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

民國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下午,駐京日本代理公使約同英公使、俄公使同赴外交部,會晤陸徵祥總長。

先由日本代理公使口述,略雲:“中國規復帝制,進行甚速,其裡面反對者暗潮甚烈,實行之期,恐發生事變。目前歐洲正當多事,凡有害和平者,皆當避之。萬一中國國內有動搖情形,不僅爲中國之不幸,即與中國關係較深之各國,亦誠可憂。據我國所見,中國內情,如上海長江一帶,及南方各處,均極可慮。袁大總統就任四年來,中國秩序漸次恢復,日本政.府不勝敬佩。袁大總統如仍極力維持,國內當無動亂之虞。

“今若急謀變更,恐引起不安情事。不得不爲中國惜。願大總統出以賢明之措置,將實行帝政之期,暫爲延緩,以防禍於未然。而鞏固極東和平之基礎。日本政.府爲此勸告,決非干涉中國內政。

英公使雲:“日代表之通告,本公使完全同意。接著詢問中國**能自信國體改革之實行,能無變故否?”

俄公使雲:“日代表及英公使之言語,本公使均同意。”

自日、英、俄三國警告以後,法國公使館亦接奉法國**訓令,加入三國警告。

於十一月三日親赴外交部與陸徵祥總長會晤,聲明對於中國復興帝制,勸告中止。內情和三國警告相同。

隨後意國駐京公使,亦於十一月十二日午間親詣外交部,訪晤陸徵祥總長,謂奉本國政.府訓令,會同四國公使勸告中國**將變更國體之事緩行。

十月二十八日,更有日本代理公使會同英、俄兩公使向中國外交部正式提出警告。全文如下:

“中國近所進行改變國體之計劃,今似已猛進而趨入實現其目的之地步。目下歐戰尚無早了之氣象。人心惶慮。當此之時,無論世界何處,茍有事態足以傷害和平安寧者,則當竭全力阻其生成,藉以杜絕新糾紛之出現。中國組織帝制,雖外觀似全國無大反對,然根據日政。府所得之報告,而詳察中國之現狀,覺此種外觀僅屬皮毛而非實際。此乃無可諱飾者也。反對暗潮之烈,遠出人臆料之外。

“不靖之情,刻方蔓延全國。觀袁總統過去四年間之政績,可見各省紛擾情狀,今已日漸平靖。而國內秩序,亦漸恢復。如總統決計維持中國之政治現狀,而不改其進行之方針,則不久定有秩序全復,全國安寧之日。但若總統驟立帝制,則國人反對之氣志將立即促起變亂。而中國將復陷於重大危險之境。此固意中事也。

“日政.府值此時局,鑑於利害關係之重大,故對於中國或將復生之危險狀況,不能不深慮之。且若中國發生亂事,不僅爲中國之大不幸,且在中國有重大關係之各國,亦將受到直接間接不可計量之危害。而以與中國有特殊關係之日本爲尤甚。且恐東亞之公共和平,亦將陷於危境。

“日政.府睹此事態,純爲預先防衛,以保東方和平起見,乃決計以目下時局中大可憂慮之原因,通告中國政.府,並詢問中國政.府能否自信可以安穩達到帝制之目的。日政.府以坦白友好之態度,披瀝其觀念。甚望中華民國大總統聽此忠告,顧念大局,而行此展緩改變國體之良計。以防不幸亂禍之發作,而鞏固遠東之和平。日政.府故已發給必要之訓令,致駐北京代理公使,日政.府行此舉動,純爲盡其友好鄰邦責任之一念而起,並無干涉中國內政之意。”

列強爲什麼對中國的國體變更如此敏感?當然是因爲他們看到了,一旦恢復帝制中國必亂。而中國亂就會損害他們在中國的利益。用不著多大的洞察力,這麼簡單的事,幾乎有一點常識的人都能看到。

袁世凱等人都是很有見識的人,他們爲什麼看不到這一點呢?這或許就是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人總是容易過高估計自己,大家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一個人真正能做到有自知之明,並非易事。權力和高位對人的吸引力之大,實是局外之人很難想象的。何況高高在上惠及子孫的做皇帝的大位呢?歷史上爲得到這個位置,父子兄弟都可以相殘,或許這便是利令智昏。

外交部陸徵祥總長於十月二十八日接受日本及英、俄公使警告以後,當即答覆:

“貴國警告業經領會。此事全系中國內政。然既友誼勸告,因亦不能不以友誼關係,將詳細情形答覆。中國帝制之主張,歷時已久。我國人民所以主張帝制者,其理由蓋謂中國幅員廣大,五族異俗,而人情浮動,教育淺薄,按共和國體,元首常易,必爲絕大亂源。他國近事,可爲殷鑑。不但本國人生命財產,頗多危險。即各友邦僑民事業亦難穩固。

