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知道丁原有呂布相護,肯定是留不下來的,也就放任丁原離去,不再阻攔,李儒看到丁原和呂布離去,暗暗松了一口氣,呂布不在那就好。
丁原一走,董卓重新變得精神抖擻,面朝文武百官,又是舊事重提,問道:
“各位朝中大臣,卓剛才所說的,可是合理合情,公正有道?”
眾人一聽,皆臉色一白,畢竟不是誰都能有丁原那么幸運,得到像呂布這樣的猛將能夠對抗董卓的,于是各人只好繼續裝死,聞而不答。
李儒也被董卓給搞得很緊張,都快神經病了,丁原是走了,但諸葛亮還在啊,剛才張飛在各人面前露的那一手,估計戰力也不弱,說不定比呂布弱不上幾分。況且諸葛亮自始至終身后仍有一人不近不遠地緊緊貼身保護。
由此可見,張飛是厲害,但諸葛亮身后那人也許才是諸葛亮的壓箱底護衛,就像丁原身后的呂布一樣人物。這時董卓又記打不記痛,居然將剛剛的事情再問了一遍。
萬一諸葛亮年少,像丁原這個為了揚名,不擇手段的愣頭青一樣,再次的強行出頭反對董卓,到時董卓連丁原都奈何不了,又能奈何諸葛亮如何,無非就是被打臉多一次罷了。
到時董卓肯定威信全無,以后再想翻出風浪來,難度就加倍許多了,于是李儒那是一頭大汗,感覺董卓始終是讀書太少,智商不強,這點算得上是硬傷了,根本無法彌補,想要玩轉京師洛陽的大小官員和各路英雄,還遠著哩。
好在諸葛亮依然老神在在,就像根本沒聽到董卓的問話一般,諸葛亮召回了張飛之后,就繼續充當一個后輩般的角色,靜坐在一邊,耐心聆聽,不發表任何意見。董卓所問,到了諸葛亮這兒猶如變成一句平淡的陳述句,聽了就是聽了,卻沒有任何意見,談不上好與壞,對與錯。
久久未有人出聲,宴會再次地進入沉默的尷尬氣氛。好在文武百官急中生智,所謂文對文,武對武,于是都將眼光投向于盧植那兒。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個中郎將之中,就只有盧植因為之前皇宮事變,還在洛陽京師,故而也被董卓給請來了。
盧植感受到各人的眼光如灼,況且這樣要是論武職,的確是資歷最老,不得已只好硬著頭皮替文武百官解圍,不過盧植依然是支持丁原的,哪怕董卓擺出的事實再有道理,廢立之事還是輪不到一介武夫來談論定奪的,這就是誤國。
眼下,董卓兵強將多,盧植又是剛剛被陷害,罷免了官職,無非就是后腳走得晚,還在京師洛陽,走不掉被再次卷入官場的旋渦。董卓是比盧植年輕許多,加上盧植活到老了,也想保全名節,不讓董卓將盧植多年積累的名望給一污到底,到頭來變成亂臣賊子。
于是,盧植大義凜然,視死如遇地站起身來,朝董卓說道:
“仲穎此言差矣,失之毫厘,謬之千里。以前,成湯嫡長孫太甲實在昏庸,商朝宰相伊尹才不得已把他囚禁在桐宮;放眼大漢先期,昌邑王劉賀登基才二十七天,就做下惡事三千多條,故而霍去病的兄弟霍光這才告祭太廟,把他廢除了。“
”由此可見,廢立昏庸的帝王自古有之,然而當今陛下雖是年幼,卻是聰明仁義,機智靈敏,況且即位以來并無分毫過失,我等大臣實不能輕言廢立。”
“依老夫看來,仲穎久居西涼,山遠水長,偏離京師洛陽,乃是外郡刺史,又素來從未參與朝中大政商議,有所不知,我等倒也能夠理解,寬容剛才所說之過。畢竟仲穎可以反過來回頭想想,一無伊尹之大才,二無霍光之雄功,我等有什么能力和資格能夠強行主張廢立陛下,做下這種無國無君的荒唐之舉?”
“圣賢曾說過,要是有伊尹的才能和志向,遇上昏君則可行廢立之事,若是沒有伊尹的才能和志向,那么輕言廢立,乃是謀朝篡位。我等食大漢之祿,分漢帝之憂,理應效忠陛下,謹言慎行,仲穎以后這樣的話,還是萬萬不可再說,以免令人猜疑居心不軌。”
盧植一番苦口婆心,對董卓進行了自認極其行之有效的教誨,結果董卓卻是越聽越怒,面沉陰得如快要下雨,滿是烏云的天空。
盧植講完,自恃還是滿意的,畢竟作為大儒,一直以來都是盧植給他人講課洗腦,聽課之人往往事后還得一番表揚和贊賞,并連連感恩。董卓雖是方野之人,以前見到盧植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每次盧植一說,都是認真聆聽,并且全神貫注地記在心里,只求盧植能夠多教一些。
如今地位一發生變化,董卓的心態自然不同,盧植卻被名聲所累,不懂變化,一心陶醉在以往那里將道理教給學生的氛圍之中。待盧植講完,董卓不說一語,而是猛然地拔出了腰中佩劍。
劍一出鞘,董卓向前撲來,不多說一句廢話,就想砍殺了盧植。盧植縱是戎馬一生,但無奈已是年老體弱,自然是不會是正值壯年的董卓對手,不敢與董卓正面交鋒,只好連連退避,卻一時之間根本就沒處可躲。
各人看董卓又是拔劍,想要斬殺盧植,這下就慌了。先是丁原,現在是盧植,看來在座的人今日沒有一個能夠幸免了,于是各人皆改變之前幸災樂禍,事不關己的態度,準備相助盧植。
畢竟若是連盧植這樣的大儒、中郎將都讓董卓給斬瓜切菜般殺了,那接下來要面對董卓的人自然落到其他官員,到時答應董卓,那就是亂臣賊子,不答應董卓,就要即刻承受董卓的怒火,瞬間人頭落地,身死道消。
于是整個溫明園,突然就嘈雜起來了,變得群情洶涌,剛好還一直猥瑣害怕,顫顫栗栗的文武百官就像文圣附體,戰神上身一樣,皆擼起袖子,準備大打出手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