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子婦命喪黃河
胡太后是個極端自私之人,她為了私欲,毒殺了親生兒子,不料卻引發(fā)眾怒。北方軍閥爾朱榮,借機興兵討伐,進入洛陽,把胡太后一伙全部誅滅。胡太后的極端自私,害了別人,也害了她自己。
《魏書》記載,孝明帝沒有兒子,但他在被毒死的十多天前,潘妃生了一個女兒,她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血,史稱元姑娘。胡太后在與男寵密謀害死孝明帝的時候,就已經(jīng)謀劃好了,對外詐稱元姑娘是男孩,等孝明帝一死,就立這個女嬰當了皇帝。
過了幾天,胡太后見風頭已過,形勢逐漸穩(wěn)定下來,又對外宣布,新皇帝是個女孩,需要重新立個皇帝,于是,又立宗室元寶暉的兒子元釗為帝。元寶暉是宣武帝的侄子,已經(jīng)死了,元釗當時不滿三歲,很好控制。胡太后出爾反爾的拙劣表演,引起天下輿論一片嘩然。
胡太后極端自私,又目光短淺,她急于害死兒子,以便延續(xù)自己的權力和快樂生活,但并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形勢。胡太后執(zhí)政十幾年,由于她窮奢極欲,大興佛事,北魏早已被她搞得一片狼籍,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天下很不穩(wěn)定。尤其是北方六鎮(zhèn)之亂,對北魏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北魏的前期,主要敵人是北方的柔然,為了抵御柔然,北魏在平城一帶的邊境上,設置了六個軍事?lián)c,稱為六鎮(zhèn)。駐守六鎮(zhèn)的將士,多數(shù)是鮮卑人。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北魏重心向南轉移,六鎮(zhèn)將士因戎邊需要,仍然駐守原地。在孝文帝推行漢化過程中,六鎮(zhèn)是一塊被遺忘的角落。由于朝廷對六鎮(zhèn)的政策有失誤,六鎮(zhèn)將士心懷不滿,開始與朝廷離心離德,蘊藏著很大危機。
胡太后執(zhí)政以后,由于她缺乏政治才干,在許多問題上對六鎮(zhèn)處置不當,加深了矛盾。公元524年,終于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六鎮(zhèn)之亂。六鎮(zhèn)將士與當?shù)孛癖娐?lián)合起來,占據(jù)了北方邊境地區(qū),與朝廷對抗。胡太后派出大軍,好不容易才把叛亂鎮(zhèn)壓下去,但并沒有完全平息。
在鎮(zhèn)壓六鎮(zhèn)之亂過程中,契胡酋長爾朱榮的勢力迅速崛起。爾朱榮有勇有謀,也有野心,他一面幫助朝廷鎮(zhèn)壓叛亂,一面迅速擴充自己的勢力。爾朱榮采取籠絡政策,招降六鎮(zhèn)將士,許多著名人物像侯景、高歡、宇文泰、賀拔岳等人,都被他招至麾下。爾朱榮很快成為北方地區(qū)實力最強的軍閥。
孝明帝見爾朱榮勢力崛起,便想拉攏他,先封他為征東將軍,不久又升遷為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進位儀同三司,使得爾朱榮感恩戴德。孝明帝拉攏了爾朱榮,便想以御駕親征柔然為名,進入爾朱榮軍中,擺脫胡太后的控制,卻被胡太后堅決阻止了。有的史書說,孝明帝甚至密令爾朱榮率軍進京,輔佐朝廷。從當時情況看,孝明帝不甘心受胡太后控制,他想利用爾朱榮,是有可能的。
