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

攻占興唐府后,吳軍沒有就此停手,而是趁著大勝繼續向北進攻。

接下來的三個多月里,吳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占橫海、鎮州、定州三大藩鎮,符習、任圜、王都三人先后向吳國投降。

不過在這三個月的戰爭里,吳軍同樣有較大折損,且士卒疲憊,再加上此時冬季已經到來,以南方人為主的吳軍對于北方寒冷的冬天感到不適應,所以吳軍的攻勢暫時停止。

而李存勖的長子魏王李繼岌則趁此機會在孟知祥等人的擁護下于太原登基稱帝,建立北唐。

可惜此時人心紛亂,北唐能夠掌控的地盤也就太原周邊的十個州而已,其實力與之前的后唐完全沒法相比。

第二年二月,寒冷的冬季過去后,春天再次到來。

吳軍再次向北進攻,目標便是盤踞幽州的盧龍節度使石敬瑭。

面對吳軍的大舉進攻,石敬瑭自知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擋,于是派人向契丹人求援,并稱臣納貢。

此時的契丹,耶律倍與耶律德光二人之間的爭奪已經處在關鍵時期,不愿旁生枝節,但實際掌控契丹大權的述律后卻意識到,若是讓吳國奪取幽州,完成統一,那么將來契丹的日子將不好過。

所以述律后力排眾議,派遣三萬精騎入幽州救援。

當契丹精騎抵達幽州時,吳軍已經在幽州城下猛攻了一個多月,士卒早已疲憊,而敵軍援軍又至,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吳軍統帥李承鼎下令退軍。

對于李承鼎的命令,楊渥并沒有感到不滿。

他不是宋太宗,不會搞出坐鎮洛陽遙控指揮的事情,對于前方的戰事他向來只把控大局,具體實施則托付給前方的將領。

既然李承鼎認為要退兵,那肯定是局勢所迫,不得不退。

當然,吳軍雖然撤退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要放過石敬瑭。

就在這年七月,一萬吳軍水軍,載著五千禁軍將士在遼西走廊渝關附近登陸,并且在舊城的基礎上修筑新的城池。

這榆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地勢非常險要,隋開皇三年時就在此修筑渝關關城,此后一直都是邊關重鎮,有重兵駐防。

不過到了晉國時期,李存勖奪取幽州后,負責鎮守幽州的老將周德威憑恃勇力,不修邊備,導致榆關就此遭到廢棄,而契丹人沒有了后顧之憂,從此年年入寇。

此時吳軍在這里登陸,并且修筑新城,消息傳開,立即就引起了石敬瑭的極大恐慌。

意識到吳軍的行動將給自己帶來極大威脅后,石敬瑭一面調集兵力,一面派人向契丹人求援,并陳述利害關系。

這年八月,石敬瑭派出三萬大軍,聯合五萬契丹軍隊,抵達榆關。

然而此時的榆關早就修建起一座全新的堅城,城中儲備了大批糧草輜重,更重要的是,在城墻上還列置了數十門火炮,防御之堅固,足以令人膽寒。

而負責鎮守榆關的,乃是吳軍大將劉仁贍統領的五千步軍,兵力雖然不多,但全都是最精銳的士卒。

面對石敬瑭軍和契丹聯軍的進攻,劉仁贍不慌不忙,依托堅固城池進行抵抗。

在此后的十個月時間里,石敬瑭與契丹的聯軍將榆關圍了個水泄不通,大軍日夜攻城。

然而吳軍卻依靠海船,可以不斷得到補給;而且劉仁贍深得守城之道,雖然身處敵軍重圍,卻沉心靜氣,將城池守得穩如泰山。

石敬瑭和契丹人的聯軍非但沒能攻破榆關,反而在關城下損兵折將無數。

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兩萬吳軍精銳從海上而來,直接在石敬瑭和契丹聯軍的身后登陸,并與城中守軍里應外合,大敗敵軍。

