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對我不管不顧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雖然我們素昧平生,可是我還是想和您說說我的事情,我現在真的很想把它寫出來,因為我很郁悶。
今天是我十三歲的生日,只可惜沒有人記得。雖然今天是晴天,可是我卻覺得外面在下雨。前兩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心情不好的人不管是陰天還是晴天,腦袋上都頂著一朵烏云。現在的我就是這樣。
表面上看來,我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境富裕的中學生。有豐富的業余生活,有充裕的零花錢,甚至考試考砸了也不會受到批評……可是沒人明白,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我不這么覺得。這也許是因為我家的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了吧。我還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是普通職員時,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那時,爸媽總是早早下班,把我從學校接回家,問我學校里的事情,給我做香噴噴的飯菜。
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們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有時只能看見留在鍋里的飯菜,后來,鍋里的飯菜變成了桌子上的幾十塊錢。那個時候我還在上小學,可以支配自己的一日三餐,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那真的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我買了很多路邊小吃當午飯。不知道是我吃得太多,還是那些東西本身就不是很衛生,沒過幾天我就得了腸炎。
一次,我正在上體育課,肚子突然疼了起來,接下來的半節課我就沒從廁所出來過。大冬天,我一邊打著哆嗦,一邊冒著冷汗,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恐怖。快下課的時候,體育老師把我背到了校醫那里。校醫幫我打了針,班主任老師也急忙過來看我,說已經通知了我爸爸。我當時特別開心,覺得這場病真是生得值得,要知道那時我已經有四天沒見過爸爸了。也許是之前折騰得太兇了,在等爸爸的時候,我在醫務室睡著了。
這一覺睡得很舒服,醒來的時候肚子已經不疼了。可是環顧四周卻只看見林阿姨(爸爸的秘書)的身影……
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學校搞的“家長學校”活動。這個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請家長到學校來,看看我們是怎么上課的。活動的前一天,我特意復習了第二天要上的課程,準備在課堂上發言,好叫媽媽開心一下(媽媽答應她會去)。可是馬上就要上課了,我并沒有看見媽媽的身影。正著急呢,過來一個漂亮的姐姐,她問我是不是顧曉磊(化名),我點點頭,然后她對我說,她是我媽媽的助理,我媽媽因為公司有事走不開,就叫她來了。那節課我沒發言,我甚至沒有好好聽課。上完課我同桌用羨慕的語氣說:“你媽媽可真年輕。”我沒有回答,我知道她是想夸夸我,而對于我來說這簡直是一種犀利的諷刺。
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回,我也一直都在原諒著他們,因為我始終相信,他們是真的很忙,而不是不愛我。
可是今天,他們竟然誰也沒有和我說生日快樂,難道又是忙忘了?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難道對大人來說,工作會比孩子重要嗎?爸爸媽媽總口口聲聲說工作掙錢都是為了我,可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我那么重要,他們怎么又對我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呢?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爹媽相伴,幸福無邊
現在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溺愛有加,但也不乏信中這個孩子遇到的這種情況:父母因為忙于工作而對孩子不管不顧。其實,用“不管不顧”這個詞不是十分恰當,我這樣說可能一些家長也不認同,他們會振振有詞地說:“孩子要多少錢我給多少錢,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時忙不開,孩子有事我不能去,我還派人替我去……”
如此說來,還真有點“冤枉”了這些家長。但是,東子想請家長們注意:給了錢、派了人,就算盡到為人父母之責了嗎?錢既不是爹也不等同于媽,助理(秘書)也不是父母,他們能作為替代品嗎?身為家長,請您換位想想。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郭冬臨曾演過的一個小品——《我和爸爸換角色》。來家訪的孩子老師說:“您也許不認識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臨說:“沒關系,老的我也不認識。”老師說:“我看您是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了。”郭冬臨說:“陪孩子?多花點時間?你說得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戶主啊,我有事業……陪孩子,誰不想呀?可廠長誰陪呀?不陪廠長,誰給發工資?沒有工資,怎么養活這個孩子……”
而小品里孩子的那一席話,也道出了孩子們對家長的埋怨:“您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隨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難得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既可以創造無盡的金錢,又可以創造無價的親情。但金錢和親情卻不能同時擁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我們做孩子時,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為此而痛苦。然而,當我們做了父母后,卻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詞地辯解:孩子不懂事,我得為他們負責。也許還會像當年自己的父母那樣,對著孩子抱怨:我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責任感和價值感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為能對他人產生影響,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他才能油然生出一種自豪的感覺,并從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做父母的,不妨轉變自己的心態,試著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現實的世界,那么你對很多發生在孩子身上、令你相當費解的事,就會恍然大悟。
大量資料顯示,與父母、親情接觸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孤獨等情感障礙。當父母的關愛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會患上“缺愛饑渴癥”。這樣的孩子通常表現為抑郁、孤獨、任性與依賴。如果正處于青春期,為了擺脫內心的孤寂與痛苦,孩子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嘗試種種可能逃避現實的事情,包括抽煙、喝酒、甚至性放縱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父母愛孩子就是多賺錢,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學習。很多家長下了班要么是在外面應酬,要么就是在打麻將,根本不愿意陪孩子玩,更別說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活動中。
其實,孩子的生活和活動是不能缺少父母的身影的,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陪伴孩子,并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無論是家庭活動還是社會活動。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催化劑”。再多的錢也替代不了父母親情,有父母陪伴,孩子才能幸福無邊。
孩子的健全人格是父母“陪”出來的
現在的很多家長總是終日奔忙,把孩子丟在一邊。等到有一天他們終于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卻發現父母在孩子心里已經沒有位置了。因此,作為家長應當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不能單靠豐富的物質生活來保障,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關愛、親情的慰藉,以及愉快的業余時間。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碌,特別是像信中這類事業有成的家長,他們忙事業、忙賺錢,自然也就無暇顧及孩子。
其實,錢可以慢慢賺,事業也可以一步步發展,但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腳步都是不可能重復的。許多事情,一旦錯過就不可挽回。童心是一張潔凈的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作為父母,除了用豐富的物質生活做顏料,還要用父母之愛、親子之情做彩筆,去描繪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和理想……
我國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過分寵愛,一種是疏離冷落。這兩種關系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前者很常見,這是因為現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而后一種關系,則是因為家長的各種原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從而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這兩種關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最直接表現在人格結構方面。
人格結構包括孩子的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對外界的感受判斷能力、選擇和實踐能力。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一個孩子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影響,人格結構就會出現缺陷,甚至會影響一生的幸福。
不管家長在主觀上重視與否,孩子的人格發展基本是在家庭成長中完成的。在兒時,孩子的人格結構就已經初步形成并會影響終身。研究表明,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疏遠和冷漠,都與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有關。親子溝通,也就是指父母子女之間通過談話、游戲、外出游玩或其他方式進行相互了解,親子情感也必須通過溝通才能更融洽。
當前,人們在親子關系的認識上,特別是在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存在著一些偏差。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和衣食住行的物質需要,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營養,不懂得要常常陪伴孩子,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得不到與父母相處與交流的機會,這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事業再成功,錢掙得再多,也換不來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這是我二十年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的真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