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驤、李始,那都算是老牌的“投降派”了,從前就曾經多次奉勸李雄去帝號,從晉朔,以免貪慕虛名而身處實禍。
你以為天子誰都能當的?既踐其位,冠其號,便自然會受到四方英豪的敵視,還不如關起門來當王,要來得穩妥一些。中原既亂,群雄并起,不管是先前的晉帝,還是后來的漢帝、趙天王,乃至華帝,肯定都得先挑著同樣稱帝的勢力打,然后才能輪得到割據稱王者,那咱們又何必特意湊上去找人捶呢?先窩在后面觀虎斗不好嗎?
然而李驤之子李壽卻反對乃父之見,說:“若阿兄先前不聽范老……先生之言稱帝,或者于晉時即去帝號,受晉封為王,還則罷了,今踐祚既久,豈有因一紙詔書,便即改號之理???如此必使蜀中人心動蕩,群臣皆以為阿兄懦弱,則恐怕連王都稱不長久了。
“且如阿爺、大兄所語去帝號,不過為了暫時保障北線,以使我軍可以順利南取寧州而已。只是而今華、趙方激戰,必無暇西顧,當面威脅我者,唯漢中周訪。周士達年屆花甲,去日無多,必欲伐取我國以建功,無論去不去帝號,總歸是要被兵的。除非華主易漢中之守,且好言撫慰我,加阿兄王爵,否則何必急去帝號呢?”
李雄難以決斷,向來以為任回多智,可惜不在身邊,于是便問司徒王達與太尉李云:“我家之人主意不定,卿等外姓,看法想必更公允一些——卿等以為如何啊?”
王達道:“前晉祚幾覆,全賴華主扶持,乃得燼余重燃,則華之力,較晉更強無疑矣。此前陛下便有去帝號而奉晉朔之意,何況今日?當從太傅、太保所言。”
李云卻道:“不然,臣以為征東將軍(李壽)所言,才是正理。且今華雖受禪,建康司馬睿、武昌王敦,未必肯從命;若荊揚等處亦從華朔,我等或者只能退步隱忍;若彼不從,陛下又何必降號呢?不如遣使建康、武昌,東聯王敦,共抗周訪,以待天下形勢之變。”
李雄頷首道:“此言有理,我本晉人,承阿爺基業,帝于西陲,即便去帝號,也當仍從晉朔啊,豈能改從華朔?若丹陽王、王處仲等欲紹繼晉業,論理自當相助,論勢也可守望?!庇谑沁€是讓李驤出面,致信華帝裴該,表示自己無意相爭,希望能夠和平共處,隨即盛情款待華使,請他將書信帶回洛陽去。同時遣使去聯絡司馬睿和王敦。
司馬睿和王敦自然一口給回絕了。最關鍵的問題,晉朝如今無皇帝,而只有一位晉王,倘若寫信來的是成都王,即便不奉晉朔,咱們也能暫時聯合一下,這李雄你還稱著帝呢,我們怎么跟你論交啊,豈不屈辱?!
……
后話暫且不提,且說漢中周訪,本年已經六十一歲了,深知去日無多——當年陳訓說我下壽,這六十多還算下壽嗎?肯定是老天嘉我志向,已經在壽數上給打了富裕了——考慮到自己于晉還算有功,于華卻無勛勞,因而不顧群僚反對,堅決要發兵伐蜀。
——我得趁還活著,打出個標名云臺來,將來子孫才好永繼爵祿,山河帶礪不替!
計劃是揚聲西向梓潼,以迫成都,其實南下巴中。
女婿陶瞻勸諫說:“蜀道難行,大人與其西向蜀地,不如東還荊州。否則若方伐蜀,而王敦襲我之后,又如何處???”
周士達慨嘆道:“我豈不愿殺王敦么?奈何東出便臨沔水,王敦終究坐擁數千艦,憑水爭雄,我未必有勝算……不如伐蜀,王敦身在武昌,欲來攻漢中,路途遙遠,若遣王廙等來,則無可懼。即由道真留守南鄭,為我保障后路可也?!?
隨即問諸將,誰愿從征,誰肯擔任先行啊?
諸將紛紛請命,就中站出一人來,身高七尺,腹壯三圍,朝上拱手道:“某亦國家重將,周將軍何以不命我為先行?”周訪一看此人,不禁暗自蹙眉——你跳出來搗什么亂哪!
