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在即,學子們大部分都在忙著備考,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在這些學子當中引起了不小的漣漪,一天夜里,副主考官朱圭老夫子在燈下看書,不小心打翻了油燈,點著了蚊帳,火苗一下引燃了房梁,火借風勢,一發不可收拾,把幾間房子燒得干干凈凈,幸好人沒事,可朱圭為官清廉,不貪不腐,又喜歡周濟人,因此也沒有什么積蓄,于是一家人立時陷入困頓,朱圭自視甚高,謝絕了一切的捐助,住在一間臨時搭建的草棚子里,這消息很快傳到貢院,朱圭文名滿天下,為天下人所敬仰,于是一些同住吳中試館的學子自發捐獻了二十兩銀子,托辦事穩重的張書勛代表大家送給朱圭,也是這些學子的一點心意。
張書勛受眾人之托,來見朱圭,說明來意,朱圭婉言拒絕,張書勛堅持說這只是同學們的一點心意,把銀子往桌子上一放,匆匆離去,朱圭想要追上張書勛,可他已經走遠,朱圭便把銀兩封好,放在柜子里,想著等下次還回去。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因為這二十兩銀子,卻給朱圭和張書勛帶來了一場牢獄之災,暫且不提。
張書勛走后,第三天便開始了禮部會試,一連九天,吃住都在貢院,外人無法接近。
科舉發展至清代,舞弊手段已是花樣百出,因此清朝的考場紀律也為“史上最嚴”。
舞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代考,為防止有人鉆空子,考場實行點名識認,入場前,在門外設序進牌,上面寫明牌數、省份名次,以便考生認明隨行,聽候點名識認。
為防考生入場夾帶,乾隆皇帝詳細規定了考生的衣服鞋襪、筆管硯臺等等必需品的形態,甚至規定糕餅必須切成小塊,考籃也得編成玲瓏格眼式樣。
入貢院時更有兩道嚴格的檢查,要脫衣赤足,檢查下體,令考生感慨很沒人格,“負凳提籃混似丐,過堂呼號直如囚”。 這一萬名考生都被關在各自的號舍之中,按照考官出的題目來寫文章,考試期間,不許外出,吃喝拉撒全在里面解決。
然而無論多么嚴格的考場規矩,總會有人想方設法作弊,不管是場外還是場內,作弊的手法五花八門,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十幾種。
徇私請托、泄漏考題、夤緣賭買、暗通關節、夾帶入闈、場內傳遞、槍替倩代、冒籍應試、冒名頂考、隱匿捏報、割換試卷、竄寫代改、飛鴿傳書,亂號抄襲、罷考哄鬧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
一連九天下來,足不出戶,在此期間也偶有一些舞弊事件不時地被發現,但總體還是基本順利的考完了。
而接下來等待發榜的日子更加的難熬,不時有科考黑幕傳出,傳得最厲害的是幾名閱卷管在考場內外公開交換考卷,因為幾乎每一個閱卷官都賣出了幾十或者更多的關節,彼此交換考卷,為的就是找到各自事先約定好的暗號密語。
考官們不再以真憑實學來錄取考生了,而是一門心思地核對暗號密語去了。
但還是有一個人是認真仔細的批閱試卷的,他就是朱圭。
這一天,朱圭正在批閱試卷,看到一份試卷,不但字跡工整,而且各門皆優,尤其是其中的一篇策論,文字犀利,見解獨到,實在是多年以來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策論是考學子們對于時下政局的各種見解和給出相應的對策。
這篇策論的題目是:《民為貴》
其出處是《孟子》,《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援引自孟子的《梁王章句上》: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以民生為本,“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乃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意思是:沒有固定資產而能不改變志向的,只有士才可以做到,可是平民,因為沒有固定資產,就沒有堅定的志向,因為沒有堅定的志向,就違法犯罪,無不為己,一旦犯罪,然后受刑,這是陷害百姓的行為,哪里有仁德的君主做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然后督促引導他們棄惡從善,那樣老百姓才更樂意聽從國君的教導。
文章開門見山,點明主旨之后,便聯系當下,闡述利弊,分析得失,最后給出結論,文章最后說道:愿天下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則無人不歡喜,無人不稱贊。
朱圭看完之后,連聲叫好,當時就定為一第前十名,但是其他幾名副考官看后,卻認為文章雖好,但不合時宜,應當將其黜落,唯有朱圭力排眾議,后來閱卷官王日俞也表態支持朱圭,大家才勉強通過。
凡是通過禮部會試錄取者 ,即可稱作貢士,便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由皇帝親自在保和殿主持,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后頒發策題。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員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分出優劣,最多以前十進呈皇帝預覽,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殿試結果放榜后,皇帝于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