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一名博士生,吳天放也曾是張藝謀創作團隊的一名成員。
不過,他在這里工作一段后,因為在構思的理念上和總導演有分歧,后來他就自己退了出來。不過,有一點吳天放是贊成的,那就是——開幕式以中國特有的繪畫長卷為線索,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他覺得在這一點上,張藝謀等人彰顯出了相當的創造力。
吳天放雖然退了出來,但團隊中仍有他的不少朋友,他對開幕式背后的故事也知道很多。可以說,不管世人會有如何的評價,但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的確是給人以驚艷的感覺。
今天坐下來想想,吳天放也為自己的退出感到有些遺憾。
是啊只要想得到,就想辦得到。在歷時3年的征集、創意、制作過程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方案歷經十余次推倒重來,刪減、增改更是難以計數。2008年8月8日晚8時,4小時的華美綻放終于驚艷世界。
昨晚,當李寧點燃主火炬塔的一瞬,擠滿焦急人群的“鳥巢”主控制室頓時尖叫聲、歡笑聲響成一片,伴著淚水飛流,大家激動地擁抱、握手。
終于等到了勝利的這一刻,曾經為開幕式付出的每個日日夜夜化作腦海中最深的記憶。
吳天放覺得,這里面還是有很多亮點,值得人們去品位。比如,畫軸概念的橫空出世。
2004年雅典奧運會,在體育場中央挖了個大坑,放進了水,給它起名為“愛琴海”。
就是這一波水景成為這屆奧運會的鮮明特征,讓中國人倍加推崇,也成為張藝謀團隊面前的一座高峰。
北京奧運會的特征應該是什么?
2006年3月29日,在正式接到北京奧組委聘書前18天,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副總導演張繼剛、陳維亞和后來被聘為視覺特效總設計的蔡國強等核心創意成員,就在奧運大廈401會議室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看13家優秀競標團隊的奧運會開幕式創意方案。
它們是從2005年以來競標的409件方案中脫穎而出的。“如果沒有各家挖空心思地競標,就沒有開幕式的精彩,現在的開幕式或多或少都有競標團隊的影子在里面。”陳維亞說。
奧運會開幕式是4個儀式中的重中之重,有人也許想,當初只要把這么多家競標中的好點子捏一塊不就是一個好方案了嗎?其實在追求“更好”的這些文化精英來看,創意并非那么簡單,也不想有一天后悔還有更好的沒有發現。張藝謀開會第一天就明確:“所有方案只能作為參考,包括我自己的競標方案也撇開,要再想一個。”
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天南海北地扯啊,什么狂想都有。
“把體育場建成隆起的地球表面”;“搭積木,在場地里再搭一個‘鳥巢’”;“用升降臺升起立體畫卷,拉出很多光纖來”;“用毛筆寫出一個大大的‘一’字,投影到場地中間,把‘一’撕開變成一個表演區”;“利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將場地與‘鳥巢’‘碗邊’相連”……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野心大極了。一年之后才從空中落到陸地,慢慢開始務實。任何一個新人進來,再海闊天空,我們常常說你需要洗洗腦。”張藝謀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幾天這樣說起當時的情形。
這期間,張藝謀正在拍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開閉幕式創意組成員就趕到浙江橫店影視基地與他聊創意。張藝謀每天傍晚起拍電影,夜里一二點拍完后,開始和開閉幕式創意組的人聊,一直到凌晨三四點,睡4個小時起來再繼續開閉幕式的工作。正是在橫店,2006年4月下旬,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張和平提出了一個口號——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后來貼到開閉幕式運營中心每個房間的墻上。也正是這句話無數次激勵了每一位參與者在最痛苦、最艱難時挺了過來。
從成立導演組到2007年8月基本確定方案這一年中,除了不斷尋找開幕式的特征外,隔三岔五有了什么具體的創意大家也都拿出來曬一曬。2006年下半年,有人曾提議用某種材料勾畫出畢加索的反戰名畫《格爾尼卡》,然后孩子們再把這個痕跡擦掉,涂抹成綠色,表現和平、環保的理念。這個創意堅持了半年時間,后來還是必須拿掉了。開閉幕式工作部常務副部長王寧解釋:“國際奧委會認為,這幅畫會勾起很多歐洲人對‘二戰’的痛苦回憶,營造的所有氛圍,應該讓世界上所有人能接受,不能引起爭議。”
開幕式文藝表演原來是以四大發明為主線,但不是表現四大發明。專家聽過這個方案后提出較大意見,文明、和諧的主題漸漸浮出,形成現在的上半場表現中國歷史文化的“燦爛文明”與下半場以抽象段落表現中國現代生活的“輝煌時代”兩大篇章。在8月6日的開閉幕式新聞發布會上,張和平正式宣布開幕式文藝表演的主題為“美麗的奧林匹克”,他說,在藝術風格上,開幕式堅持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充分體現民族特色、時代特征,以中國特有的“繪畫長卷”為線索,以中國美學的寫意精神展現東方文明的底蘊,用絢爛的色彩展示當代中國的勃勃生機,用富有創造性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賦予開幕式以現代性和國際性的風貌。用張藝謀的話解釋就是“突出浪漫的基調”。
