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東山頂上,俯視山下。但見旌旗獵獵,兵戈森森,萬馬奔騰,場面煞是壯觀。那密密麻麻的戰騎沖殺,恍如水銀瀉地般狂奔不止,震撼人心。那響徹云霄的戰馬長嘶,鏘鏘巨響的兵戈抨擊聲,高亢凄厲的慘叫聲,還有那驚天動地的馬蹄聲響,交錯成網,繪制成眼前這幅巨制的狼山喋血畫面。
戰馬狂奔長嘯,戰刀縱橫嗜血。密集如雨的箭矢橫貫長空,在曠野上空拉開一張遮云蔽日的黑紗;長刀噙血,血霧彌漫,在這張黑紗的箭網下肆意涂抹著絢麗的色彩。那是一抹又一抹鮮血繪成的殷紅色彩,與空中熱氣騰騰的氣流相融合,緩緩上升,遮蓋整個曠野,在白狼山各個角落里彌漫。
俯視著山下緩緩升騰的血色迷霧,李利神情平靜,臉上古井無波,看不出一絲情緒波動,似愣神又似冷漠,身形一動不動,穩若磐石。
站在他身旁的諸葛亮和田豫二人,見到這般震撼的場面后,眸子瞬間睜大,神情片刻呆滯,眼瞳中閃過一抹濃烈的不忍。隨即他二人不由得撇過頭去,竭力平復心神,好半晌才硬著頭皮再次將目光投向戰場。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時刻觀察戰場變化;一旦發現局勢有變,立即調整策略,身邊的五百親兵便是發號施令的傳令兵。
為了加強中軍戰騎的攻擊力,李利把一直不離左右的金猊衛統領李摯都派到戰場去了,隨他出戰的還有三百名金甲戰隊。金甲戰隊是保衛李利安全的核心力量。全是由李摯親自訓練出來的死士,若是放在軍中至少也是屯長以上的實力派將領。再加上他們兵器精良,全部身著千金難求的黃金戰甲。并配備西涼名駒,戰斗力空前強大;雖無萬夫不當之勇,卻個個都有以一當百的彪悍戰力。
李摯率領金甲戰隊隨軍出擊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執行斬首計劃。在蠻軍主帥蹋頓所在的中軍帥旗下,至少聚集著近百位蠻夷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的實力不一,其部落有大有小,但無一例外都是蠻軍的首腦。其中烏桓“代單于”蹋頓更是整個蠻軍的靈魂人物,而他也是李摯此行最重要的擊殺目標。
盧龍塞一役,這些蠻軍首領第一時間脫離戰場。僥幸逃得性命,以致蠻軍敗而不潰,還有能力再次集結大軍,妄圖一雪前恥。此番再戰。李利汲取上次戰斗的教訓。大戰伊始便盯上這些蠻軍首領,這次他們再想逃脫就那么容易了。
值得提及的是,素來好戰的李利此次卻破天荒的沒有參戰,而是帶著孔明和田豫登上白狼山山頂,居高觀戰。而這恰恰符合李利歷來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風。當別人都以為他會親自率軍沖鋒陷陣時,他反而不會在戰場上出現;正如中原諸侯都以為他不會放下中原戰局于不顧、親率大軍東征一樣,他反其道而行,偏偏出現在幽州戰場上。
這就是西涼李利。一個從不被別人左右的人,一個理性與感性兼顧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蠻橫霸道的鐵血霸主。
居高遠眺,眼前這一幕將近三十萬人的大規模廝殺,對于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和初次被起用的田豫來說,無疑是空前震撼的血腥場面。然而這一切于李利而言,卻早已不新鮮,說是司空見慣亦不為過。
遙想當年的長安之亂,平定西涼之戰,北伐於夫羅之戰,以及隨后的司隸大戰,漢中之戰,還有不久之前的盧龍塞之戰,以及眼前的白狼山之戰,近乎每一次都是數十萬人的大戰。起兵七年以來,李利經歷過的親自指揮的大規模戰事平均下來每年一場大戰,所以時至今日,他的神經早已淬煉得無比堅韌,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安之若素,穩如泰山。
就在李利、諸葛亮和田豫登高俯視之際,跟隨左右的史阿環顧山頂四周,遂悄無聲息地攀上山頂西側的一棵高大十余丈的松樹,從密不透縫的松針樹杈上取下一個十分別致的木籠子。籠子是開著的,里面有三只灰色的信鴿,此刻信鴿腿上都綁著一卷浸過油的信帛。
取下信帛后,史阿將信鴿放進籠子,遂快步跑到李利身邊,將手中的信帛依次遞給李利。之所以是依次遞交,是因為三只信鴿都有特殊標記,這些標記就代表著先后順序。