此人非他,正乃關中舊將高樂,前年奉了裴該之命,到漢中來協助周訪練兵。且說初見高樂,周訪還對他禮敬有加,寄望甚殷的,希望他能夠將關中軍精練的秘法,傾囊相授;然而相處了一段時間,卻發現這位高將軍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場。
關中軍為何善戰?一是因為裴該注重生產,能夠足食,所以訓練強度較大,武器裝備也精良;二是裴該重視思想教育,復有置司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組織革新。于此,高樂雖然久隨裴該,也僅僅知曉皮毛罷了,或者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不能因應具體情況加以運用。而至于具體訓練和行軍布陣,基本上還是祖逖和陶侃的那一套,沒太多新東西,周訪也是一時名將,又哪兒用得著高樂來教???
所以高樂在漢中幾乎無所用,每日唯醇酒婦人,受周訪的供奉罷了,倒是把肚子吃大了一圈兒。
而且周訪對于高樂的人品,逐漸也不大瞧得上了。重點就在于前日華使抵達,周訪要先看王敦的向背,一時不肯下決斷,結果高樂打包行李,竟然打斷悄悄落跑……好在陶瞻事先有所防范,生怕高樂逃回長安、洛陽去告周訪的刁狀,導致自己從華的主張終化泡影,所以派人把他給硬生生堵回來了。
周訪心說即便我不從華,咱們表面上還算有交情,我未必會殺你,你跑什么呢?忠臣猛士,就不應該怕死啊。而且你起碼也得先找我來勸說一番,我不聽再落跑,才合乎道理嘛。裴文約這是有個廢物無可安置,所以才特意轟我這兒來吃閑飯的吧?
不過今日高樂主動請令,倒也使周訪刮目相看了,心說這人雖然沒腦子,看起來倒不怕死,還有上陣建功的志氣……
高樂原本膽怯,還在徐州的時候,甄隨就曾多次當面罵他是懦夫,等到一路征戰而至關中,大家伙兒也全都瞧清楚了,此人實不可用,裴該顧念舊情,不忍遽罷,這才把他排除出軍隊核心,趕到漢中去。高樂一開始還挺高興,反正我已經是五品將軍啦,復得封侯爵,人生無憾,就此遠離沙場,保全性命,豈不是好?
然而此番華使到漢中來,拜他正四品上校,封武強亭侯,他卻多少有點兒不平衡。因為跟使者一打聽,當初“風林火山”四營營督,甄、劉封了中將,陸衍封了少將,全都比自己高;不僅如此,各營副手,如今多半也都是少將了,自家部下的陸和,更并列于甄、劉,得封中將……我反倒被甩在末尾,這將來同輩間還怎么相見哪!
不行,我得再立點兒功勞,起碼升上三品中將、少將去才成。好在我胡虜也撞過了,難道還怕那些氐寇不成嗎?巴蜀小賊,有何可懼???因此才主動出列,請求擔任先鋒。
周訪自然不允,只是好言撫慰——先鋒重任,豈可輕授于一個自己瞧不大上的外將啊?于是最終任命楊虎領軍先行,自統主力繼之,而只交予高樂半個營,命其西出,以為疑兵。
華廷給了漢中軍兩個旅的編制,其實尚不滿編——周訪可不象蘇峻,什么阿貓阿狗都肯招募為卒,他吸收關中軍的經驗,只選精銳,而沙汰老弱去屯墾或充輔軍——兩名旅帥一任周訪長子周撫,一任降將楊虎。
楊虎本是宛城流賊王如部將,王如失敗后,從巴人李運、王建返歸故鄉,并且成為王建的女婿。梁州刺史張光受參軍晉邈的挑唆,先納李運、王建而復殺害之,奪其財貨,楊虎因此復反,與楊難敵聯兵擊敗張光。楊難敵就此竊據漢中,楊虎被迫南投巴氐,復北還驅逐楊難敵,遂被李雄任命為漢中太守。
楊虎在漢中經營數年,頗得人望,而且他除了一次聽從成都之命,北上河池援救楊難敵外,基本上沒跟關中晉軍起過什么沖突,反倒時常通過郁翎等商人往關中倒賣糧草,以換取武器裝備,倒是頗濟了一時之急。其后周訪殺入漢中,施計擒獲楊虎,楊虎本與李雄不大和睦,就此跪地請降,并且設計叫開了南鄭城門,導致成軍全線潰敗。周訪因此上奏長安行臺,稱楊虎反正有功,可贖前罪,請求嘉獎之。
