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陸軍宣布動員,海軍申請要占領日本海港的動作,馬上讓日本局勢緊張到了極點。
英國人始終在試圖挽救戰爭,不是他們愛好和平,只是他們不想看到大明把日本摧毀。
在英國看來,一個積極進取,努力上進的日本,就是英國在東方海洋上封堵大明最好的選擇,哪怕日本國力始終不濟,但能將日本當作英國制衡大明的海上基地也不錯,老實說,雖然有盡在遲遲的香港,可英國人卻不放心哪里,覺得一旦跟大明發生戰爭,香港除了第一時間被大明摧毀之外,沒有任何意義,他們需要一個跟大明有一段距離,但又能很快進入大明的基地,還有什么比日本的港口更好的備選嗎?
所以英國開始行動起來,從本土抽調艦隊到新加坡,又從新加坡派艦隊到日本長崎,名義是保護僑民,實際是保護日本,威懾大明。
朱敬倫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同意海軍的申請,占領日本海港。
兵部認為,只要攻下日本一座海港,日本人必然屈服,日本人絕對不敢冒滅國之險,至于大明國內的軍事動員,一方面是給群情激昂的軍官們一個交代,讓他們釋放掉年輕人過剩的激情,一方面則是威懾日本,你都沒有動員,拿什么嚇唬日本要滅絕日本啊。
但真的不打算派軍隊去橫掃日本,那么沉重的代價會拖垮大明經濟的,因此光動員,就當是進行動員演練了,這種機會可不多,沒事也沒人會這么干,因為這些都是要錢的,現在借機動員一下,雖然也花錢,最后卻能找日本人報銷,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如果同意,占領日本哪座海港合適,之前兵部的意見不統一。有人認為攻占長崎,長崎是日本最大的通商口岸,還是日本的造船和航運中心,攻占這里的意義重大。也有人認為,應該攻占橫濱,橫濱是距日本首都東京最近的大港口,又有鐵路跟東京相通,占領這里,就能夠威懾東京。
但是英國海軍進駐長崎的行動,讓兵部突然沒有了選擇,只能選擇橫濱了,因為這時候攻打長崎,容易跟英國海軍發生沖突。
“就打長崎!”
兵部的修改建議到朱敬倫手里的時候,朱敬倫毫不猶豫,堅決認為應該打長崎,并立刻給海軍司令陳阿達發命令,讓海軍與陸軍相互配合,開始展開對長崎的攻勢。
海軍只負責運輸和搶灘,一旦在陸地上取得落腳點,剩下的事情就全都歸陸軍負責了。
兵部官員對此極為不解,英國是全世界都有特權的國家,盡管嘴上不說,可實際上,大家都清楚,大明的國力與英國相差甚遠。
論海軍,那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是英國的對手的,這幾年英國下餃子一般將本國的風帆戰艦更換成了鐵甲艦,其他國家無論如何都沒有這種國力。
論陸軍,英國本土雖然遙遠,但是英國占領的印度卻近在眼前,而且英國在印度招募的土兵不下二十萬,只要有需要,隨時都能擴招。
所以真的跟英國人打仗,大明海陸都會受到壓力,另外廣東歷史上兩次遭受鴉片戰爭的罹害,對英夷的印象已經印入骨頭里了,如果不能通過一場雪恥的戰爭,這種恐懼的印跡,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因此兵部的文官,說不好聽點,是有些恐懼英國的,越是了解西方,就越是恐懼。
朱敬倫卻要在這個時候,不給英國面子,偏偏要去打長崎。
這是他的外交原則,該妥協的時候妥協不丟人,但該進取的時候,也不要拘謹,現在英國貿然前來威懾,如果大明就此退縮了,不但給外人留下一個大明畏懼英國如虎的印象,日后誰還敢親大明,都跑去親英國了。
國際外交上,這一次大明退縮,就等于永遠讓出了日本,日本今后一定對英國馬首是瞻,甚至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也說不定,先當保護國,然后就是馬前卒,這是日本人喜歡走的跟隨強者的路子。然后大明在東方永遠面對一個打之無味,不打如鯁在喉的麻煩。
