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自愈,本來是我原定的書名。但是由于不可抗因素,改了名字。自己的孩子,由自己下手太殘忍了,于是我讓朋友想了個書名。這便是“孤獨患者”的由來了。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記錄自己20年來在江湖闖蕩總結(jié)的心得體會,還有紀念我所遇見的形形**的有趣的人和事。但是后者做的并不好。一是需要紀念的東西太多,20萬字總是寫不完的;二是很多東西平時偶爾一次能記起來,但是創(chuàng)作的時候卻死活都不記得了。這再一次證明了日記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本書寫作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一句話了。
讀過本書的朋友一般都會問我這是否是我的真實經(jīng)歷。我承認,本書的風(fēng)格很貼近現(xiàn)實。但是小說就是小說,肯定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不可能完全真實。只能說,我是故意讓它看起來很真實。因為我想表達的東西太文藝,所以這個載體如果很狗血的話,就會顯得很矯情。
人物原型確實也有,但都是糅合在一起了的,并不能分出個你我他來。生活本來就是碎片化的,而我們的記憶則某種程度上更加重了這種碎片化。這些碎片拼不出一個完整的人來,與其冒著暴露他人隱私的風(fēng)險做這種事,倒不如打亂重來,塑造一些全新的角色。
看起來很真實是本書的特色,但同時也是本書的缺點。真實就會顯得無聊,這也讓很多讀者失去了耐心。所以在這里,我還要說句抱歉。抱歉這本小說是如此的無聊又枯燥。由于筆者能力有限,所以未能做到兼顧思想性與趣味性。
這本書我為自己而寫,也為年少時的八方朋友而寫,更為讀到這里的每一個你而寫。
本書中每一個角色都有著各式各樣的孤獨,他們都在尋求愛,有的人得到,有的人沒有得到,但這對孤獨本身而言,毫無助力。
Jenny,蘇蘇,小可,陳妙,阿飛,都得到過彼此相愛的人,陳妙還是兩次,但最后也沒有好的結(jié)果。
薛可琴和馬克選擇跟自己愛的人在一起,選擇了妥協(xié)。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他們算是圓滿了。但他們不得不忍受愛人的心里永遠有著另一個人的事實。
還有的人,我們永遠也不能知道他們的選擇,因為他們的生命被動的結(jié)束了,這就是鯊魚代表的角色。
第一類角色細分下來,我們又可以看到蘇蘇屈服于生命,她被疾病纏身,但是依然想要好好活著,她應(yīng)該說是代表著正能量。
小可雖然在蘇蘇的影子里長大,但她絕不是蘇蘇的復(fù)制品。她學(xué)的全是蘇蘇身上神經(jīng)質(zhì)的那一塊兒,而蘇蘇的堅強和妥協(xié)她是一點都看不到。因為人們只會看見他們想要看見的東西。但好在,她的感覺來的快,去的也快。就像她說陳妙只是過客而已,她很容易愛,也很容易放棄愛,愛只是她的玩物,用來短暫的逃離孤獨。
Jenny則代表了一個正常的普通人。因為家庭的原因,她身上天生就有一股反叛的力量,但是獨自在外生活多年的她又比誰都明白社會對于異類的包容性有多差。她渴望無拘無束,沒有歧視的世界,但她又不敢邁出第一步去挑戰(zhàn)大多數(shù),去挑戰(zhàn)這個既定世界的既定規(guī)則。所以她轉(zhuǎn)向了音樂,在音樂中逃避一切。
阿飛也是正常普通人的代表,至少代表了一半吧。也是家庭的原因,讓他無比的渴望成功。這一點,就注定了他跟陳妙是有緣無分的。他很聰明,不張揚。對陳妙的愛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當(dāng)這份愛放在天平上與他對成功的渴望相較時,薛可琴站在了成功那邊對他招手。責(zé)任和名望是他心中的愧疚感和罪惡感的來源。他一方面想對薛可琴負責(zé),一方面又想跟陳妙相知相愛,還有一方面是自我證明對他實在太過重要。2比1的比分,所以陳妙就被放棄了。
那我們再來說說陳妙。一方面她極度的理想主義,不切實際。一次次的付出,一次次的被傷害。愛的瘋狂,也吵的瘋狂。她容不得任何謊言和空間,因為她缺乏安全感。但是另一方面,心思細膩的她又總能察覺到別人的苦衷和為難。她不去爭,不去求,不去搶。她站在人性的弱點里孤獨的為這份無奈痛哭流涕。她心里還想著顧城的那句話:當(dāng)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時候,一切如期而至。所以,她就在害怕孤獨中變得更加孤獨。
而對于陳妙的父親,阿飛的母親,徐平的父親,小可的母親,還有J的養(yǎng)父母,我原本也是想寫一寫他們的。但是動筆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因為我的年輕,所以還寫不了他們。我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和語言去描述他們的心路歷程。也許十年,二十年之后,下一本《孤獨患者》才能真實的刻畫出他們。我僅僅知道,他們曾經(jīng)也跟我們一樣年輕過,而我們也終將會跟他們一樣老去。也許到我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才能寫出他們的所思所想吧!而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將來J,小可,阿飛......所有活下來的人會變成的樣子。畢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講了這么一個無聊的故事,除卻中間我寫到的那些小道理外,更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的是:
每個人都孤獨,也許某一分鐘,某一陣子,也許因為某個人某件事,也許僅僅是因為人性的悲哀。我們都渴求著被理解,被愛,妄圖以此擺脫孤獨。所以我們急著喜歡,表白,戀愛,移情,分手,再戀愛,終于結(jié)婚生子了,可折騰的人還要離婚再走一遍前面的環(huán)節(jié),最后讓我們的孩子重復(fù)這一過程。
在我的故事中,不論主人公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愛他們的也好,他們愛的也好,他們始終都沒能擺脫孤獨。人活著,誰不孤獨?我們都不是別人肚子里的蛔蟲,怎么吃得透別人的腦袋在想些什么?