孝明帝突然死亡,立刻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朝野激憤。爾朱榮聽說以后,勃然大怒,同時也覺得機會難得,他迅速調(diào)集兵馬,發(fā)出檄文,率軍殺向洛陽。爾朱榮的檄文說:“臣驚聞德高望重的皇上駕崩,痛苦萬分,五臟六腑為之摧裂。天下百姓,議論紛紛,異口同聲,都說是鄭儼所害,并且推出女嬰哄騙百姓。這是蒙住眼睛捉麻雀,塞著耳朵盜銅鐘。微臣忠心赤膽,將趕赴朝廷,誅滅奸佞,為皇帝報仇雪恨。”
胡太后壓根沒有想到,毒殺了兒子,竟會惹出這么大的麻煩,聽說爾朱榮發(fā)兵,急忙調(diào)兵遣將,前去抵御。可是,天下人都知道胡太后的罪行,沒有人愿意為她出力。因此,爾朱榮沒有遇到抵抗,就像旅游一樣,順順當當?shù)囟蛇^黃河,進入了洛陽。
胡太后見大勢已去,慌忙換上僧衣,剃光頭發(fā),想隱藏到寺院里,結果被士兵抓住,押送到爾朱榮面前。胡太后求生心切,顧不上太后的尊貴身份,跪地求饒,涕淚俱下,苦苦哀求,求爾朱榮饒她一條小命,她愿意居身寺院,終生為尼。
爾朱榮哈哈大笑,厲聲喝斥:“你這個蛇蝎毒婦,哪里配得上去侍奉佛祖,只配到黃河里去喂魚!”爾朱榮下令,把胡太后扔進洶涌奔騰的黃河之中。她立的小皇帝元釗,也被沉入黃河,小孩子卻是無辜的!那個冒充皇子登基的女嬰元姑娘,此后下落不明。胡太后的寵男鄭儼等人,全被誅殺殆盡。
爾朱榮進入洛陽,殺了胡太后等人,為孝明帝報了仇。可是,爾朱榮并不是為了伸張正義,而是包藏野心。接下來,他對朝廷官員大開殺戒,北魏陷入災難,遭受了滅頂之災。
河陰之變北魏衰亡
爾朱榮殺了胡太后一伙,大快人心,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隨即展開了對北魏官員和貴族的大屠殺,殺死數(shù)千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之變。朝廷官員和貴族大家被屠殺殆盡,北魏開始衰亡。
《魏書》記載,爾朱榮雖是契胡,但并不是一介武夫,而是頗有智謀。他在出兵之前,就派侄子爾朱天光悄悄潛入洛陽,尋求內(nèi)應。爾朱天光找到了宗室元子攸,元子攸從小是孝明帝的伴讀,兩人關系親密,對胡太后一伙十分憤慨,因而愿意幫助爾朱榮。
當爾朱榮軍隊抵達黃河的時候,元子攸帶領家族兄弟們渡過黃河,與爾朱榮會合。爾朱榮大喜,隨即立元子攸為帝,被稱為孝莊帝。爾朱榮打著孝莊帝的旗號,出師有名,軍民振奮,所以沒有遇到大的抵抗,順利進入洛陽,誅殺了胡太后。
爾朱榮其實是想自己當皇帝,立孝莊帝只是權宜之計。但他在洛陽沒有根基,朝中官員對他這個契胡也不買帳。另外,爾朱榮手下的將士們,很多是在六鎮(zhèn)之亂中歸降的,他們都是沒有經(jīng)過漢化的鮮卑人,與已經(jīng)漢化的鮮卑貴族有著尖銳矛盾。爾朱榮想利用這種矛盾,將北魏官員和鮮卑貴族全部消滅,以利于他的統(tǒng)治。于是,爾朱榮秘密策劃制造了歷史上的重大慘案——河陰之變。
公元528年4月13日,爾朱榮以孝莊帝的名義下令,讓朝廷百官和鮮卑貴族,一律到河陰祭祀天地,不許缺席,不準佩帶武器。爾朱榮卻在四周埋伏重兵,只等“請君入甕”了。
孝莊帝和文武百官不知道是陰謀,更沒有想到即將大難臨頭,全都遵令聚集到了河陰。爾朱榮登上高臺,厲聲訓斥道:“皇帝暴崩,天下混亂,都是因為你們不能忠心輔佐,你們助紂為虐,個個該殺!”說著,一聲令下,伏兵四起,揮舞著刀槍斧戟,像惡狼般撲向人群。
百官和貴族們都被驚呆了,但赤手空拳,無法抵抗,陷入了絕境。爾朱榮的士兵兇狠殘暴,他們對著手無寸鐵的人群亂砍亂殺,刀槍齊下,飛矢交加,頓時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孝莊帝驚恐萬分,但無力制止。這樣,上至三公,下至普通官吏,朝廷百官被一網(wǎng)打盡,鮮卑貴族們也被殺死。《魏書》記載說,在河陰之變中,殺了一千三百多人,《北史》說殺了兩千多人,總之是不少。