在內政上,會再一次加深大明官員對英國的恐懼,以及讓軍隊和民間再一次回憶起鴉片戰爭的屈辱,加上民族主義的激化,朱敬倫就該控制不住這個國家了。陸軍聯名的軍國主義自行其是現象,已經讓朱敬倫警醒了,他不能任由這種失控的力量繼續脫韁野馬一樣的發展下去。
所以就要讓這股力量的情緒,立刻釋放出來,讓大家看到,國家敢于正面強敵,敢于迎難而上的勇氣,等他們一時的情緒宣泄之后,也就到了朱敬倫收拾他們的時候了。竟敢繞過兵部,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此時的日本,他們為英國軍艦的到來而歡呼,伊藤博文也覺得自己取得了重大的外交勝利,他不相信大明艦隊敢在英國艦隊進入日本,如此強烈的暗示之下,還敢占領日本港口,還敢發動大規模戰爭。
盡管英國多次表示,他們的軍艦是來保護僑民的,跟明日之間的戰爭沒有關系,英國會恪守中立原則。
但日本人的思維現在還是東方式的,關鍵是他們認為大明的思維也是東方式的,所以他們認為大明會從英國行動中做國度的解讀,自己亂猜一起,然后畏首畏尾,不敢動手。
讓日本沒想到的是,大明海軍真的行動了,他們繞過日本炮臺射程,從長崎港背后的橘灣登上島原半島,在海軍的配合下,向西進發,橫穿整個長崎半島,最后目標是占領港口和炮臺,取得在日本的牢固據點,利用長崎的港口,運送后續物資和軍隊。
海軍陸戰隊將負責搶灘登陸,而從琉球派往日本的文鳶部琉球王師,將利用登陸場登陸,然后向長崎進發,用最快的速度搶占長崎。
至于英國人,大明照會英國,大明的軍事行動不針對英國人,不會在外國人拘留期展開行動,但希望英國軍艦克制,不要在大明采取軍事行動期間,誤入戰區。
英國人沒有回復,他們大概還想等等看,或者等日本人給他們更大的好處,比如租借給他們一個港口,英國人就不明白了,日本是一個沿海國家,港口多如牛毛,怎么就不愿意租借一個給大英帝國做基地呢,要知道大英帝國的艦隊在這里,才能更好的保護小小的日本,看看人家大清帝國,說割地就割地,多干脆利落。
文鳶的進兵不是那么順利,這里的地形太崎嶇了,當地人倒沒給他們惹麻煩,明治維新后的第一代農民,對政府的認同就是一個強盜,維新后過的最苦的一群人就是日本的農民,他們也像大清的臣民一樣,對過路的軍隊不聞不問,就好像某個大名又去打其他大名一樣,他們甚至愿意出售一些糧食給明軍。日本的民族主義,武士道精神這類東西,還是普及教育之后的事情。
沒有當地農民的襲擾,甚至還能就地獲得補充,可是崎嶇的地形,以及時不時騷擾的日本陸軍和警察,讓人煩不勝煩。
這讓文鳶的感覺很不好,他們甚至連一張精準的地圖都沒有,手里的地圖,是海軍提供的海圖,只能涵蓋海岸一帶。
但沒有地圖也得打仗,軍隊自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斷的派出偵察兵測繪,過于精確的地圖做不出來,但是簡圖是能畫出來的。
通過這種方法,他們在陌生的土地上行進,偶爾得到當地人的指點,慶幸沒有迷路。
可是很顯然,日本人早就發現了文鳶的動向,不確定日本人在哪里埋伏著,或許就在長崎等著他們的到來。
爬上一座山,文鳶的視野頃刻間開闊,他看到了長崎港口,他們終于穿過了長崎半島,映入眼簾的是港口碼頭、西式建筑以及在外海上執行封鎖的大明軍艦,他看到那一艘艘軍艦,因為港口的炮臺而不能進入,就感覺到海軍的無能。
但現在陸軍如何進攻炮臺呢,在沒有重炮支援的情況下,他們也啃不到混凝土和花崗巖建造的炮臺啊。
日本人給出了答案,他們主動出擊了,就在文鳶他們下山的時候,發現被日本人堵在了山口。
這是一場不需要大書特書的戰斗,因為大明打輸了,損兵折將,三百多人當場戰死,超過五百傷兵被留在了當地成為日本人的俘虜,文鳶帶著殘部退回山區。
此時加上疾病和之前的日本人襲擾,文鳶部付出的傷亡已經超過了一千人,他成功退出山區,在長崎半島東岸開辟了一個灘涂,得到了海軍送來的補給,并且就地修筑工事,使用當地的木石打造營壘,開始進入防御階段,文鳶本人則雖海軍回國向皇帝負荊請罪。
朱敬倫極為憤怒,沖著跪在自己面前的文鳶大聲斥責:
“沒有詳細的調查過就貿然行動,狂妄!自大!魯莽!知道這些加起來等于什么?等于愚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