接著吳軍又追擊敵軍至柳城,在此與敵軍交戰,再次大獲全勝,并向北奪取了平州。

等到聯軍殘部終于逃回幽州時,兵力已經不足五千人。

經過這一次的慘敗,石敬瑭元氣大傷,而契丹人更是損失慘重,耶律倍趁此機會在國中大肆抨擊,指著述律平貿然干涉中原戰事,給契丹帶來災禍。

七月,李承鼎再一次統領大軍討伐石敬瑭,這一次,契丹人剛剛經歷慘敗,所以沒有派出援軍。

而石敬瑭的主力在此之前已經被消滅,所以此次出兵吳軍一路上打得極為順利,到九月份時就已經將石敬瑭的地盤全部奪取,只有幽州還在石敬瑭手中。

不過到了此時,石敬瑭也明白大勢已去,于是向吳軍請降,但楊渥卻以石敬瑭勾結契丹人為禍中原為理由,拒絕了他的請降,并下令吳軍攻城。

十月,吳軍攻破幽州,石敬瑭帶著全家人在府中自焚而亡。

接著,吳軍繼續向西,對大同、代州、蔚州等地發起進攻,這些地方的勢力包括府州折家、麟州楊家在內,先后都向吳軍投降。

至此,歷史上原本落入契丹手中,并對中原造成極大影響的燕云十六州徹底被吳軍占領,而吳軍在北方的防線就此形成。

接下來,吳軍將目標放在了盤踞太原的北唐政權。

北唐的實力遠遠無法與后唐相比,面對吳軍的進攻很快就招架不住,到武義二十三年八月,李繼岌見大勢已去,最終向吳國投降。

至此,自中唐以來,天下藩鎮割據,混戰不休的局面,在楊渥的手中終于走向一統。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楊渥堅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同時致力于消除藩鎮割據帶來的影響。

朔方節度使韓洙和鳳翔節度使李從儼,都在吳國統一天下后自發上書,請求內遷,并交出手中大權;唯有夏州的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卻沒有任何動作。

武義二十六年(933年),李仁福在夏州病逝,其子李彝超繼承大權,同時派遣使者到洛陽,希望能得到楊渥的冊封。

然而楊渥原本就對夏州虎視眈眈,如今哪里愿意再放任李彝超繼位?所以楊渥下詔要求李彝超親自來洛陽朝見。

李彝超擔心自己到了洛陽后會被囚禁,回不了夏州,所以不敢親自前來,只派遣其子前來,同時在洛陽大肆結交收買朝中權貴,希望他們幫忙說項,好讓李彝超順利繼位。

然而此事卻被新任長劍都指揮使程宗打探到,并將其上報給楊渥。

得知消息后,楊渥當即大怒,一面下令徹查此事,一面下令由劉仁贍統領六萬大軍征討夏州。

夏州城池極為堅固,故老傳言說是當年赫連勃勃所修筑的;且黨項拓跋氏在夏州時日已久,早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這一次征戰,吳軍打得并不順利,甚至整個過程還顯得非常的艱險。

李彝超一面依托堅城進行抵抗,一面招募黨項部族,日夜抄掠吳軍糧道,吳軍的軍糧從關中運到夏州,一路上都要遭到襲擾,損失極大,錢糧更是消耗無算。

面對如此情形,楊渥依舊不依不饒,再次下令派遣六萬精兵,征集十萬民眾,專門負責轉運糧草,并派人傳詔給劉仁贍,要他不要以后方為念,務必攻破夏州,將拓跋氏剿滅。

這一次的圍城大戰,比之當年圍攻楊劉也不遑多讓,前后持續了半年多時間。

李彝超雖然手段用盡,然而在吳國的絕對力量面前,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武義二十七年,吳軍攻破夏州,將黨項拓跋氏悉數擒拿至洛陽梟首示眾。

