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甲午戰爭因為大明的從中攪合,最后變成了一臺荒唐的鬧劇,不能說日本人毫無收獲,除了沒得到戰爭賠款之外,他們基本上得到了想要的一切,那就是朝鮮的獨立。
當時大明和英國一邊壓迫日本撤出大陸,一邊也給了日本承諾,滿足了讓朝鮮擺脫大陸附屬國地位的要求,日本人以為這樣朝鮮就成了他們的,但誰知道俄國人并不買賬,大明也英國都承認朝鮮的獨立,大明宣布明清合并之后,也沒有申索朝鮮的權力,不再重提朝鮮國藩屬國地位的問題,而是用過去大明跟朝鮮的平等外交關系,取代了滿清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系。
但在法理上,朝鮮成了獨立國,盡管日本取得了一些在朝鮮駐軍的權力,卻沒有任何法律上的保護國內容,本來日本是在甲午戰爭后慢慢操作得到的,但一來俄國反對,而來德國突然介入了朝鮮,讓日本想繼續擴大權力,變得困難重重。
日本本來打算強硬的排擠德國,卻因為大明的強勢支持,讓日本不得不屈服。
日本是一個復雜的國家,說他自尊心強吧,他可以將逼迫他們開國的美國人當作恩人,說他們沒有自尊心吧,強烈的恥辱感讓他們擁有極強的強國愿望,但不管怎么說,都得承認日本是一個非常爭氣的國家。
他們看到沒有大明的同意,日本就無法隨心所欲的在東亞擴張勢力,而大明對日本造成的最大壓力,就是大明的龐大海軍,日本之所以被迫對德國讓步,就是因為大明海軍突然北上,在日本海域巡游。當時日本連一艘鐵甲艦都沒有,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抗這種壓力,此時開戰,大明的海軍力量,加上德國的陸軍實力,日本自知毫無勝算,于是只能像三國干涉還遼一樣,做出讓步。
這種讓步他們看作是奇恥大辱,恥辱來自兩國,一個是大明,另一個是德國,甚至一度他們開始跟俄國接近。
德國遠在萬里之外,大明卻近在咫尺,而且大明從琉球出發,更是直抵日本腹地,讓日本毫無安全感可以。
他們對此采取的措施是,開始進行新一輪的海軍擴張。
歷史上,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后,日本就開始擴張海軍,是針對俄國太平洋艦隊的,但現在他們針對的,毫無疑問是大明,或者說連帶還有德國。同樣的道理,德國遠在萬里之外,感受最直接的還是大明。
由于對手是比俄國海軍更強大的大明海軍,日本歷史上的六六艦隊方案,也改成了雙十二方案,也基石十二艘戰列艦加十二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的大艦隊方案。
這是非常瘋狂的方案,不管日本從哪里愁錢,但大明確實感受到了壓力。
因為這二十四艘戰艦一旦建成,大明海軍對日本海軍,將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出于完全的劣勢,至少是在大明不進行新的海軍建設的情況下,因為相比日本新建的這些軍艦,大明的軍艦已經相對落伍了。
造成這種原因的,是因為這幾年海軍技術的進步,還是引領了技術進步的英國,英國人在1888年的英國海軍艦隊大演習暴露了一些艦只設計上的缺陷,于是決定重新設計戰艦。
而這一次的設計,直接顛覆了鐵甲艦時代的技術,他們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設計出了一艘名為君權號的軍艦,而且不在以鐵甲艦命名,重新拾起了戰列艦的名稱。
君權號戰列艦1888年開始設計,1889年動工,1891年下水,1892年服役。
這艘軍艦服役之后,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性能,速度比之前的主力鐵甲艦大大提高,燃煤卻大大節省。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新的火炮布局,裝備4門343毫米大口徑主炮,副炮為10門152.4毫米速射炮,火炮全部布局于甲板炮臺上,取消了華而不實的側舷火炮。