如果李摯在這里,他一定會先行拆看,而后再向李利稟報,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因為李摯分管著情報組織。但史阿無此職權。至少這些信鴿從何而來,史阿更是無從得知,但李利一定知道。或許他此番登上山頂正是為此而來。
李利接過信帛依次拆看,看過后遂將信帛揉成團兒,丟給史阿。史阿當即會意,蹲在避風處將信帛燒掉,既而站在李利身后等候吩咐。
李利傲然屹立在山頂最高處的石崖上,沉思片刻后,語氣低沉地幽幽道:“酉時初刻合圍蠻軍于白狼山東麓。”
史阿聞言后輕聲復述一遍,李利微微頷首,遂身形未動,擺手示意史阿速去傳信。史阿躬身退去,不多時便見兩只信鴿振翅騰飛,一只向北飛去,另一只則飛向東邊。籠子里還剩一只信鴿被史阿交給一名親兵,而那名親兵則提著籠子跟著史阿,一左一右站在李利身后。
這一幕被諸葛亮和田豫二人盡數看在眼里,但他們卻不多問。該他們知道的早晚都會知道,不該知道的絕不瞎打聽,方為明智之舉。
半個時辰后,山下戰場上空已是塵土彌漫,完全被血色迷霧和灰塵籠罩其間,居高俯視已然不甚清晰。隨即,李利帶領眾人迅速下山,披上戰甲,親赴戰場。
一個時辰的沖陣廝殺,東麓曠野戰場上的兩軍廝殺已進入白熱化,或者說這場決戰伊始便是殊死較量,現在愈演愈烈,廝殺正酣。
身披暗紅色戰袍,身著黃金戰甲的李利,駕馭驊騮馬駐足于東山腳下,勒馬陣前,神情冷酷的注視著眼前的劇烈廝殺。跟隨他一同下山的諸葛亮和田豫則留在后方陣中,周圍有數以萬計的巨盾長槍兵保護,安全無虞。
在并不算寬敞的曠野上,兩軍二十余萬戰騎擁擠在一起,戰馬沖撞,戰刀迭出,殘軀斷臂遍地可見,血水橫流,戰場上空充斥著如同實質的血腥煞氣,令人窒息。
短短一個時辰的兩軍沖殺,六萬漢軍戰騎(包括軻比能率領的兩萬鮮卑鐵騎在內)已戰死上萬名將士,并且這個數字隨著戰斗愈發劇烈而不斷增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急劇攀升,時時變幻著。與之相對的是,蠻軍陣亡將士的數量近乎四倍于漢軍,僅以目前所見,其傷亡不下于四萬。
這并不是說漢軍將士能夠以一敵四,而是將近十六萬蠻軍之中有一半都是蠻夷部落中的普通男丁,他們之中不僅有半大孩子還有年近半百的老人。然而他們此刻都拿著兵器,騎上戰馬,跟隨部落將領沖上戰場。上了戰場便是戰士,戰場上沒有憐憫,生死各安天命,技不如人,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此時此刻,整個戰場都是戰騎沖鋒廝殺的身影。所有戰騎都集中在戰場中央,兩軍將士有進無退,寸步不讓,睚眥必爭。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每后退一步就意味著死亡,數以十萬計的戰馬迎面沖撞,馬背上的戰士拼命搏殺,勇往直前。那一陣陣馬嘶、一聲聲嘶喊、一片片紅光,換來的是,慘絕人寰的瀕死慘叫,琳瑯滿目的血肉尸骸,還有一個個殘缺不全的肢體和掙扎中的痛哭哀嚎。
這就是戰爭,血與火鑄造而成的屠宰場。弱肉強食,惟有強者才能生存下去,惟有勇者才有繼續活下去的希望。
在兩軍后方,數萬蠻軍張弓馳射,或精準射殺,或拋射升空,箭矢直撲漢軍戰騎后陣呼嘯而來。而漢軍后方的步軍則架起車弩,超遠距離拋射,射殺蠻軍后陣的戰騎,而弓箭手同樣是精準射殺。因此兩軍陣亡將士有三成是死在兩軍弓箭手的射殺之下。相比之中,漢軍的弓弩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而且箭矢充足,占據絕對優勢。
弓弩一直都是西涼軍征戰的大殺器,所有將士都是弓箭手,戰騎也不例外。故而,擅長弓馬的蠻軍想在西涼軍面前占便宜,無疑是找錯了對象,撞上硬茬了。
盡管戰況劇烈而膠著,但漢軍的兵力劣勢仍是無法彌補。左、中、右三支戰騎都處于蠻軍的圍攻當中,處境十分不利,短期之內還能抵擋蠻軍的進攻,但是隨著傷亡不斷增加,時間一長,只怕很難擋住蠻軍的猛沖猛打。即便如此,如不是漢軍后方弓弩眾多,將陣前編織成密不透縫的箭矢大陣,恐怕蠻軍早已沖到后方,大肆屠殺步軍了。
眼見戰局不妙,諸葛亮和田豫二人對視一眼,神情愈發凝重,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驊騮馬背上的傲然屹立的身影。
————————————————————
ps:【衷心感謝:1999存在書友的月票支持,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