“我民國成立已歷四稔,而殷戶鉅商不肯投資,人民營事,官吏行政,皆不能爲長久計劃。人心不定,治理困難。國民主張改革國體之理由,實因於此也。政.府爲維持國體起見,無不隨時駁拒。乃近來國民主張者,日見增加,國中有實力者亦多數在內。風潮愈烈,結合愈衆,如專力壓制,不獨違拂民意,誠恐於治安大有妨礙。**不敢負此重責,惟有尊重民意,公佈代行立法院通過之法案,組織國民代表大會,公同議決此根本問題而已。

“當各省人民向立法院請願改變國體時,大總統曾於九月六日向立法院宣示意見,認爲不合事宜。十月十日大總統申令據蒙回王公及文武官吏等呈請改定國體,又告以輕率更張,殊非所宜,並試各選舉監督,遂照法案,慎重將事。十月十二日,又電令各省選舉監督,務遵法案,切實奉行,勿得急遽潦草各等因。足見政.府本不贊成此舉,更無急激謀變更國體之意也。

“本國《約法》主權,本於國民全體。國體問題,何等重大。政.府自不得不聽諸國民之公決。政.府處此困難,多方調停,一爲尊重法律,一爲順從民意。無非冀保全大局之和平也。大多數國民意願,現既以共和爲不適宜於中國。而問題又既付之國民代表大會之公決。此時國是業經動搖,人心各生觀望,政治即受影響,商務已形停滯,奸人乘隙造謠,尤易驚擾人心。倘因國是遷延不決,釀成事端,本國人固不免受害,即各友邦僑民亦難免恐慌。國體既付議決,一日不定,人心一日不安,即有一日之危險,此顯而易見者也。

“當國體討論正烈之際,政.府深慮因此引起變故,一再電詢各省文武官吏,能否確保地方秩序。該官吏等一再電覆,僉謂國體問題,如從民意解決,則各省均可擔任地方治安之任。實行改革時,必無變故發生。在外國人之調查,自不能若本國人之詳確。今各省官吏,均一致報告,擔任治安,未聞有任何反對行動及上海長江一帶及南方情形可慮之報告。政.府自應據爲憑信。至本國少數好亂之徒,逋逃外國,或其他中國法權不到之處,無論共和君主,無論已往將來,純抱破壞之暴性。無日不謀釀禍之行爲。然只能造謠鼓煽,毫無何等實力。數年以來,時有小亂髮現,均立時撲滅,於大局上未生影響。

“現在各省均加意防範,凡中國法權不到之處,尚望各友邦始終協力取締。即該亂人等亦必無發生亂事之餘地矣。當貴國政.府勸告之時,各省決定君主立憲者,已有五省,各省投票之期,亦均不遠。總之在我國國民,則期望本國長治久安之樂利。在政.府則更期望各友邦僑民,均得安心發達其事業。維持東亞之和平,正與各友邦政.府之苦心,同其一轍也。

“貴國政.府此項友誼勸告,並聲明決非干涉中國內政,此項嘉意,本政.府自當重視。貴國政.府此舉既完全爲維持東亞和平起見,正與本國意見相同。貴國政.府儘可深信本國政.府,凡可以達到此目的者,必不遺餘力也。以上各節,即希轉達貴國政.府爲荷。”

日本政.府於接到袁政.府答覆之後,頗不滿意,乃於十一月四日,又由駐京日本代理公使至外交部,代表日本政.府,聲稱中國政.府答覆日本忠告之文,甚不明瞭,請以更明白之文答覆日、英、俄三國所進之勸告。

陸徵祥總長當即答覆,略謂目下國體投票,已有十餘省,依法辦理。至於投票期限,早已規定,民意所趨,非政.府之力所能左右。況此事關係法律問題,手續異常繁重,辦理又不能過於急遽,在.政.府一方面,關於此事,凡有能盡力之處,無不極爲盡力,以副各友邦勸告之雅意。

這兩次答覆以後,日本仍不滿意,要求中國政.府對於四國展緩變更國體之勸告持何態度,發表正式聲明。

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5章 找事做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8章 約定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章 小人精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29章 辭職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87章 唐繼堯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64章 芥蒂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
第48章 開灤礦權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95章 打破僵局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5章 找事做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8章 約定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章 小人精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29章 辭職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14章 平定政變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87章 唐繼堯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64章 芥蒂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莒南县| 林周县| 榆社县| 茂名市| 司法| 都昌县| 阳原县| 南雄市| 收藏| 荔浦县| 大港区| 绥棱县| 天柱县| 会宁县| 安平县| 永泰县| 健康| 武安市| 灵宝市| 咸宁市| 若尔盖县| 承德县| 西青区| 朝阳区| 白河县| 棋牌| 乌恰县| 哈密市| 华阴市| 尉犁县| 姚安县| 根河市| 迁安市| 敦煌市| 新晃| 静宁县| 清丰县| 尚志市| 隆尧县|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