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統一北方
拓跋珪死后,太子拓跋嗣帶兵入宮,誅殺了弒父的弟弟拓跋紹,然后繼承了皇位。
拓跋嗣也是一位英雄人物,他內修庶政,外拓疆土,把勢力向南擴展到山東、河南一帶,使北魏更加強大。可惜,他在位十四年就病逝了,最終完成統一北方大業的,是他的兒子拓跋燾。
《魏書》記載,拓跋燾是拓跋嗣的長子,他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平常嬰兒大不相同。他的祖父拓跋珪十分驚奇,高興地說:“將來能達成我的事業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拓跋燾果然不同尋常,比一般的孩子高大許多,其他方面也成熟得早。他十二歲就上陣殺敵,而且還是遠赴河套地區作戰。更奇特的是,他小小年紀,就能把軍務整理得有條不紊。人們對他既驚訝,又佩服。
拓跋燾十四歲的時候,被封為泰平王,開始參與國政。不久,父親患病,命他總統百事,監理國家。拓跋燾聰明大度,應對自如,朝政井然有序。后來,父親病重去世,十六歲的拓跋燾繼承了皇位,被稱為北魏太武皇帝。
拓跋燾剛剛即位不久,就迎來一場嚴峻考驗。地處北方的柔然,趁著北魏大喪,欺負拓跋燾年少,派出六萬騎兵,攻擊云中,燒殺搶擄,并攻陷了北魏舊都盛樂。柔然,是繼匈奴之后,在北方草原崛起的又一游牧民族。柔然的組成比較復雜,有六十余種姓氏。
當時,南方的東晉已經滅亡,取代它的南朝宋正在興盛時期。拓跋燾認為,要想與南朝宋爭強,必須先征服柔然,解除后顧之憂。于是,從公元425年至429年,拓跋燾親率大軍,三次北伐,深入北方三千七百多里,去攻擊柔然,沉重打擊了柔然勢力。之后,又經過多次戰爭,最終遠逐柔然,鞏固了北方地區。
拓跋燾在打敗柔然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增強國力,提出了“偃武修文”政策。在當時環境下,偃武只是說說而已,根本做不到,而修文,確實是重視起來了。拓跋燾尊崇孔子,提倡儒學,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百姓的工具,學習漢族的治國經驗,吸收大批漢人知識分子參加政權。
拓跋燾重用漢人崔浩、高允等人,為他出謀劃策。崔浩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自比張良,多謀善斷,是拓跋燾的主要謀士。崔浩為北魏制定國策、實現強盛、進而統一北方,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功勛卓著。拓跋燾對崔浩十分信任和倚重,崔浩可以不用通報,隨意出入拓跋燾的臥室。
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的輔助下,北魏實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拓跋燾采納高允“廣田積谷”的建議,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減輕了百姓負擔,民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
北魏在政治上比較清明,重視法制。拓跋燾善于納諫,注重選拔良吏。有一次,拓跋燾外出打獵,讓大臣古弼調集肥壯的馬匹,古弼卻給了一些瘦弱的馬,并說肥馬是打仗用的,不能用來打獵。拓跋燾不僅不生氣,反而贊嘆道:“有如此忠臣,真是國家之寶。”
在拓跋燾的治理下,北魏空前強盛,他便繼承祖父、父親的遺志,進行東征西討,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北魏首先對付的,是盤據西部地區的胡夏政權。
胡夏,是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赫連勃勃是劉衛辰的兒子,北魏滅掉劉衛辰之后,赫連勃勃逃奔后秦,不久又叛秦自立,建立夏朝,在統萬城建立了都城。匈奴人自稱是大禹夏氏的后裔,所以取名為大夏,史稱胡夏。
赫連勃勃建立胡夏以后,向外擴展勢力,攻占了長安,占據了關中之地,勢力擴大到陜西、寧夏、甘肅東部一帶。胡夏與北魏接壤,所以,北魏要首先滅了它。
公元426年至430年,北魏三次攻打胡夏,出奇兵突襲統萬城,經過一番惡戰,占領了統萬城,俘虜了胡夏皇帝。接著,北魏接連攻取長安、平涼、臨晉、武功等地,所向無敵,盡得胡夏之地。
拓跋燾貴為皇帝,卻親自跨馬征戰,上陣殺敵,而且身先士卒,帶頭沖鋒。在統萬城外與夏軍惡戰的時候,拓跋燾的坐騎因疲勞摔倒,他換了匹馬繼續奮戰,親手斬殺夏將十余人,身受箭傷之后,仍不后退,繼續奮勇向前。在拓跋燾的激勵下,北魏將士個個奮不顧身,表現出很強的戰斗意志。
在一次戰斗中,兩軍正在鏖戰,忽然刮起了沙塵暴,狂風大作,飛沙漫天,使人睜不開眼睛。夏軍潰散,紛紛退入城中。拓跋燾借機換上夏軍衣服,只帶少數人,隨潰兵混入城中,去偵察城中虛實。拓跋燾在城中若無其事地偵察一番之后,才在夜里從城墻上溜了下來。拓跋燾膽子真夠大的!
消滅了胡夏,剩下的一些小國就不足為慮了。拓跋燾率領大軍,先后滅掉了北燕、仇池、北涼、南涼等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驅逐吐谷渾,遠征西域,降服鄯善、龜茲、粟等國,橫掃千里,所向披靡,使北方到處飄揚著北魏的旗幟。
公元439年,拓跋燾在登基十六年之后,終于完成了祖父、父親的遺志,統一了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長達一百三十五年的混亂局面,開創了北朝。
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后,他面臨的強敵,只剩下南方的南朝宋了。于是,北朝與南朝之間,又開始了新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