩人開始商議投降事宜。
不過到了此時,主動權已經落入了吳國手中,王殷并沒有多少選擇權;但此時的楊三卻沒有之前的那般咄咄逼人,反而在商議條件時主動做出了一些讓步,比如將來安置王殷的地方從之前的偏遠之地,改為了兩浙的某個州等。
很快,雙方達成最終協議,王殷正式決定投降吳國,并且公開對外宣布。
一時間,梁國朝野震動,這是繼去年冀王朱友謙投靠晉國以來的第二個投靠外國勢力的例子;去年的朱友謙之亂,到現在都沒有徹底平息下去,不知道這一次的徐州能不能盡快平息。
十月底,朱友貞下令以牛存節為徐州招討使,以劉鄩為招討副使,統兵七萬討伐徐州;感化節度使王瓚,也就是王重盈的親子,為了防止自己遭到牽連,公開站出來,將王殷趕出王氏,并且要求恢復其原名蔣殷。
與此同時,吳國這邊也立即做出反應。
按照原本就定下的計劃,吳國以大將周本為徐州應援使,以王綰為應援副使,統兵三萬五千前往救援徐州。
不過這還只是先頭部隊,楊渥在得到蔣殷的降表后,立即做出反應,與上次征討江陵一樣,留長子楊炅和海陵王楊隆演監國,率領兩萬禁軍,三千羽林軍,以及三千騎兵于十一月初五離開金陵,沿水路北進徐州。
此外,在壽州的李簡也得到命令,率領一萬三千兵力東進宿州,威脅梁國中原的宋州等地。
這樣一來,吳國方面動用的總兵力就多達七萬四千人,若是再加上蔣殷的徐州降軍,兵力將會更多。
一時間南北局勢再度大變,一場大戰即將到來。
吳軍這么快就做出反應的消息傳到開封后,立即引起了比之前蔣殷宣布投降吳國時更大的震動,尤其是聽聞楊渥再次領兵親征之后,不少人都對這次徐州之戰深感悲觀。
甚至有一些官員還在上書朱友貞,提出吳軍兵多將廣,軍勢強大,又兼楊渥善于用兵,光靠牛存節和劉鄩二人只怕難以敵過楊渥,更別談收復徐州。
所以這些人建議調鄴王楊師厚南下擔任主帥,同時還能增加梁軍的兵力,增加勝利的籌碼。
這個建議很快就引起了朱友貞的高度重視,畢竟相比于楊渥這位名震天下的統帥,梁軍之中也就楊師厚才能讓人感到放心,其他人領兵的話,別說收復徐州,連帶去的大軍能否保證安然無恙帶回來都難說。
“吳王楊渥再次親自領兵,這對我軍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對于用鄴王來代替牛存節將軍的提議,諸位覺得如何?”崇政殿內,朱友貞憂心忡忡的問道。
就他本人來說,對于牛存節領兵與楊渥對抗,他的確是有些不放心。
牛存節這人在梁軍之中算是非常低調的一個將領,而且他對朱友貞極為忠誠,領兵能力同樣很強,當初潞州之戰后,晉軍趁機南下進攻澤州等地,就是牛牛存節臨機應變,采取果斷措施,這才擋住了晉軍的進攻。
這之后牛存節又多次領兵四處征討,取得了多次勝利。
不過若說領兵能力的話,此人顯然是比不上楊師厚的,最多也就與寇彥卿相當而已。
再加上這一次梁軍總兵力還只有七萬人,不僅少于吳軍,而且他們還必須主動進攻,這難度比上次的江陵之戰都要大得多。
上次江陵之戰寇彥卿有那么多優勢都不是楊渥的對手,這一次牛存節只怕也難以打得過楊渥。
朱友貞對牛存節不放心,不過若是換上楊師厚的話,他心中同樣有些難以決定。
一來臨陣換將這原本就是用兵大忌,不僅會影響到大軍的士氣,同時也會得罪了牛存節,讓其心懷不滿。
二來別看朱友貞現在對楊師厚畢恭畢敬,一些重要的事情都要先請示楊師厚然后再作出決定,但要說朱友貞心中沒有疙瘩,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對于魏博節度使的強大實力,朱友貞心中早就存了心思想要將其分割,不過現在楊師厚實力太強,他自然不敢貿然動手,以免引起反彈。
在這種情況下,他原不愿楊師厚再立下大功。
除此之外,如今北方局勢也不穩定,趙軍常常入侵,沒有楊師厚鎮守的話,朱友貞心中同樣難以放心。
種種情形,都讓朱友貞難以做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