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吳天放正在畫室里和幾位同學一起畫“裸模”,突然接到了二哥吳天然打來的電話。()聽說二哥目前正在山東調研,還說過兩天要來看他,吳天放非常激動。要知道,上一次去甘肅和新疆,要不是吳天然的兩個電話,他還有吳天嬌的處境該是多么難熬。
吳天然在濰坊市副秘書長張桂昌的陪同下,到壽光實地看了看。他在街頭隨便問了幾個菜農和商戶,沒有一個不記得老書記王伯祥的,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對王伯祥很是懷念。
吳天然對壽光的印象很好,這樣一個縣級市,在吳天然看來,已經進入到了精細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農業發展上,壽光的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糧、北部鹽和棉的梯次結構,優質高效農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吳天然對張桂昌說:“壽光的農業是綠、黃、白三大色塊兒啊,讓人過目難忘!”
張桂昌問:“三大色塊兒?”
吳天然說:“是啊,南部是綠色的蔬菜,中部是黃色的糧食,北部是白色的棉花和鹽田!”
張桂昌說:“吳司長,你總結得好。我們還沒有人這么總結呢,綠、黃、白,真的是我們壽光的農業特色啊!”
目前,全市蔬菜面積發展到84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60萬畝、棉田12萬畝、、海淡水養殖10萬畝、鹽田133萬公畝。形成了萬畝辣椒、萬畝韭菜、萬畝芹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全市涌現出了“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中國香瓜第一鎮”等專業鎮村587個,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全市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60萬畝,先后注冊農產品商標128個,有97種農產品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標志,成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
吳天然聽說壽光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8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第八屆菜博會參觀人數達到146萬人次,簽約招商引資項目73個,簽約額89億元時,非常高興。
他對張桂昌說:“昆明舉辦過花博會,咱們壽光舉辦的是菜博會,好啊。花博會上是能看不能吃,咱這菜博會上是能看又能吃。”
在壽光的工業發展上,同樣做的很不錯。讓吳天然感興趣的是這里的晨鳴工業園、渤海化工園、侯鎮項目區三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張桂昌拉了拉自己身上穿的西服說:“吳司長,我身上穿的這件西服,就是壽光自己生產的,仙霞牌的。”
吳天然說:“這個牌子我聽說過,是國家的名牌產品。前幾年我去過一次福建的晉江和石獅,那里的服裝品牌很多。在咱們北方能有一個像仙霞這樣的品牌,很不容易。”
看了看壽光的兩處網上交易市場,吳天然大發感慨:“再傳統的產品,也能利用最先進的技術,走在世界的前沿。”
壽光已經建成了國內首家蔬菜電子拍賣中心和全國首家蔬菜網上交易市場,蔬菜網上交易市場成交額突破70億元。中國工業鹽電子交易市場近期又落戶到了壽光市,交易情況同樣業績不俗。
在壽光的兩天中,吳天然給隨行的小陳布置了一道作業題,就是把壽光的發展經驗好好地總結一下。小陳就在壽光市委辦公室的幫助下,很快就拿出一篇調研文章。
吳天然看了看,主要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兩條,一是改革開放使壽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是壽光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色的和氣魄。
改革開放之初,壽光市貧窮落后,發展緩慢,在濰坊12個縣市區中處于末位,在山東縣域經濟中也處于靠后位置。農業結構單一,生產水平低下,糧食畝產只有300公斤左右,種植業占農業的比重接近80%,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55%,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97%;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的工業都是封閉型的縣辦工業和社隊工業,大部分為農機廠、化肥廠、小鹽場、磚廠等粗加工型小廠,僅能生產化肥、水泥、原鹽、小農具等初級產品,工業總產值只有2.6億元,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及30%;城鄉基礎設施非常落后,縣城建成區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建筑面積僅有30多萬平方米,城區道路不到15公里,自來水、供暖、供氣、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幾乎為零,整個縣城只有1座3層高的樓,城鄉交通狀況很差,農村道路坑洼連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群眾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有41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平方米,人均每月口糧21公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有74元,有14的生產隊無現金分配,農民基本上以玉米、紅薯等粗糧充饑,北部一些村莊甚至連溫飽都難以解決。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壽光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顯著變化。197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6%,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3.7%和1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9%,進出口總額增長20.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2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5%和16.8%。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元,財政總收入33.1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619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29%和36%,農村住戶電話基本普及,城鎮家庭25%擁有小轎車;三次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下降到14%,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到53%和33%,城鎮化水平超過50%,以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已經形成;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村村通客車、戶戶通自來水和有線電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市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
全面快速發展使壽光市在山東省和全國縣域經濟中的位置快速躍升。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全國百強縣(市)評選活動中,壽光市連續9屆跨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2003年以來在濰坊市組織的歷次縣市區現場觀摩點評考核中,壽光市連續9次位居首位;在2005年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壽光市被確定為總書記的聯系點;2007年,壽光市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榮譽25項,奪得濰坊市年度綜合考核一等獎。如今的壽光,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教育工作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成為山東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