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思及往日情誼,悔之當初莽撞,誤信饞言,導致文臺離去。文臺本勇不可擋,卻遭人伏擊,術聞之亦憤慨難忍,多方打聽,得之當日行事,乃是我袁氏庶子袁本初所爲,我心中愧疚有加,難以安眠。”
“原袁氏有虧於文臺,卻無以爲報,今術斗膽書信與之,非術不知廉恥,實是有大事相告。術得知之前本初與劉表謀劃文臺不成,如今又生一計,打算合冀州和荊州之力奇襲江東,狙殺文臺,從而瓜分江東。”
“我心中不忍,也憐惜文臺之才,故特意來信相告,勸文臺早做準備,文臺若仍信得過術,可先下手爲強,興兵江東,討伐劉表,到時我爲贖前過,自會相助文臺,待拿下劉表,術便領兵收復冀州,迎擊本初,爲袁氏清理門戶,還望文臺謹之慎之。”
袁術知道孫堅對袁術也是有怨在心,故而沒怎麼給孫堅大打開票,蠱惑孫堅攻打劉表的好處,而是以退爲進,全憑孫堅自己做決定。
袁術表現得就像是一個前來通風報信的,信不信由孫堅自己做決定。反正書信中袁紹和劉表聯合,想謀劃的是孫堅,是江東。
不管是真是假,袁術都是旁觀者,若是孫堅信了,在江東起兵,來打劉表,那袁術就會趁火打劫,如若不然一切也與袁術關係不大。
袁術正是算準了孫堅與劉表和袁紹的間隙,由不得孫堅不信。果然,孫堅接到袁術的書信,立馬聚集了手下武將商議,如韓當,黃蓋,祖茂等人一起討論袁術的提議。
其實袁術的提議和孫堅的想法不謀而合。孫堅早就想興兵討伐劉表以報當日羞恥之辱。
孫堅有一個胞弟名喚孫靜。孫靜喜好讀書,與孫堅渾然不同,孫靜頗有謀略,聽孫堅這麼一說。孫靜當下擔憂地說道:
“兄長,袁術此人不可輕信。其提議興兵荊州,討伐劉表。恐怕心有他念,不可輕舉妄動,以免中了袁術的詭計,給他人當槍劍。”
孫靜本來就比孫堅多學識,知書達禮,反倒孫堅頗感嫉妒。況且,孫堅容不得有別人反對,當下堅決的說道:
“我本就欲興兵討伐劉表,以報昔日伏擊之仇。縱是袁術心懷歹意,我攻打劉表,又怎麼需要袁術的幫忙。劉表年老色弱,以江東強師,兵鋒所至,輕易就能覆蓋荊州劉表,根本不需要袁術的插手。”
“爾等無須多言,我意已決,擇日起兵。”
孫堅說罷,就冷冷的看著衆人,不讓任何人反對。孫靜無奈。只好看向孫堅的兒子:孫權。孫權和孫策都是孫堅的兒子。可孫策和孫堅一樣,英勇好戰,且不懂謀略。
唯有孫權還算懂得一些,孫靜只好向孫權求助。孫權會意,主動上前說道:
“父親,叔父所說的也有道理。今大漢天下,世道受董卓大亂,民不聊生,戰火連綿,亂象不絕。唯有我江東還小算安寧,而今實不宜興兵,理應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若是不理董卓的大亂,反而攻打荊州劉表,帶來江東的小亂,此乃得不償失,還望父親三思。”
孫權身爲庶子,有孫策這個嫡子珠玉在前,危機重重,自是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
孫權剛說完,孫策就想跳出來反駁,結果卻被孫堅給壓住了。只見孫堅站起身,朝各人擺擺手,示意不必爭論,而後直接下達軍令,說道:
“令黃蓋守住江邊,安排戰船,多多裝入軍器和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小船裝載兵馬和糧草。擇日興師,前往攻打劉表。其餘諸將務必協助黃蓋,做好一切進攻準備。此事已定。,可多言,各自速速去準備。”
說罷,孫堅就率先離場。江東的舉動很快就被細作探知,匆忙來彙報給劉表。劉表聞之大驚,急忙叫來帳下文武將士一起來商議應對方法。
這時,劉表的別駕蒯良微微一笑,說道:
“主公不必擔憂,孫堅乃跳粱小丑,興兵來犯,不足爲慮。我等以逸待勞,而孫堅跨江四湖而來。必定不能用武。”
“主公可令江夏郡守黃祖率領本部江夏之兵爲前驅,主公在其後率領荊襄之衆爲援軍,必保荊州不失,基業無恙。”
蒯良這也是投劉表所好,蒯良知道劉表新來荊州,表面上與各大世家和和氣氣,其實並信不過各世家。故而蒯良提出讓黃祖當先鋒,正是看在黃祖與劉表已是結爲姻親。
劉表取了黃祖的妹妹爲妾。同時也娶了蔡瑁的妹妹爲妾。如此一來。讓黃祖在前面當先鋒,以江夏之兵守住荊州門戶,讓蔡瑁率領荊襄大軍爲援軍,只要趕到,荊州自然不失,況且,這樣劉表最爲放心。
劉表搞權謀還行,對行軍打仗就兩眼抓瞎了。經別駕蒯良這麼一說,劉表當然同意,於是馬上下令讓黃祖守住江夏,隨後便大起荊襄全軍。
卻說孫堅知道孫靜和孫權不太同意此次興兵荊州,生怕兩人動亂軍心,倒也沒帶孫靜和孫權一起前來。
孫堅其實也明白這樣太過冒險,甚至不想帶上孫策,只是孫策粗中有細,明白孫堅的無奈,竟主動請求與孫堅同往攻打荊州。
孫堅並非出身名門世家,若是不興兵攻略,很快就會從一介諸候淪爲一個鎮守一方的武將,爲了在江東各大世家面前證明孫氏的價值和潛力,孫堅不得不跳進袁術設計的這個坑。
好在孫堅也看劉表不順眼,兼之過往有仇,既然孫策堅定要求隨行,孫堅自是不忍打擊,遂與孫策一起登船,向荊州樊城殺去。
江夏太守黃祖收到劉表的軍令,一開始還以爲是劉表想讓黃祖去送死,畢竟孫堅可是盡起江東之兵,憑江夏一郡怎麼可能守得住。
不過,黃祖的妹妹很快就給黃祖傳了口風,說是劉表這回玩真的了,同樣盡起荊襄大軍,以蔡瑁爲主將,弛援江夏,黃祖這才吃了個定心丸,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