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上任明發討逆令 荀彧郭嘉分道行
在這次諸侯前來道賀過程中,亦有值得重點一提之處,袁紹所派之人名為崔琰,容貌英偉,德高望重,品性高潔,為后來曹操手下主事選撥官員的左膀右臂。
當然,崔琰的名聲現時只傳于冀州士族,劉曄也并不清楚這位名士底細。而他與荀彧的私交卻是極好的,此次往來幽州,雖只短短三日,卻將劉曄一系列動作全數看在眼里,記在心間……
在劉曄任州牧之職前,大批派出的斥侯分別探聽的消息匯總后得出結論:
廣陽,漁陽,右北平,遼西四郡現時兵力分布空虛,各地連先前防備各異族的部曲都被抽回,在鄒丹與趙云帶領下會合,共計三萬人屯駐于北平;而公孫瓚南退則一路收攏士卒,共有四萬人駐于涿郡西南一百里處的易京,與冀州相鄰。
先前兵力最強盛時達到十五萬眾的公孫瓚如今實力大損,而袁紹此時亦趁火打劫將其于青州的殘余勢力亦掃地出門,完全據有了冀,青州全部地盤,公孫瓚現時能完全控制的便只有右北平,遼西,涿郡三郡之地,兵力不足八萬。
劉曄在接任后第二日,也就是公元192年1月1日,元旦這一天下達了連續三條詔令:
一:派出原代郡軍隊中經驗豐富的數百校官趕赴屯駐長城的幽州六萬軍士大營,負責教習兵士,勤修苦練,著代郡歐冶勝之兵器司三月內打造出足夠裝備為其換裝;提高士卒晌俸,統一為五百錢每月,各級將校亦有很大提高。此令一出,邊關兵卒頓時歡呼,軍心穩固,對于劉曄擁護之意立時堅定。
二:召回原本被公孫瓚驅逐的各處官吏,再淘汰其中或是田氏嫡系,或為無用之徒,只留在薊城中待命。
三:發布討逆令,明確宣示遼東公孫度自立叛亂,后將軍公孫瓚以上犯上謀逆。劉曄將親領兵馬破之!
此三令齊發后,劉曄隨后又發驀兵令,要求一如代郡招兵規格,年滿十四歲,三十歲以下者皆可參軍,不過兩日間,應者云集,得兵三萬兵,劉曄便停止了驀兵,將新兵再交由齊周訓練,政事托于劉虞,田豐輔之。
張飛領從代郡開拔過來的一萬兵馬守備薊縣。
諸事安定后,劉曄于1月5日親率整合完畢,更吸收了此戰俘虜中精壯八千人的四萬大軍,打明旗號直向北平開去,隨軍將領為典韋,周方,謀士則為戲志才,初降便如此重用,自然令戲志才心中感動,效死之意定下,也令他人對劉曄如此魄力側目。
崔琰清楚地記得,出發前一日,并著為他等使節送行,舉行了僅有的一次大宴,自有袁術手下使臣陳紀問劉曄道:“明公如此光明正大往攻叛逆,難道不怕公孫瓚于北后大舉進攻?何況冬季嚴寒,雪厚愈尺,并不利于行軍?”
此時劉曄朗聲大笑道:“哈!若彼有此膽色,吾有上將張翼德足可令其聞風喪膽。非吾看輕他公孫瓚,只怕他經此大敗,不會有絲毫心思救援部將!至于行軍之事,吾北地豪杰之士又豈畏區區難事?兵貴神速,趁彼整合未定,士氣大喪之時攻之,一戰可定,否則,君自何知……”
陳紀喏喏而退,但崔琰卻對此很不以為然——軍國大事者,豈能如此看輕敵手?
直到他回到鄴城,見到荀彧細說此話,卻被其一番解釋點醒,對于劉曄頓時高看許多:“季珪所見卻屬謬論,想劉幽州新任之時,自需有大功以振威儀。討伐公孫瓚于北平殘部勢在必行,但其公布天下,不僅出師堂正,更有疑惑公孫瓚之用,想他公孫瓚性好疑嫉,自然會再顧慮劉幽州此次是否誘敵之計,不敢輕易動作,畢竟他現時兵力大損,已然輸不起。可況南方還有袁冀州虎視乎?而行軍困難正好又給他臺階可下,劉幽州此所謂萬全魄力之計也!”
荀彧這番話的確正解,將劉曄深藏心思說了個明白,同時,他心里對于劉曄這位力挽狂瀾,擊敗不可一世的公孫瓚的“安平侯”也是深感佩服。原本因為劉虞被圍,危在旦夕;劉曄千里進兵、前途渺茫下心中那失望而又無奈的想法全數拋去,也將投靠現時正在廣為招納賢才的曹操念頭熄去。
再怎么說,劉曄總是名正言順的漢室宗親,所有行事都顯出對漢室的忠誠,如此正與荀彧心中興扶漢室念頭完全相合,作出這個決定當然正常。
現在袁紹對他早就不聞不問,所謂效周公之禮賢下士也被他看了個明白清楚,荀彧在這一點上同另一個人想法是一至的,在荀彧感到自己理想有望實現后,便興高采熱地去找那位同他皆言袁紹“徒具周公禮賢皮毛,外寬內嫉”的高才,這個人正是與劉曄一別三年有余的郭嘉!
郭嘉為何會來到袁紹這里,有人說是辛評,郭圖為其故友,盛情相邀下難以推辭,實際情況呢?后面再細說。
只說當他聽說荀彧有別樣想法后,一貫表情平靜淡然的臉上也乍然現出驚愕:“文若前日已言同意與嘉共回穎川,待機輔佐曹兗州,為何僅是過了幾日便又有決定,君非朝秦暮楚之人,其中究竟如何?”
荀彧面上收斂喜意,表情堅定地淡然答道:“奉孝早知吾之心意在于匡扶漢室,重現大漢威儀,今有劉幽州在北地,自然不需舍近求遠,投奔曹公。”
“劉幽州?”
郭嘉這近半月來只稱病閉門府中,除卻親近幾人外,皆不待見,卻是不知劉曄接任幽州牧之事,待細聽荀彧解釋后,心中一驚,沒想到劉曄這位大師兄前番還處境尷尬,翻手間便已掌握大勢,郭嘉知曉劉曄“失憶”往事,對于劉曄也確有幾分兄弟之情,但是當他想到師門一條規則時,眉頭緊鎖,最后看著容光煥發,斗志昂揚的荀彧默然道:“文若定心,嘉多勸也無意,然于友立場可說汝一點:劉子揚將來前途未必光明!文若隨吾齊投曹公,卻是堂正萬全之計。”
荀彧搖頭毅然道:“彧向來佩服奉孝才學,然此事卻不敢茍同,想劉幽州年紀輕輕,行事更是極有魄力,前途光明與否是由人定,怎可一言否之?今接吾弟友若消息,袁冀州將領大軍前往青州,欲將公孫瓚于青州勢力全數掃滅,此是為離開最佳機會!特來向奉孝告之,道不同強求亦屬無用,這便別過,祝奉孝能一展才學抱負……”
逢得此種情形,深知荀彧“王佐之才”的郭嘉面上再無絲毫平日瀟灑不羈模樣,表情有些黯然地嘆息道:“固吾之愿亦然,祝君如意……”
公元192年1月8日,荀彧和郭嘉兩位頂尖人才趁著袁紹親自領軍平定青州時,各帶著親屬離開鄴城,卻是各分南北而走,分道揚鑣。
那么,他們的命運在這一次不同的選擇上最終會走向怎樣的歸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