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禮海,休的猖狂,看我法寶……”
魔禮江看見,忙忙跳出陣外,把混元珍珠傘撐開一晃,先收了金霞童兒的蓮藕人去了。金吒見收兄弟之寶,忙使遁龍樁,又被收將去了。子牙把打神鞭使在空中,此鞭只打的神打不得仙,打不得人;四天王乃是釋門中人,打不得;後一千年受香菸,因此上把打神鞭也被傘收去了。子牙大驚。魔禮青戰住南宮,把一掩,跳出陣來,把青雲劍一晃,往來叄次,黑風捲起,萬千戈矛,一聲響亮。
魔禮紅見兄用青雲劍,也把珍珠傘撐開,連轉叄四次,咫尺間黑暗了宇宙,崩塌了乾坤。只見烈煙黑霧,火發無情,金蛇攪,半空火光,飛騰滿地。怎見得好火?
魔禮海撥動了地水火風琵琶。魔禮壽把花狐貂放出,在空中現形,如白象一隻,任意食人,張牙舞爪,風火無情。西岐衆將遭此一敗,叄軍盡受其殃。姜子牙見黑風捲起,烈火飛來,人馬大亂,往後敗下去。魔家四將,揮動人馬,往前衝殺。可憐三軍叫苦,戰將著傷。
趕上將任從刀劈,乘著勢殺三軍;逢刀的連肩拽背,遭火的爛額焦頭。鞍上無人,戰馬拖,不管營前和營後;地上橫,折臂斷骨,怎分南北東西?人亡馬死,只爲扶王創業!到如今將躲軍逃,止落叫苦連聲無投處。子牙出城,齊齊整整,衆將官頂盔貫甲,好似得智狐貍強似虎;到如今只落得哀哭哭,歪盔卻甲,猶如退翎鸞鳳不如雞。死的骸暴露,生的逃竄難回;驚天勤地哭聲悲,嚎山泣嶺叄軍苦。愁雲直上九重天,一派殘兵奔陸地。
魔家四將一戰,損周兵一萬有餘;戰將損了九員,帶傷者十有八九。姜子牙坐四不象,平空去了。金、木二吒土遁逃回。龍鬚虎借水裡逃生。衆將無術,焉能得脫?姜子牙敗進城,入相府,計點衆將,著傷大半。陣亡者九名,殺死了文王六位殿下;三名副將,姜子牙傷悼不已。且說魔家四將,收兵掌得勝鼓回營,三軍踴躍。
魔家四將得勝回營,上帳議取西岐大事。
“明日點人馬困城,盡力攻打,指日可破,子牙成擒,武王授首。”魔禮青聽了魔禮紅的話,接道。
“賢弟言之甚善。”
次日進兵圍城,喊聲大振,殺奔城下,坐名請姜子牙臨陣。探馬報進帥府。
“將‘免戰牌’掛在城敵樓上。”
“四面架起雲梯,用火砲攻打。”
魔禮青見此,然後說到。甚是危急。且說子牙失利,諸將帶傷,忙領金、木二吒,龍鬚虎,金霞童兒,黃飛虎不曾帶傷者上城,設灰瓶,砲石,火箭,火弓,硬弩,長槍,千方守禦,日夜防備。魔家四將見四門攻打三日不下,反損有兵卒。
“暫且退兵。”
魔禮紅見此情景。命軍士鳴金,退兵回營。當晚兄弟四人商議。
“姜尚乃崑崙教下,自善用兵。我們且不可用力攻打,只可緊困;困得他裡無糧草,外無援兵,此城不攻自破矣。”
“賢弟言之有理。”
安心困城。不覺困了兩月。四將心下甚是焦躁。
“聞太師命吾伐西岐,如今將近兩三個月,未能破敵;十萬之衆,日費許多錢糧,倘太師嗔怪,體面何存。也罷,今晚初更,各將異寶祭於空中,就把西岐旋成渤海,早早奏凱還朝。”
“兄長之言妙甚。”
各各歡喜。不言兄弟計較停當。且說姜子牙在相府有事,又見失機,與武成王黃飛虎議退兵之策。忽然猛風大作,把寶纛幡桿一折兩段。子牙大驚,忙焚香,把金錢搜求八卦,只嚇得面如土色;隨即沐浴,更衣拈香,望崑崙下拜。子牙倒海救西岐。
姜子牙披髮仗劍,倒海把西岐罩了。卻說玉虛宮元始天尊知西岐事體,把璢璃瓶中靜水望西岐一潑,乃三光神聖,浮在海水上面。再說魔禮青把青雲劍祭起地、水、火、風;魔禮紅祭混元珍珠傘;魔禮海撥動琵琶;魔禮壽祭起花狐貂;只見四下裡陰雲布合,冷霧迷空,響若雷鳴,勢如山倒,骨碌碌天崩,滑喇喇地塌。三軍見而心驚,一個個魂迷意怕。兄弟四人各施異術,要成大功,奏凱回朝,則怕你一場空想。
魔家兄弟四人祭此各樣異寶,只到三更盡,才收了回營,指望次日回兵。且說姜子牙借北海水救了西岐,衆將一夜不曾安枕。至次日,子牙把海水退回北海。依舊現出城來,分毫未動。且說紂營軍校見西岐城上草也不曾動一根,忙報四位元帥。
“西岐城全然不曾壞動一角。”
四將大驚,齊出轅門看時,果然如此。四人無法可施,一策莫展;只得把人馬緊困西岐。
姜子牙倒海救了此危,點將上城看守。非一日,烏飛兔走,不覺又困兩月。子牙被困,無法退兵。魔家四將英勇,仗倚寶貝,焉能取勝。忽有總督糧儲官見姜子牙。
“三濟倉缺糧,止可支用十日。請丞相定奪。”
“兵困城事小;城中缺糧事大。如之奈何!”
武成王黃飛虎聽了,忙對姜子牙說道。
“丞相可發告示與居民,富厚者必積有稻穀,或借三四萬,或五六萬,待退兵之日,加利給還,亦是暫救燃眉之計。”
“不可。吾若出示,民慌軍亂,必有內變之禍。料還有十日之糧,再作區處。”
姜子牙不行。不覺又過七八日。子牙算止得二日糧,心下十分著忙,大是憂鬱。那日,來了兩位道童,一個穿紅,一個穿青,至相府門上,對門官說道。
“煩你通報,要見姜師叔。”
“有二位道童求見。”
姜子牙聞道者來,便命請來。二位道童上殿下拜,口稱“師叔”。子牙答禮。
“二位是那座名山?何處洞府?今到西岐,有何見諭?”
“弟子乃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門下弟子,姓韓,雙名毒龍;這位是姓薛,雙名惡虎。今奉師命,送糧前來。”
“糧在何所?”
“弟子隨身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