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撰寫《文心雕龍》
南梁文化繁榮,文學批評也開始活躍起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就誕生在南梁,作者名叫劉勰。
《梁書》記載,劉勰,是山東莒縣人。劉勰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從小死了父親,成為孤兒。史書沒有記載他有母親和其他親人,只說他無家可歸,只好在定林寺棲身,與僧人一起生活了多年,因而他對佛教十分熟悉。由于家貧,劉勰一生都沒有結婚。
劉勰雖然家境貧寒,孤苦伶仃,卻很有志向,自幼喜歡讀書,勤奮好學。他不僅讀了許多佛教經義,而且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使他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史書沒有記載他的學習經歷,但根據他的條件,肯定是請不起老師的,只能依靠自學,或者由有文化的僧人教授他。
劉勰讀書的最大特點,是善于思考,他對文學發展和諸多文學作品,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于是,他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撰寫文學理論專著,取名叫《文心雕龍》。
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劉勰在序言中說:“‘文心’,是指寫文章一定要用心,就像涓子寫《琴心》、王孫寫《巧心》一樣,必須心無旁騖;‘雕龍’,是指修飾文章的語言,要像雕刻龍紋一樣,必須細致入微。所以,取名叫《文心雕龍》”。這番解釋,把劉勰對待做學問精益求精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勰在定林寺,一邊與僧人做佛事,一邊精心撰寫文稿,多數時間是在晚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僧人們都進入夢鄉,劉勰卻在微弱的燈光下,苦苦思索,進行創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經過五年的嘔心瀝血,劉勰終于完成了不朽之作《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分上下兩編,共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總序”五部分。其中,“批評論”最為精彩,它從不同的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和作家的成就,比較恰當地提出了批評,并對文學批評的方法作了研究和探討。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的文學批評。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探討了繼承與革新的關系,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總結了南朝以前的文學成果,探索了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規律。《文心雕龍》字數并不太多,只有三萬七千多字,卻耗費了劉勰五年的心血。
《文心雕龍》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范文瀾先生評價道:“系統全面深入地討論文學,《文心雕龍》實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這部大著作,是由當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在偏僻的寺廟里完成的,更顯得偉大而獨特。
劉勰完成《文心雕龍》以后,并沒有被當地名流所認可。劉勰不甘心,想得到大文豪沈約的支持,可是,他這個小人物,是見不到沈約的。劉勰想了個辦法,他背著書,在沈約府前等侯,等到沈約出來時,劉勰乘機把書送給了他。沈約看后,大加贊賞,并推薦給別人,《文心雕龍》才開始流行起來。
劉勰寫了《文心雕龍》,開始有了名氣,便步入仕途做官。他先后擔任奉朝請、車騎倉曹參軍、太末縣令,后入朝擔任東宮通事舍人,官職都不顯赫。
劉勰在任東宮通事舍人的時候,抓住一個機會,得到升遷。當時,梁武帝下詔,要求祭祀的供品,由牛羊豬改為水果蔬菜。祭祀祖廟的供品,已經改過來了,但祭祀天地、社稷卻仍用牲畜。劉勰覺得不妥,上書建議說,祭祀祖廟和祭祀天地的供品,應該一樣,都用水果和蔬菜。梁武帝很贊成,下詔執行,并提升劉勰為步兵校尉。這是劉勰一生當中,擔任的最高官職。當然,這個官職也不是很高。
劉勰從小在寺廟長大,閱讀了大量佛經,因而他最擅長的,是寫作有關佛學的文章。當時,都城里寺院、佛塔、名僧的碑文和墓志銘,都請劉勰來寫,劉勰也喜歡寫這一類的文章,總是有求必應。
劉勰晚年時,思念他從小長大的地方,要求回定林寺去,梁武帝同意了。于是,劉勰重回故地,在定林寺與慧震和尚一起,修訂寺里的佛經,佛經修訂好了,劉勰便請求出家當和尚。為了表示決心,劉勰把頭發胡子都燒掉了。梁武帝下詔同意,劉勰就換掉官服,改穿僧衣,改名慧地,在定林寺正式出家了。一年后,劉勰病逝,享年大約在六十歲左右。
劉勰只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然而,他卻憑著自己的辛勤創作和不懈努力,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創造了奇跡。
可見,只要肯付出努力和心血,許多人都是可以創造奇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