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馬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計了,中的正是他最為擅長的攻心之計。
“剛才怎么回事?有人來解釋一下么?”典型的看戲不仔細,思緒云游四海,聽到馬良一聲嘆息,林家仁才回過神來問道。
“呃,這個怎么說呢,我也沒看懂。”玲聳聳肩,畢竟這東西不是她的專長。
喂喂喂,什么叫“也”啊?我肯定能看懂啊只是沒看而已,林家仁把目光對準了馬良,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復,雖然他心情不太好的樣子……
“唉,幼常太急進了,若能穩扎穩打,就算打不下來小城,也能夠自保以求再來啊。”馬良似乎看到了三年前坐在另一間相似屋子里的自己,當年他也到了第二輪,考核的是為政之道,只不過自己學藝不精沒能成功罷了。
軍事他是不怎么懂的,所能提出的建議也是相當有限,所以風格偏向于保守,也就是小心謹慎少犯錯,能進一步絕不進兩步。“幼常還是少了幾分沉穩之氣啊。”
這話卻飄到了馬謖耳中:“四哥,你說的我能理解,可是當時的情況只能如此了,強攻不下將士急躁,如果再拖必然士氣盡失只得擊敗援軍方能不敗,現實中探子能力高些必然就能識得那些假消息了,這次只是遭了他們的道而已。”吃了癟不肯認栽,小孩子還是挺倔強的。
林家仁卻越聽越糊涂了,什么跟什么啊,有人來詳細敘述一下么?
馬謖說的卻不盡然。
應該說他是大意了吧,書童第一盤的失敗,或者說故意的失敗讓馬謖將面臨成功的喜悅情緒帶到了這一盤中,便沒有了首盤中那樣的精打細算,或者說時間不允許他精打細算,需在十日內破城,又絕無圍點打援的多余兵力,在初嘗甜頭之后便輕敵冒進了。
第五日都打到城頭眼看就要占領城頭了,馬謖以為對方依然不給力,直接將兵力全部配備到優勢城門之上,想要一鼓作氣通過城頭的占領拿下城門,卻不想對方不僅是在第一盤示弱,而且到此之前都是示弱!
站在城頭上的,除了他的士兵,剩下的都是身披正規軍戰甲的民兵!而真正的軍隊卻一副百姓打扮,從破開的城門中涌了出來將其擊退。
這還沒有完,在聽聞后方援軍突然加快行軍速度日以繼夜地趕來之時,馬謖又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一方面留了三千軍隊圍城佯攻使之忌憚不出,自己則是想要趁對方疲敝立足未穩半夜劫營卻撲了個空,原來后方的五千援軍早就一分為二,一伙繼續保持原狀,一伙化整為零此時在城下集結與城中前后夾擊將他留守的三千人擊潰了!
得知這個消息的馬謖急忙回援,卻被趕到此地的后方援軍黏住,死纏爛打,消磨殆盡,直到前方軍隊出現將他們包了餃子,馬謖才不得不投降。
馬謖覺得是情報不能確定真假因而導致判斷失誤,可是真實的戰場情報的可靠度又能有多少呢?除非你的臥底夠深夠忠誠,否則光靠一般的探子,是很難全面地掌握住敵人的動向的。
“知兵者非為好戰,攻心者反受其害。”這是一直以來都沒說過話的書童,最后的總結。
馬謖還想辯駁,但是輸了就是輸了,說再多的話都是無用的,好歹現在是一勝一負,最后一場自己必定吸取經驗教訓,即使面對的是司馬懿也一定要將入學變為可能。
可最后一場,他的對手,仍然是書童。
情況卻是反了過來。
也就是說同樣量級的攻防戰,馬謖是守軍,書童成了進攻方。
“有意思,這該是最后一場了吧,好好看看唄。”林家仁完全就是一副看戲心態啊,可憐人家馬良緊張的掌心不斷冒汗呢。
這一場,馬謖就要穩健多了,抱著一個原則,等援軍打死不出城,倒是和日后拖死諸葛亮的司馬懿有些像,不管是聽到敵人主力離開攻打援軍只留少部分軍隊圍城,還是敵人真的就只是饒癢癢般的進攻,馬謖都是不為所動,只管下令死守不得出城。就是守過了十日他的援軍按照原定計劃一個不落的都到了城外十里準備對書童發起進攻了,他也還是下令沒有命令不得開城門。
小心謹慎到這種程度了,按理說應該沒事了,只要他舍得城外自己人以五千對一萬,一個人就要打倆兒不去幫忙的話,書童耗得差不多了,到時候就該自己跟他拼了,保不齊就是個兩敗俱傷罷了。
推演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誰也無法率先打破僵局,可見兩人的水平其實也差不了多少,換句話說,或馬謖的純實力還是要比書童強那么一點點的,畢竟他年齡不大,還有進步空間,而書童,別看他叫做“童”,可是怎么著也得有十六七歲了,又經過水鏡府的浸yin表現的比馬謖成熟穩重一些倒也不稀奇。
很明顯,司馬懿也是在笑,他也沒想到馬謖能真的采取這么樣一個辦法,反正橫豎你拿他沒轍,不管有什么情報他就是不信,還能怎樣呢?
然而,司馬懿的笑并不是賞識的笑,而是帶有一絲輕蔑的哼哼。
“為將者,務必知天時明地理懂兵法,隨機應變方能立于不敗之地,我看你也只是懂兵法罷了。”說罷擺擺手,仿佛是在示意書童結束這場鬧劇。
馬謖還想說些什么,張了張嘴卻沒有蹦出半個字,戰場形勢便急轉直下,原來是書童退避三舍,早就掘了一旁的河流攔截了起來,這會兒放閘將整個城都倒灌進了洪水之中。
“你以為之前言明的季節天氣都是沒用的么?”像是總結一般,司馬懿將雙手交疊靠在腦后整個身體向后靠著,仍舊是那副懶洋洋的感覺:“我可是都還沒出手呢。”
馬謖輸了,徹徹底底的被打敗了,這一敗便是從精神上的潰敗,攻心之術果然名不虛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