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王朱宸濠收到自京城送來的信之前, 他正因兩樁出乎意料的事而焦躁難安。
這頭一件, 便是半年前朝廷命江西南昌等縣趕緊繳納從成化十六年到弘治十六年拖欠的田賦, 拿不出來足夠的糧食沒關系,每石按市價折五錢銀交上來即可。接到這封旨意后,南昌數縣的縣令愁得頭發都要掉光了,天天變著法地來寧王府哭窮。他們也是沒辦法, 這些田賦都被寧王府截留了,他們也不可能憑空變出錢糧來補繳??!
朱宸濠自然不想理會他們, 橫豎朝廷是讓南昌諸縣繳納田賦, 又不是指名道姓讓寧王府來還。更何況, 他冊封寧王才多少年, 祖父和父親在的時候拿取的田賦早就用光了, 憑什么讓他拿出自己囤積的糧草銀錢來償還?他可是要干大事的,不將封地中所有田糧收為己用已經算是不錯了——想從他手里挖錢糧,呵呵, 做夢去罷!
另外一件,便是皇帝免去他勢力范圍內的九江等四府州縣主官入京朝覲,著他們先將剿滅山匪的要緊事辦了再說。換而言之,就是皇帝嫌棄這些官員剿匪不力,讓他們不剿滅山匪就別去見他。
而剿滅他封地里的山匪,不就意味著要折騰他好不容易養起來的勢力?朱宸濠聽了怎么可能高興?可他不高興又能如何?這四府州縣的正官要是沒辦成這件事, 恐怕明年就得丟官去職回老家去了,那豈不是白費了他拉攏他們時用的心思和錢財?
皇帝逼得他左右為難還不夠,更是屢次以益王朱祐檳遇襲為借口, 勒令江西境內的文武官員必須趕緊將山匪清理干凈。在他的示意下,官員們倒是清除了幾個山頭,也將當初襲擊朱祐檳的“罪魁禍首”給逮住就地正法了??苫实劬尤贿€不滿足,仍然逼著他們繼續剿匪,說是他們如果沒有剿匪的能力,他會調任擅長用兵者過來襄助。
朱宸濠怎么可能容忍皇帝調一個刺兒頭過來擾亂他的“大計”?只能明面上準許眾官繼續剿匪,暗地里將自己的人漸漸收攏起來。在這種時候,他格外恨朱祐樘,每日從早到晚不詛咒幾遍皇帝趕緊去死,渾身都不舒服。他甚至開始考慮,如果朱祐樘遲遲不生病,他不介意再催著劉文泰以及宮中的棋子試一試用毒。就算會折進去所剩無幾的最后一批人也無妨,能弄死皇帝就夠讓他心滿意足了。
就在這時候,他接到了京中的信,一目三行讀完后,不由得放聲大笑:“果然!這就是天命?。。」?!上天注定我們寧王一脈該翻身了??!”
狂喜之下,他提筆便寫了一封給朵顏部首領的信,喚來身邊的親信侍衛,讓他們結伴送往北疆:如果不出意外,皇帝病重將死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離這一天應該也沒多久了,必須時刻做好準備!
先讓朵顏三部折騰著,如果能吸引來韃靼大汗攻占京城當然更合適!只要朱祐樘一死,他就立即命人散布朱厚照并非張皇后親生的流言,以清君側為名起事!到時候,朝廷光是應付南下的韃靼部落就應接不暇了,哪有空閑來理會他?!只要他不斷招兵買馬,輕而易舉就能將江南控制在手里!
呵,當初要不是朱棣那狗賊許諾天下平分,高祖父怎么會答應起兵助他成事?誰能想到得到天下后,那狗東西就翻臉不認人了呢?這天下本來就該有寧王府的一半,他不貪心,只是想把本該屬于寧王一脈的東西拿回來而已!
被天賜良機沖昏頭腦的朱宸濠根本沒有注意到,他身邊的親信侍衛拿到他的親筆信后,立刻就悄悄地將信給換了。他用了印信的親筆信直接被送去了京城,而那封偽造得幾乎有九成相像的假信則暗中送去了朵顏部。
接到皇帝生病的消息,正躊躇滿志的朵顏部首領也沒料到,福余部、泰寧部在接到他傳信的同時,就將傳信人給殺了,集體遷往更靠北的女真部落聚居處。因著他們這兩年與女真部做生意,關系倒是不錯,女真部也完全不介意他們暫時落腳。
夢想著天降富貴的劉文泰同樣沒有發現,看似一日比一日病重的皇帝陛下其實仍然在暗中處理政務。而他家里的孫兒冒險將他藏在書房里的密信都偷了出來,下定決心之后,盡數交給了錦衣衛,只為了日后將功折罪。
正因皇帝陛下久病不視朝而人心惶惶的朝廷群臣幾乎沒有幾個人知曉,神機營將士和工匠已經帶著西洋銃與分解成零件的西洋炮,分別趕往了宣府、薊州、大同等邊鎮,以及居庸關、山海關等要沖,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了準備。更有一隊約兩百人左右的神機營將士和王鏈帶領的兩百錦衣衛已經日夜兼程,前往江西。
************
弘治十七年十二月下旬,宮中傳言,皇帝病重,已有大漸之相。雖然太子虛歲不過十四歲,尚且年幼,卻不得不承擔起了監國的重任。朝廷上下頓時一片慌亂,連京中平民百姓亦是格外惶然,誰都沒有心思去想即將到來的新年。
兩三日后,居庸關、宣府、薊州相繼送來八百里加急軍報,說是朵顏部率五萬騎兵南下。太子緊急召集內閣以及六部重臣商議對策,命三邊總制王越依然坐鎮陜甘,警惕韃靼各部異動,陜西巡撫楊一清趕往宣府督戰備戰。
沒有皇帝陛下坐鎮,無論宮內還是宮外皆是人心浮動。甚至有勛貴打算悄悄出京南下避禍,等到事態穩定了再回京。不料,太子殿下隨即便下了諭旨,命城門衛封閉京城所有城門。除了軍報傳遞之外,暫時不許任何人出入京城。如有強闖者,按細作論處,押往詔獄候審。
就在眾人都等著北邊傳來捷報的時候,忽又有八百里加急軍報從南方而來,說是寧王朱宸濠有異動。緊跟著軍報一起送進京的,是朱宸濠寫給朵顏部首領的親筆信,所用的印信確認是他的私信無疑。朝中頓時一片大嘩,太子朱厚照立刻求見皇帝,皇帝親自口述圣旨,稱寧王朱宸濠私通外敵、犯上謀逆,罪無可赦。
朱宸濠原本正翹首期盼京中趕緊送來朱祐樘駕崩的消息,卻沒想到,他等來的不是甚么駕崩的消息,竟然是朝廷討伐的圣旨?;艁y之下,他也顧不上屬下是不是已經準備萬全,趕緊起事。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是被逼無奈,他宣稱內閣借著太子年幼把持朝政,迫害他這種忠心耿耿的宗室乃是意圖不軌。他只能效仿太宗皇帝當年,起兵清君側,還自己清白名聲。
一時間,內憂外患竟是齊齊涌出,令原本覺得天下太平的人們都有些不敢相信現實。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重病的皇帝和年幼的太子能做甚么?內閣有沒有足夠承擔大任的人物,能夠解決眼前的危難?