接下來,為了進一步消除拓跋氏的影響,楊渥命劉仁贍為西北經略,繼續率軍清理在圍城期間曾經相助過李彝超的黨項部族,經過一番血腥屠殺后,終于將拓跋氏的根基徹底斷絕。

除了削平藩鎮之外,吳國在內政治理上更是取得極大成就,到武義三十年的時候,吳國的人口就超過四千萬,每年國庫的收入都超過三千萬貫。

充裕的財政收入保證了吳國有足夠的國力進行對外擴張。

在消滅夏州定難節度使后,吳國繼續向西進攻,收復了河西走廊,張議潮后人執掌的歸義軍向吳國投降。

接下來,吳軍繼續向西,將勢力重新伸展到西域、青海,西域諸國紛紛派遣使者來洛陽朝見,一如當年大唐盛世之時。

除了向西擴張外,吳國同樣沒有忘記海外的領地,雖然這些年吳國并沒有繼續在海外開疆拓地,但原有的地盤卻在這二十多年里得到極大發展。

許多新興海港城池出現在海外,進一步促使海外貿易的興旺發達,海關稅收成為吳國的一項重要財政來源。

當然,在對外方面,吳國最重要的戰事還是與契丹人的交戰。

為了消除契丹的威脅,吳國先后五次發動大規模的征討,動用的兵力最多達到二十萬大軍,就是兵力少的情況下也有五六萬人。

這五次大戰,吳軍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有過失敗,甚至是慘敗,其中折損最大的就要數第三次出兵。

武義三十三年,楊渥命李承鼎、劉仁贍各自統領六萬大軍出榆關,進討契丹,結果卻遭到契丹人的伏擊,兩路大軍都大敗而歸,折損士卒近兩萬人。

如此大敗,對于吳國來說完全無法接受,僅僅過了三個月時間,惱羞成怒的楊渥便下令再次征討契丹,這便是第四次征契丹。

而這一次,楊渥不僅出動了規模空前的二十萬大軍,更是決定親自統領大軍。

二十萬大軍從榆關出發后,深入敵后八百余里,斥候終于打探到契丹主耶律德光此時正在松漠府。

于是楊渥下令讓李承鼎繼續率領步軍向松漠府進發,他自己則率領兩萬騎兵,人不卸甲,馬不離鞍,一路潛行。

此時契丹軍隊在幾個月前剛剛大敗吳軍,所以上至耶律德光,下至普通士卒,都沒有料到吳軍這么快就會卷土重來,所以對吳軍的行動沒有任何防備。

幾天后,楊渥統領的騎兵悄然出現在契丹大軍的身后,并發起突襲,耶律德光猝不及防之下,帶著數千騎兵倉促逃命,卻又一頭撞進了李承鼎部的伏擊之中,最終僅帶著數十人狼狽逃得性命。

這一次的決戰吳軍大獲全勝,俘虜契丹貴族二百余人,俘獲普通士卒八萬余人,繳獲馬牛駝羊近百萬,自身的傷亡卻微乎其微。

如此華麗的勝利,讓楊渥的聲威進一步震動宇內,而遭受慘敗的契丹卻元氣大傷,至此之后再也無力在正面與吳國為敵。

而契丹人對于中原的襲擾也停歇了好幾年時間,一直到幾年后才重新出現,不過那時候,吳軍又發動了第五次征討契丹的戰爭,并且同樣取得了大勝,繼續保持著對契丹人的強大壓力。

第三百零八章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后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布置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布置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十章 悠閑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為營第六百一十章托付后方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十章 王茂章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
第三百零八章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后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布置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布置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十章 悠閑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為營第六百一十章托付后方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十章 王茂章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石景山区| 长武县| 抚顺县| 长岭县| 太谷县| 疏附县| 葫芦岛市| 汽车| 张家川| 蒙山县| 惠安县| 石景山区| 进贤县| 安远县| 富民县| 洪江市| 沂水县| 同仁县| 灌南县| 额济纳旗| 丰都县| 桦甸市| 普安县| 密山市| 永善县| 辰溪县| 汽车| 德兴市| 兴仁县| 峡江县| 宜黄县| 三江| 全椒县| 屯昌县| 浠水县| 新昌县| 甘洛县| 南安市| 阳新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