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自此,在何太后和何進的心中,都埋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不再互相信任,不再親密無間,不再并肩作戰,而是徑渭分明。
出了皇宮之外,何進的心情并不好,似乎有些后悔當初沒能順勢將十常侍給收拾了,導致現在尾大不掉。正巧,袁紹身為司隸校尉,本就負責拱衛皇宮安全之責,況且何進入宮之前,已是對袁紹有所交待,說是同意了袁紹的提議。
袁紹正當值,卻是突然看到何進從皇宮里出來,略一思考,就知何進應該是進入皇宮處理十常侍之事了,料想應該是去征求何太后的意見了,何進一直都是猶豫不決之人,難有主見。
袁紹趕緊上前,迎接何進,問禮之后,問道:
“大將軍,誅殺十常侍的事情怎么樣了?可有進展?”
何進興致不高,一看是袁紹,仔細一想來龍去脈,也是頗為無奈,回應道:
“太后不肯我等誅殺中涓之人,多番阻擾,我等還能怎么樣?”
何進說的也是實情,雖然袁紹率領御林軍,有些兵馬,但十常侍也不是孤家寡人,這些中涓之人卻是統領著禁軍,真要硬碰硬地干起來,就算能勝,也是慘勝。
萬一御林軍整不過禁軍,被打慫了,那何氏的大將軍之職,可就成了光桿司令了,到時又與何太后不和,想扯虎旗嚇人就沒那么容易了。
袁紹也是心思剔透之人,一聽何進的語氣就明白何太后應該是沒站在自己的兄長何進這一邊,也弄明白了何進的左右為難,不敢放手一搏,畢竟何進不是那么野心特大的人,更多時候都是得知有危險,才出手先發制人,謀害對方,算是自衛居多。
好在袁紹也是有些才能的,得知何進的心思并沒有改變,只是害怕起事失敗,難以承受得失的結果。確認了這一點,對于袁紹來說,就夠了。
袁紹心中智計百出,頗為恰當地又為何進出了一計,說道:
“大將軍,閹豎掌管著皇宮之內的禁軍,縱我統領著御林軍,若是與之對抗,勝負也在五五分而已。依在下看來,可以號召天下各方英雄,有志之士,帶兵前來京師洛陽匯合,到時一起殺盡了全部的閹豎,可何萬無一失。”
“縱然事后,太后有心生氣,然而木已成舟,兼之十常侍之死的事情太過于緊急,由不得太后不遵從,到時大將軍再慢慢重修兄妹之誼,往日之好。”
表面上,袁紹也的確是為何進著想,何進不是害怕手里的御林軍干不過十常侍張讓等人的禁軍嗎?那就召集大漢各州郡的兵馬,進京勤王,會師洛陽,盡誅宦官。
袁紹沒有說出來的是,到時各路兵馬匯聚京師洛陽,正是混水摸魚之時,就算如愿誅殺了十常侍張讓等人,那些各州郡的兵馬,來路不同,習俗各異,恐怕容易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
若是那時,袁紹登高一呼,憑著四世三公的名聲,恐怕就能快速壯大自身的勢力。可惜的是何進智謀遠遠不及袁紹,自然看不出這其中的門道。
何進答應了下來,回到大將軍府,就喚集大將軍府里的主薄陳琳,將想法告訴陳琳,讓飽學之士陳琳負責起草各地文書、檄文。
故而有了諸葛亮手中這一份傳至青州的檄文,檄文內容很陰暗,說是新帝年幼,需要各地英雄豪杰,有志之士,率兵前往京師洛陽,輔佐新君,大興武功。
諸葛亮看著這一份檄文,思前想后,突然發現一個大時代即將就要到來了。諸葛亮之所以知道這一份檄文牽連甚廣,皆因上一世在水鏡山莊整理各種渠道的信息,得出的結論。
后來,諸葛亮又認主劉備,輾轉各地,也是打聽到不少。諸葛亮還知道何進在發檄文,傳各地兵馬會師京師洛陽的時候,還有二人曾勸過何進。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陳琳,皆是有識之士,能看到這種以亂止亂的弊端。
當時,因文學功底極佳,善于詩賦的陳琳,被何進征任為主薄,隸屬于大將軍府之下,何進讓陳琳起草檄文,陳琳雖是職責所在,替何進書寫起草了,卻是極力勸阻何進,說道:
“大將軍,此事萬萬不可。俗話說:想靠遮住自己的眼睛來抓燕雀,那就是自欺欺人。小事都不可以這樣相欺,更不說國家大事了。如今大將軍依仗皇家的威勢,手握兵權,氣慨威武雄壯,做事要斟酌情況,采取適當辦法?!?
“想誅滅宦官勢力,就如同用洪爐燒毛發一般。只要行動迅速,當機立斷的迅速除掉,則會很順利得到這功勞。如果不這樣,反而發檄文給守關在外的大臣,帶兵入皇城除宦官,這是取亂之道也?!?
”各地英雄豪杰齊聚,有好有壞,有忠有奸,各懷各的心思,倒會造成更大的麻煩來,老話說得好:將兵器反過來拿,不僅傷不到敵人,還會傷到自身,這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到時將權力交給別人,使自己被動,自己又得不到功勞,反而會對自己有所不利,還請大將軍三思。”
陳琳身為文官,又善于言辭,洋洋灑灑,給何進說了一大堆,可惜陳琳書卷氣息太重,何進并不重視,反而嘲笑陳琳,說道:
“孔璋真是書越讀越膽小,所說的皆是懦夫之見。我身為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縱是天下兵馬,各路英雄心思各異,來了京師洛陽,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蹲著,在洛陽這一畝三分地,難道還怕那邊坐鎮一方的猛將或武夫么?無須再勸?!?
何進打定主意,況且陳琳又只是一個小小的主薄,哪里能夠引起何進的重視。陳琳被當眾取笑,氣漲得臉色紅一陣青一陣,深覺被何進這個屠夫給狗眼看人低了一次,真是朽木不可雕,食肉者鄙,不可與之謀。
正當陳琳沒有臺階可下,羞紅了臉,卻又有一人挺身直出,反駁何進,諸葛亮記得那人就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