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問題是,李治就算有心幫忙,卻只能到東宮,無法出皇城。
所以,這個辦法半途夭折。
君臣基本已經(jīng)絕望了。
就在此時,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此人便就是許國公高士廉。
高士廉對李世民的忠誠絕非長孫無忌所能想象的。
當(dāng)初是高士廉在李世民還是唐國公次子時,就慧眼識人,將長孫無垢嫁于李世民。
之后,在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時,竟以獄中囚徒數(shù)百人,至芳林門支援。
雖然芳林門與玄武門隔著高聳的宮墻,最后沒有幫上李世民的忙。
但這種行徑,已經(jīng)充分說明了他對李世民的忠誠。
這兩天中,長孫無忌竭力封鎖消息,可大軍深夜入宮,這么大的動作,長安城中早已流言紛飛,有心人只要稍加猜測,便能窺得其中隱秘。
高士廉不傻,自然能猜到其中因由。
于是,趕到太尉府,拽著長孫無忌一通亂錘,將長孫無忌打得是抱頭鼠竄。
說來也怪,長孫無忌都是當(dāng)爺爺?shù)娜肆耍娭呤苛拖罄鲜笠娏素堃话恪?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比兒子都象兒子。
只是打歸打,罵歸罵,要讓長孫無忌改正,卻是不可能。
高士廉也深知這一點。
于是提出進宮面圣。
長孫無忌只能答應(yīng)。
只是派了兩個人,明為護衛(wèi),實是監(jiān)視。
高士廉的到來,令李世民、房玄齡大喜。
與李道宗不同,李世民、房玄齡知高士廉絕不會與長孫無忌同流合污。
高士廉一見李世民便痛哭出聲,拜伏在地,“陛下,臣有罪,早知長孫無忌今日會行叛逆之事,臣當(dāng)日就不該收留他?!?
李世民忙上前扶起高士廉道:“許國公這是哪里話,今日放國公能來見朕,足以見忠心。朕知道,長孫無忌所行之事,與卿無關(guān)?!?
高士廉磕頭如搗蒜,“只是陛下如今陷于危境,臣老矣,無法救助陛下,心中著實難安?!?
李世民向房玄齡施了個眼色。
房玄齡上前攙扶道:“事已至此,許國公不必自責(zé)。”
可在低頭時,湊到高士廉耳邊輕聲道:“放國公,陛下有旨意傳出宮去,還望許國公相助?!?
高士廉聞聽精神一振,口中道:“臣謝陛下不罪之恩?!?
另一邊卻低聲對房玄齡道:“陛下此時還能信任臣,臣萬死難報。但有差遣,必不負圣望?!?
房玄齡攙扶起高士廉,在錯身之際,將李世民早已擬好的旨意,塞入高士廉的衣襟中。
然后在高士廉耳邊道:“將此送至嗣王府,交于常綠云?!?
高士廉心中一驚,李世民的旨意竟是傳給李沐的。
李沐不是在城外意圖謀反嗎?
高士廉詫異地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看著高士廉的眼睛,鄭重地點了一下頭。
高士廉心中一嘆,躬身大聲道:“陛下珍重,過了明日禪讓大典,臣再來探望陛下?!?
李世民喟嘆道:“許國公有心了,還望卿莫要負朕?!?
高士廉鼻子一酸,愣是掉落了兩顆濁淚,“臣此生絕不負陛下?!?
說完轉(zhuǎn)身出宮而去。
高士廉的身份擺在那,一路上沒有叛軍敢去招惹高士廉。
連一直留意高士廉的長孫無忌,在皇城門口聽了跟隨高士廉的兩個護衛(wèi)稟報后。
也沒有對高士廉動疑心。
高士廉坦然離開皇城,對著長孫無忌一聲怒哼,上馬車回了許國公府。
許國公府在金城坊。
由皇城回府必過布政坊。
李世民的旨意,就在這么不經(jīng)意之中,到了常綠云的手中。
長孫無忌千防萬防,沒有防到自己視為父親的高士廉,會為李世民而舍棄自己。
常綠云迅速將旨意謄寫了一遍,然后放飛了信鴿。
……。
次日一早,長孫無忌將引領(lǐng)著文武百官至承慶殿外。
恭請李世民至太廟,祭天告祖。
李世民無不一一應(yīng)允。
之后,返回太極殿,按長孫無忌的要求,李世民將頒下罪己詔,繼而禪位李治。
此時,李世民不干了。
“太尉,朕以何罪己?”
長孫無忌此時篤定得很。
自從李世民下旨限制了北衙禁軍,整個長安就再無能威脅他的人了。
看了一眼李世民,長孫無忌謙恭地說道:“回陛下,天子罪己,勿須理由,莫須有便是。臣已經(jīng)為陛下擬好旨意,由內(nèi)官照本宣讀便是?!?
李世民搖搖頭道:“朕不準(zhǔn)。”
長孫無忌笑了,向尉遲恭、程咬金施了個眼色。
太極殿中,十?dāng)?shù)個金殿武士,滿身披掛地涌了過去。
站在李世民對面,手握刀柄,怒目相對。
這種景象,就算那些已經(jīng)附庸于長孫無忌的官員們,也不忍直視。
逼宮、欺君,莫過于此。
已經(jīng)穿戴一新的李治,早已哭成了一個淚人兒。
他掙脫拽著他的兩個內(nèi)侍,沖到李世民和金殿武士之間,然后轉(zhuǎn)過身來。
指著長孫無忌罵道:“長孫無忌,你敢……弒君嗎?”
長孫無忌陰陰一笑,“太子殿下,若無臣,你能登上這個寶座嗎?”
www●ттkan●¢ Ο
李治哭道:“孤不要這皇位,你若再逼父皇,我……我便……死在你面前?!?
長孫無忌嘿嘿一笑,“殿下莫非不知,陛下皇子有十四人,除了三位嫡子和早薨的,還有五六人,殿下若自盡,臣還可以選李福,甚至李明承繼大統(tǒng)?!?
李治哪斗得過長孫無忌,一時間竟對不上話來。
房玄齡、李道宗隨即站在李治身邊,用身體遮住李治。
殿中的氣氛變得古怪起來。
雖然文武百官都知道長孫無忌行了謀逆之事。
但明面上,畢竟是李世民親自下詔禪讓的。
許多官員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想得罪長孫無忌,而引來殺身滅門的禍?zhǔn)隆?
可現(xiàn)在,李世民的拒絕和李治的對抗,將長孫無忌最后的遮羞布撕了下來。
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什么禪讓,而是赤果果地逼宮了。
許多人看向長孫無忌的眼色變得不友善起來。
畢竟讀過圣賢書,有著為人的底線。
他們只是懼怕長孫無忌而沉默,也本著得過且過茍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