隨后,爾朱榮又在洛陽城內(nèi)展開搜捕,繼續(xù)對漏網(wǎng)的皇帝宗室和貴族進行屠殺,不分良奸,統(tǒng)統(tǒng)殺掉。爾朱榮的士兵趁機燒殺搶掠,平民百姓也遭受屠戮。大批民眾出逃避難,京城的繁華蕩然無存。
爾朱榮將文武百官和貴族消滅之后,便想自己稱帝,命人鑄他的金像。當時的風俗是,凡做重大決定時,常常鑄造金像以卜吉兇,結果爾朱榮連鑄四次金像,都沒有鑄成,很不吉祥。爾朱榮無奈,只好悻悻地請回孝莊帝,仍然讓他當皇帝。
爾朱榮雖然暫時沒有稱帝,但控制了政局。他自知殺戮過多,罪孽深重,沒敢住在洛陽,而是屯兵晉陽,遙控朝廷。這個時候的北魏,已經(jīng)分崩離析,不可同日而語了。
河陰之變以后,在地方任職的皇族宗室室,紛紛投降了南梁,致使河南之地盡失。北方的葛榮、河間的邢杲等人,以及關隴等地,先后聚眾起兵,天下一片混亂。
孝莊帝經(jīng)歷了河陰之變,對爾朱榮的暴行恨之入骨,對他的野心也心知肚明,總想找機會除掉他。爾朱榮對孝莊帝的防范十分嚴密,左右大臣、內(nèi)侍全是他安排的人。爾朱榮還不放心,又強迫孝莊帝娶了他的女兒做皇后。爾朱榮的女兒名為皇后,實為監(jiān)督,她專橫跋扈,常常對人說:“皇帝的位子是我爹讓給他的,他敢不聽話?”
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帝表面上不得不表示順從,而且裝得很膽小,讓爾朱榮慢慢放松了警惕。起初,爾朱榮進宮見皇帝的時候,都要帶一大群侍衛(wèi),戒備森嚴,后來就只帶幾個人了,有時也只身入宮。而孝莊帝卻在耐心等待著機會,打算一舉誅殺這個惡魔。孝莊帝雖然是傀儡,但憑著皇帝的身份,要想收買幾個親信,還是不難的。
公元530年9月的一天,孝莊帝做好了準備,派人告訴爾朱榮,說皇后生了太子,他當了外祖父。爾朱榮聽了很高興,沒有絲毫懷疑,馬上進宮,去探視女兒和外孫。
爾朱榮見了皇帝,剛要開口道喜,忽見帳后闖出兩條大漢,手持鋼刀,朝他撲了過來。爾朱榮情知不妙,一個箭步?jīng)_到龍座跟前,他想挾持皇帝當人質(zhì)。
爾朱榮的反應還是挺快的,不料,孝莊帝事先在屁股底下藏了一把尖刀,見爾朱榮撲到眼前,急忙抽刀在手,一刀直刺過去,正中爾朱榮腹部。爾朱榮哀嚎一聲,倒地翻滾。兩個大漢撲上前去,砍下了他的腦袋。爾朱榮死時三十八歲。
孝莊帝雖然成功誅殺了爾朱榮,發(fā)泄了心中仇恨,卻不能消滅他的軍事力量。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聞訊后,立即率兵攻入洛陽,殺死了孝莊帝。孝莊帝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此后,北魏一片混亂,皇帝像走馬燈似地輪換,先后出現(xiàn)了三個傀儡皇帝,在位時間都不到一年。特別嚴重的是,爾朱榮死了以后,他的部下分裂,各拉一派力量,相互攻打,局面變得不可收拾了。
公元534年,爾朱榮的大將高歡,占領了洛陽一帶,立了元善見做傀儡皇帝。因為洛陽的地理位置容易遭受攻擊,高歡下令,將都城遷到了鄴城,史稱東魏。
與此同時,爾朱榮另一大將宇文泰,占領了關中地區(qū),擁立元寶炬為傀儡皇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從此以后,曾經(jīng)強大一時的北魏消失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北方開始了兩魏對峙、相互攻打的歷史。
北魏是北方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在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兩部傳世之作,分別是《水經(jīng)注》和《木蘭詩》,對后世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