長軸畫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文化符號,現在開幕式上讓所有人印象深刻的這一電子畫卷成為開幕式貫穿始終的重要特征。然而,它也并非那么清晰地讓創意組成員“一見鐘情”。
開幕式方案大的推倒重來就有十多次,即便是從2007年8月后進入制作、排練階段,也從沒停止過修改,畫軸的概念因此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幾位主創甚至不能回憶出什么時候有的這個想法,陳維亞竟用“橫空出世”形容它的出現。開幕式文學統籌高新生查了一版版記錄,才最后確認:“2006年底,導演組最后確定了電子畫卷的方案,就沒再改。”它呼應了開幕式大屏幕上的短片,既是歷史畫卷又是時代畫卷,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這樣大量的影像led屏幕介入表演,也體現了電子時代的特征。張藝謀說:“雅典奧運會是傳統舞美技術的最高階段,比如說那一池子水,如何放滿,如何迅速地抽掉;比如那個巨大的吊樁,從水中吊起,在空中合龍,再沉下去。這是嘆為觀止的兩筆。我們覺得這條路不能再走了,很難超越,長翅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選擇了多媒體,再結合傳統舞美、傳統團體*,就是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表演。”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于建平擔任了技術總設計,他從創意階段就參與了進來,隨時為導演組成員提供技術參考意見,他所率領的技術團隊將一個個“狂想”變成了現實。
比如規定動作,其實是攻堅的難點。
在許多中國普通觀眾眼中,看奧運會開幕式,就是看文藝表演。其實,開幕式既要展示主辦國的文化特色,還要體現奧林匹克精神。4個小時的開幕式,文藝表演只占50分鐘。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認為,現代奧運會應當體現出美和尊嚴。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奧運會逐漸形成一整套特有的恢宏而莊嚴、華彩而凝重的傳統儀式,比如,盛大開幕式中的入場儀式、放飛和平鴿、點燃圣火等。
這正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真正攻堅的難點。“所有的文藝表演都會俱往矣,也沒有可比性,倒是‘規定動作’才是各屆導演真正的pk。五環怎么出?漢城奧運會燒死和平鴿后就不讓放真鴿子了,放飛和平鴿環節怎么做?圣火如何點燃?運動員怎么入場?”張藝謀認為,所有儀式方面的內容都是很考驗智慧的。北京奧運會創造性地把演出融于儀式當中,一改以往文藝表演是文藝表演,儀式是儀式。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般地竭盡全力工作時的心理狀態。”柴可夫斯基的這句話形容他們創作的艱難歷程實在合適。有時為了出新,他們幾天、甚至幾十天都過不去一個坎兒。“每天都在憋,*著你思索,貫穿兩年多時間。”陳維亞說。
“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今天晚上為了一個想法特別激動,像瘋子一樣地激動,激動到夜里兩三點鐘,第二天一來,大家就把它給否了。”張繼剛說。兩年多走過來,這些導演們隨處尋找,也隨處取舍。“我們也是扔掉了一路上的金子。”包括文藝演出和儀式在內,曾經放棄的方案,再做30臺大型活動都夠。
黔驢技窮的時候,這些主創怎么辦?通常的場景是這樣——幾位主創一人一個大茶罐子,沏著普洱茶,吃著同事出差帶回來的各種吃食,就聽張藝謀一個人侃了。別看他平時不愛說,但他創作有一個特點——永遠在說。開會時,很長時間大家都無話可說,他就一個人從早上9點說到晚上9點,滔滔不絕,別人只是偶爾插句話。正說反說,自己批判自己,他在大家的反應中捕捉哪些話是對的,哪些話是錯的,說著說著,也許會突然閃現靈感。創意過程中,幾位導演中學過美術的陳維亞,就把一些想法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如今已經有厚厚的三大本之多。
也許是亂花迷人眼,點火儀式的最終方案直到6月才確定。陳維亞說:“我們最后選中的這個點火方案,是大家都沒猜到的。”許多網民想過“鉆木取火”,想過“鳳還巢”,想過“二龍戲珠”,可以說95%都是從中國文化出發的點火方式。而從今年3月24日雅典取火種起,張藝謀就派了一個攝制組跟隨拍攝火炬國內外傳遞的整個過程,剪輯成短片昨晚隨著最后一棒火炬手的奔跑同時播放,與持續數月的火炬傳遞一脈相承。而利用鳥巢這一獨特“碗邊”,讓最后一棒火炬手橫著沿這一空中“跑道”奔跑,最后點燃主火炬更是出奇制勝。