裝甲則大大提高了,裝甲厚度不低于457.7毫米,向上延伸部分厚度為127毫米,并且有一層76.2毫米厚的防護甲板,幾乎做到了全防護。
削減了側舷火炮之后,干舷提高至5.48米,這樣的好處是大大增加了穩定性,日俄戰爭時期的俄國戰列艦,因為源自法國的設計缺陷,穩定性差,竟然有一艘戰列艦僅僅在日軍一發炮彈下就沉沒的慘劇。
君權號出現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最厚的裝甲和最強的火力,馬上就被公認為當時最強大的主力艦。同時由于英國人拾回了戰列艦的名稱,之后各國仿照君權號設計的主力艦,也都以戰列艦稱呼。從而結束了鐵甲艦時代,讓世界海軍進入了戰列艦時代。
君權號服役時,大明正在跟美國開戰,海軍馬上就注意到了這種新技術,可惜沒有時間進行設計和應用。
但是海軍對君權級非常有興趣,所以在英國為了大明合并滿清,而派了四艘君權級來威懾的時候,大明海軍大批軍官都申請登上英國軍艦參觀。
大明從英國手里收回關稅之后,兩國關系跌入谷底,共同對抗俄國的一致利益,也在英國開始遏制大明的政策下不復存在,英國開始明顯的跟日本走進,這讓大明開始感到威脅,建造新艦也就提上了日程。
日本當時只在英國訂購了兩艘戰列艦,富士號和八島號,本是為了針對滿清打造的戰列艦,只可惜沒趕得上,甲午戰爭就爆發了,日本人用巡洋艦就擊敗了北洋水師。但這兩艘戰列艦繼續建造,技術上參考了君權號,但有所削減,君權號噸位14000噸以上,而這兩艘戰列艦只有12000噸級。
大明的第一期海軍預算,只撥付了四艘戰列艦的預算,可以說力壓日本的造艦計劃。
其中一艘交給英國建造,一艘則交由德國建造,希望能夠接近西方最新技術,剩下兩艘則是大明自己建造。大明的造艦能力并不差,設計能力也已經具備,但這個時代的新技術,總是西方最先研發出來,因此大明總是出于引進狀態,所以總是需要讓西方,尤其是引領技術潮流的英國幫忙建造一兩艘的。
但很快大明跟俄國就北方領土暫時達成了協定,跟英國因關稅問題走上對抗,日本也公布了造艦計劃,馬上壓力就變大了,海軍要求擴大造艦計劃的呼聲變大,兵部也將新的造艦計劃提升預算。
但此時突然法俄同盟公開,馬上給造艦計劃帶來了陰影,第二期預算被否決了。
因為法俄同盟公開后,除了對德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外,大明也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
盡管法俄同盟,從內容上看,主要是針對德國的,是一場德國外交的失敗。
俾斯麥時代,通過圓滑的外交手段,始終拉著俄國,讓俄國無法公開跟法國靠近。
但是在經濟層面,法國卻打開了一條縫隙,跟俄國越走越近。
在后世看來,俾斯麥出了一個昏招,那就是突然用法令阻止俄國從柏林金融市場上融資的渠道,讓俄國不得不開始依賴法國融資。
俾斯麥的做法,主要是出自于貿易戰,制裁俄國對德國工業品的高關稅,而貿易戰的起因,也有德國的責任,因為德國提高了進口俄國農產品的稅收,俾斯麥提高農產品稅收,又是因為受迫于國內的容克地主階級,俾斯麥本身也是出自這個階層,這個階層又是德國的統治階層,他提高農產品關稅,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可是俾斯麥時代,有能力在經濟領域跟俄國交惡的同時,還能在政治領域保持關系。
俾斯麥被威廉二世趕出政壇之后,德國的外交關系就開始轉變,是德國主動斷絕了跟俄國的同盟條約,盡管那條約復雜的讓人看不到什么效果,但卻始終能夠讓俄國無法跟法國親近。
1890年,俄國希望將兩國的再保險條約延長六年,德國拒絕了,德國開始向英國示好,以為跟俄國疏遠能夠贏得與俄國對抗的英國的芳心。結果沒能拉攏到孤立的英國,反而將俄國推到了法國一邊。
已經被俾斯麥孤立政策打壓了二十多年的法國人,急切的去向俄國示好。在俾斯麥拒絕向俄國提供資金后,法國馬上填補了這個空缺,月至1890年不到三年時間里,法國財團與俄國政府總共簽訂了六個貸款協議,向俄國政府繼續提供貸款支持。1891年,法國開始秘密與俄國商討建立同盟的可能,1891年,法國派遣海軍艦隊訪問俄國,俄國沙皇登艦參觀,并且演奏法國馬賽曲這樣的打到法國君權統治的革命歌曲,表達對共和國的敬意。