************
“兩個忘恩負義的老東西??!”想起福余部和泰寧部都躲起來不見人影,朵顏部首領憤憤然地啐了一口。沒有其他兩部的援兵,他只能獨自領著五萬騎兵南下,在長城外頭徘徊,試探漢人的防衛。
他雖然野心勃勃、自視甚高,卻并不是自大無知的愚蠢之徒。至少他知道,僅僅憑著自己的五萬騎兵,絕對不可能攻破漢人的防線,將京城攻打下來。如果執意行事,部落里的五萬勇士都只會成為橫亙在長城或者京城城墻之外的尸首。
所以,他一邊南下試探,一邊派人去將漢人皇帝即將駕崩以及寧王要里應外合的消息稟告了韃靼大汗。既然沒有辦法獨吞利益,那他就只能跟在大汗身后撿些便宜了。要是這次南下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部落里的人絕對都會對他失望,說不定他剛坐穩的部落首領的位置就要換人坐了!
韃靼人如今的大汗名為巴圖孟克,人稱達延汗或小王子,乃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他比朱祐樘小三歲,如今正值壯年,正在蓄力統一漠南蒙古諸部。若是不出意外,他日后將成為蒙古諸部的中興之主,與朱祐樘這位中原的中興之主遙遙相對。
自弘治十四年以來,達延汗就屢屢率兵叩邊,延綏、大同、宣府等邊關重鎮時不時就被他攻破,朝廷上下對他都非常警惕。此時他接到朵顏部首領傳來的消息,認為如果這個消息屬實,那這確實是絕無僅有的好機會。
于是,達延汗親自帶兵直逼宣府,又命長子與次子領兵進犯大同。他們父子三人領的諸部騎兵與朵顏部騎兵加起來,攏共超過二十萬。憑著這二十多萬騎兵,如果能找到突破點,兵臨漢人京城腳下絕對不成問題!
達延汗逼近宣府后,并沒有選擇圍城攻打。因為他不希望圍城折損騎兵,只是想著如果能夠圍住漢人京城,或許就能通過談判獲得無數財物與糧食。
是的,他從未想過攻破漢人京城,騎兵圍城是非常不智的選擇。在沒有多少糧草、天氣又寒冷的冬天,他根本不可能作為攻城方和漢人對峙數個月。更何況,他身后還有幾個強大的漠南蒙古部落正在虎視眈眈。如果他的屬下折損在這里,等待著他的絕對是被草原上那群狼撕咬得四分五裂的結局。
與征服漢人,重現先祖的榮光相比,目前更重要的是統一漠南蒙古。他的勇士們經不起折損,先將草原征服了,讓更多的勇士在自己的麾下效力,再征服中原也不遲。輕重緩急,達延汗分得非常清楚。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達延汗的真實目的,只知道韃靼集結了二十幾萬人,正直逼京城而來。消息傳開之后,京城里更是一片人心惶惶。而朱厚照眼睛一亮,趕緊拿著軍報去見自家爹:“爹!小王子也被引出來了??!”
正在觀看北疆輿圖的朱祐樘回過首:“你別想得太多。咱們眼下的西洋銃和西洋炮都不夠多,就算是設了陷阱,也未必能出其不意殺死小王子。”
“萬一呢?要是有萬一呢?”朱厚照的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雖然我想親手殺掉小王子,但他要是死在這里,韃靼諸部說不定就又亂了,對咱們可是件大好事呀!”
作者有話要說: 雖然明史一直管達延汗叫小王子,但是我想說……人家繼位的時候確實年紀小沒錯,但等到他聲名鵲起的時候就不是小王子了。尤其是武宗年間,照照一直念著打小王子,其實人家是老王子了~
emmm,正文倒計時~
我申請了下周的完結榜,所以番外可能會更得快些。
如果大家沒有特殊需求的話,我就按原定計劃寫番外啦~
——————————————————————————————————————————————
大家別忘了支持一下我的新文呀~本文結束后,新文就正常更啦~
新文預收:女主自有金大腿帶著boss一起飛——boss改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