至于如今的華廷任命楊虎為旅帥,其實也有監護和拮抗周訪之意。周士達人老成精,自然不會不知,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這位楊旅帥給架空了,能夠直接調動的也不過就一個不滿編的營,兩千余人而已??紤]到楊虎對巴中的地形比較熟悉,便即此以兩千軍為先鋒,沿宕渠水而南,前去奪取巴中郡的漢昌縣。
從漢中盆地向西南方向挺進,入梓潼郡五百里地,即可進入成都平原,但問題是這條道兒實在太難走了,且有天險劍閣橫亙其間,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反南下巴中,雖然威脅不到巴氐的腹心要害,道路亦同樣難行,卻終究途中既無劍閣,且有宕渠水可以分擔一部分糧秣運力,進兵會比較輕松一些。
而且若入漢昌,其南方和西方的山勢相對平緩一些,也方便華軍做更大范圍的機動。
楊虎奉命先行,十日后,即于漢昌縣北遭遇成軍,乃是大成中領軍李琀——即李雄二哥李蕩的長子、李班的長兄——所部五千兵馬。楊虎與李琀激戰兩日,不能突破,等到周訪主力到來,便稟報說:“李琀庸碌之將,然其部頗驍勇,人亦過我兩倍,是以難克……”
周訪命楊虎明日再去與李琀見陣,他則攀到附近山上,觀看戰況,以謀良策。結果這第三天還是不分勝負,雙方各拋下百余具尸體而退。楊虎歸營后,周訪就說了:“前在漢中與氐賊戰,便知其少號令、無陣列,徒恃個人之勇,有若流賊一般,今日觀之,毫無進益。唯此處道路險狹,我軍難以排布,彼可恃其所長,以是難克——并非楊將軍之過。”
漢中軍的主體,乃是周訪帶來的荊州兵,尤其是荊州北部出身的士卒,個人素質其實并不怎么好,若論起山地作戰的能力來,漢中本地人十分,巴氐九分,蜀人六分,荊北人只有四分而已……倘若陣而后戰,在周士達的組織和調遣下,一千漢中軍可以完敗三倍以上的成軍;但若戰場狹窄,徒恃個人武勇,雙方實力比就將將拉平了。
шωш ¤TTκan ¤¢ 〇
于是周訪便命其次子周光挑選三百擅長爬山的老卒,西逾山后二十里,抄至漢昌縣側面,多布旌幟,佯裝攻城。李琀聞訊大驚,果然被迫匆忙回師,楊虎從后追殺,大敗成軍。隨即將漢昌城團團包圍起來,李琀之弟李稚從閬中趕來救援,亦為周光所阻,不能近城。
周訪這第二個兒子,在原本歷史上就是一員猛將,據說他年僅十一歲,往見王敦,王敦問他:“貴郡(尋陽)未有將,誰可用者?”周光當即拍胸脯,說:“明公既然不恥下問,竊謂無過于我!”王敦竟然真的就任命周光做寧遠將軍、尋陽太守了。
——這事兒其實不老靠譜的,再怎么將門世家、天賦異秉,哪有十一歲小孩兒能夠出任一郡之守的道理啊?
周訪雖然跟王敦不對付,但在他死后,周撫兄弟無所依靠,也只得去依附了王敦,并從之謀叛。周光時率尋陽兵千人去求見王敦,王敦已死,其侄王應不使見,周光就此瞧出端倪,乃對其兄周撫說:“王公已死,阿兄何為與錢鳳做賊?”遂捕錢鳳詣闕,得以將功贖罪。其后他又隨溫嶠平定蘇峻之亂,頗立功勛。
在這條時間線上,如今周光也就半大孩子,年方十七,竟能將數百兵恃險,便悍阻李稚,使不得進。于是圍攻十余日后,漢昌城陷,李琀破圍而走,為周光半途截獲。周撫復追李稚,破之于安漢以北,亦生擒之。
敗報傳至成都,李雄大驚——他確實誤判了局勢,以為華軍將從東北方向殺來,因此遣李壽護守劍閣,可是沒想到巴中先期遇警——好在李班、任回也已經從南方趕回來了,于是急命二將去守閬中,以阻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