兩國關系取得突破,1891年8月,兩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規定了三條:
第一,如果法國遭到德國或意大利的進攻,或者俄國遭到德國或奧匈帝國的進攻,俄法雙方應各自使用自己的所有軍隊同德國作戰;第二,如果三國同盟的國家動員了軍隊,法俄一旦得到此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協議,應立即同時動員他們的軍隊;第三,法國用于對付德國的軍隊為130萬人,俄國用于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立即全部參加戰斗,使德國不得不在兩線同時作戰。
這份條約在之后經過兩次調整,先后增加了兵力數量,但大體內容不變,可之后一直處于秘密狀態,主要是俄國要求保密,法國人不敢不順著俄國的要求,因此是法國需要俄國制衡德國,而不是俄國需要法國。
法國人認為俄國要求保密的原因出自經濟領域,因為俾斯麥在任的時候,經濟上打擊俄國,但政治上卻拉攏俄國,俾斯麥下臺后,德國的外交方式轉了一個頭,反而開始從政治上疏遠德國,向英國示好,同時卻以經濟補償俄國,他們放棄了農產品高關稅,與俄國簽訂了新的關稅協定,結束了雙方的貿易戰。
法國認為俄國是出于希望保持向德國的糧食出口利益,才不愿意公開軍事同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終于在德國的經濟政策再次變化后,俄國的態度改變了,月,推行經濟新政策拉攏俄國這樣的糧食出口的東歐國家的首相卡普列維下臺,容克地主和農業利益集團等保守勢力給政府施壓,德國政府在年重新實行了谷物進口壟斷等極端保護主義措施。
此舉惹惱了沙皇,于是在1897年中旬,在談判無果的情況下,與法國達成了一致,雙方公開法俄軍事專條,將法俄同盟公開在世人眼前。
德國感受到了軍事壓力,大明也感受到了。
對德國來說,法俄同盟就是針對德國的,而對大明來說。法俄同盟雖然看起來不針對大明,但如果大明跟法俄兩國中的一國開戰,難保他們不會隨時調整政策。俄國現在占據了滿蒙,在大明北方,法國依然占據著柬埔寨,也在西貢保持存在,在大明南方。法俄同盟不但可以讓德國兩線作戰,也能讓大明兩線作戰。更何況法俄同盟長久以來保持秘密狀態,誰知道法俄兩國是不是還有針對大明的軍事條約,只是沒有公開呢。
在這種巨大的陸地軍事壓力之下,大明發現自己的國際外交情況非常惡劣,這幾年不得不進行的一些擴張,幾乎得罪了所有的周邊勢力。
在南方跟法國打過仗,法國不愿意退出交趾支那,所以依然有跟大明爆發戰爭的可能。在北方則是俄國持續南下,已經吞并了新疆,控制了整個蒙古,東北的黑龍江。只要俄國繼續南下,即便大明的官員,并沒有朱敬倫那種強烈的認為滿蒙是中國無可爭議的領土,大明文官政府也判斷俄國遲早要跟大明開戰。
在其他方面,太平洋另一側的美國,幾年前跟大明打過一場超大規模的海陸大戰,日本被大明壓迫下退出東亞大陸,這兩國都不會跟大明親和。因為合并滿清和收歸關稅權力,又與英國的關系跌入谷底。
放眼望去,大明幾乎舉目皆敵,隨著法俄同盟的公開,這種孤獨感更加強烈。唯一的盟友只有琉球、越南和暹羅,但這三國真的不太能幫的上大明,只有經濟意義而沒有軍事上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傻子都能判斷,大明雖然在海陸上都有危險,可問題是,大明的財政狀況不可能讓大明在海陸兩面都進行擴張,如果必須優先一側的話,大陸國家別無選擇,只能選擇陸地。
所以戶部否決了海軍的第二期,新建八艘戰列艦的預算,但卻同意了陸軍擴大預備兵源的預算,給陸軍撥款,讓陸軍在整個中國建立統一的正規軍和預備役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