在文藝表演的流程中把一張紙從古代墨色的山川河流,在現代篇章中讓孩子染成彩色,然后一萬兩千名運動員走過去,在上面留下彩色的足跡。通過將近兩個小時的入場式,將這張紙變成一張抽象的斑斕大地,和山川構成一張特別的畫,這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從頭到尾完成一幅畫的概念,在入場儀式方面是巨大突破。這個創意讓國際奧委會非常驚嘆,認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藝術的形式詮釋了奧林匹克的精神——重在參與。張藝謀也引以為傲:“無論現場美不美都不重要,它體現的是種理念,全世界都能看懂。”此外,全場100名少女引導現場十余萬運動員和觀眾,交叉雙臂一起做鴿子飛翔的動作,以這樣獨特的方式放飛心中的和平鴿,此后也許再無來者。
再比如,吳天放也知道,導演組的成員都很感責任重大,他們的確是在全力以赴。
立起、推翻,再立起、再推翻。用這四個簡單的詞匯,來描述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過程再貼切不過。這些從世界各地聚攏來的文化精英每個人都清楚,外國人說“好”容易,讓國人說“好”難,飽受非議的雅典“8分鐘”便是例證。中國的老百姓恐怕在全世界是看晚會最多的,中國一個月晚會的量頂得上歐洲國家一年的演出量,老百姓已經形成審美疲勞,他們總希望看到新鮮東西,這對張藝謀團隊無疑是巨大挑戰和壓力。
**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要求他們做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你知道這對藝術家是多么難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做不到,而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要不斷放出這樣奇異的思維的光芒。這可以說是對我們的信賴,但也可以說是對我們的一種折磨。真的是感到痛苦極了,痛苦到一種無助、無奈的狀態。”張繼剛經常在半夜回家的時候,告訴他的司機停在快到家的那一棵樹下,“我要抽根煙”,一抽就是四五支。“你知道全中國人對奧運會開幕式有多么大的期待,這個期待是普通意義上的‘好’滿足不了的。你做得再好,人家也認為你是應該的。國家如此重視,這么多精英聚在一起兩三年的時間,可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出人意料了嗎?或者說在一段時間內,它做到了幾乎是唯一的好了嗎?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怎么辦?如果想做到,這個具體的東西是什么呢?當沒有的時候,當很多達不到標準的時候,是不是會感到內心恐慌和無奈呢?人家把你推到這個崗位,沒有金剛鉆就別攬那瓷器活,你真有金剛鉆嗎?像我以前的作品好了壞了,觀眾說兩句無所謂,但這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啊。”在夜晚,張繼剛就這樣反反復復問著自己。也許,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創作者都有過這樣的彷徨。
“有些國家覺得奧運會就是一個世界級的運動會而已,會有巨大的商機,借此機會提高國家影響力,順便表達表達自己國家的文化。中國人則要憋足勁,挽上袖子大干一場,好像要出口氣的感覺,讓全世界好好認識認識中國,這種心態和任何國家都不一樣。”陳維亞去年從貴州參加完中國舞蹈界最重要的荷花獎比賽突發腦梗,回北京就直接住院了,一住就是1個月,出了院接茬又這樣緊張忙碌地工作起來。陳維亞講了一個真實故事,英聯邦曾經有一屆運動會應該有幾百人放飛和平鴿,但是正式演出那天,由于勞資糾紛,舉和平鴿的人罷工了,結果只有編導一個人舉著和平鴿進場。結果第二天報紙說,這個放飛儀式真有創意啊,偌大廣場一個人舉著和平鴿,四兩撥千斤。“在中國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大家覺得參加奧運會表演甚至是服務都是一種榮耀。這就是國情,中國人的情感。但由此也可以想像我們搞開幕式壓力有多大。如果搞不好,藝謀首當其沖是眾矢之的,我們開玩笑說,奧運會第二天,藝謀就會讓板磚給拍了。”
張藝謀也承認,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奧運會的開幕式是不大可能的,“我們自己也不大可能,平常心只是拿嘴說一說,所以我們也知道肩上的責任,也知道那種壓力,必須全力以赴。”陳維亞就說張藝謀像是苦行僧,他在創作上特別刻苦,總是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演不驚人死不休。
其實,創意組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來的,當這個團隊還沒有正式組建的時候,蔡國強就已經跟張藝謀他們在一起工作了。在北京吃,在北京住,從紐約到北京的機票全是他自己花的錢,這難道不是海外華人的赤子之心嗎?作品曾經拍賣出8300萬元人民幣的蔡國強還需要借助這個出名嗎?不是。有的編導為了省點錢,為了急于排練用,自己花錢做道具。是國家沒有錢嗎?不是。是因為他們對奧運會有一種迫切的心情,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在這樣的活動中算過個人的賬,從來沒有。
北京奧運會的大幕剛剛拉開,800名海內外專業藝術、技術和管理人員和1.5萬名演職員為開幕式所經歷的痛苦歷練和激情投入,隨著這一刻也凝聚成終生不忘的幸福,因為開幕式的精彩必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