“你不是我,未嘗感同身受。”
就像小可,她學(xué)著蘇蘇的樣子長大,但她還不是不夠了解她,也還是不知道蘇蘇跟她說分手時的原因嗎?連學(xué)都學(xué)不會,人海茫茫,更何況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呢?
所以,不被了解是正常的。那么感到孤獨怎么辦呢?
我的答案是:只有接納孤獨的人,才能接納生活。孤獨是殺不死的,我們只有謀求一份平衡。而這份平衡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的。這也是“孤獨者自愈”的由來。
薛可琴和陳妙就像是兩個極端,一個迫切的想要知道所有真相,然后不留余地的拆穿它,逼迫別人做出選擇。而陳妙,同樣也是容不得謊言,但她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從不交流,只給別人留一個決絕的背影。
如果她們沒有那么極端,一個沒有處處咄咄逼人,另一個也沒有不給別人留有辯解的余地,結(jié)局就不會是這樣了。所以,薛可琴雖然沒輸,但她也永遠不會贏。
不是只有我們的孤獨才是孤獨,我們的欲望才是欲望。你活著有多不容易,多苦惱,多無助,推己及人,別人也就是一樣的。何不寬容一點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平衡,愛需要平衡,欲望需要平衡,時間需要平衡....做到了這些,孤獨也不會消失,但那時你便能享受它。
不被人理解也代表你這個人沒那么好懂,你有深度,有自我,這難道不值得被肯定嗎?孤獨是自省的絕佳狀態(tài),珍惜孤獨,善用孤獨的人,才能有獨到的見解,不會人云亦云。
這是我的第一部小說,當(dāng)然有著很多缺點。孩子雖然丑,但是已經(jīng)生出來了,就只能后期整容,讓它變好看了,這也許會比生它用更長的時間。
寫作過程歷時兩個月,不長,但也不短。犧牲了兩個月的夜生活換來這座青春的紀念碑,我認為是值得的事情。多年以后,再回過頭來看這本小說,不知道會是什么感覺。會覺得文筆太爛,還是思想太幼稚呢?但這都沒關(guān)系,只要明天比今天進步了一點,那就不能說自己差。
除此之外,我還會重新想起那些年少時的故事和朋友吧。謝謝你們,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的生命里,讓我哭或者讓我笑,最后是讓我成長。
我擁有過很多,然后又一一失去。我不想讓那些過往隨風(fēng)逝去,變得無跡可尋,所以我要用這種形式記錄下來。現(xiàn)在是腦袋比文字好用得多,有圖像,有聲音,有細節(jié),有溫度。文字總是會遺漏大部分的東西。但是幾十年過后,前面說的一切都會模糊掉,只有文字記錄下來的那部分才會留下來。那個時候,這就是我關(guān)于青春的全部了。
在此,我想對為本書想了個名字的C,制作封面的灣灣,還有在創(chuàng)作初期,提出很多寶貴建議的xx姬(太炫酷的筆名,以至于我忘記了),還有被動提供創(chuàng)作素材的,我曾經(jīng)的所有朋友們說一句謝謝。
然后是最重要的,衷心感謝看到這里的每一個你。哪怕只有一個讀者,我也覺得我成功了。
希望我的故事和對人生諸多世事的思考,能喚起你們的故事和思考。
最后,青春不朽,孤獨無罪,僅祝愿我們大家都能孤獨者自愈。
By Bubble,
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