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利用朱桓,過足了切磋的癮,又拉扯著朱桓,跑去喝酒,準備通過斗酒,再次考驗一下朱桓。好男兒征戰四方,豈不能喝酒?不會喝酒?
針對張飛的胡鬧,諸葛亮也默認不語,不想在這時候,掃了二人的興致。朱桓內心有恨,也該發泄發泄,張飛新投,也不好一時管太嚴。
諸葛亮干脆不管張飛和朱桓,反正這些武將,有自己的結交方式,懶得理太多。身為主公,要考慮的太多,尤其是對外要做得好。這不,還有朱然,朱冶在呢,諸葛亮不愿令二人感到冷落,主動開口詢問:
“然兄,皓兄,眼下黃巾肆虐,烽火四起,不知兩位兄長可愿隨我暫回泰山小歇,待逆賊伏誅,再另作安排?”
對于人才,諸葛亮是多多益善,來者不拒。朱桓主動投誠,那最好不過,但諸葛亮沒忘繼續招攬朱皓和朱然。雖知希望不大,諸葛亮還是會這么做,至少也算是表表心意。
讓朱皓和朱然明白諸葛亮垂涎二人的才能,以后萬一走投無路,說不定會想起諸葛亮曾遞給他們的橄欖枝。果然,諸葛亮的好意,并沒有奏效。朱皓和朱然對視了一眼,默契地傳遞想法后,朱皓向諸葛亮行了一禮,拒絕道:
“多謝公子搭救之恩,不過公子的好意,皓和然弟心領了。黃巾反賊到處攻城略地,身為有志之士,將門之后,豈能獨自于后方避禍,辱將門家風。”
“皓和然弟打算前往穎川,去尋家父,報名從軍,討伐黃巾反賊,力揚大漢威名,不讓黃巾反賊四處禍害。今日之恩,以后有機會,定當厚報。”
朱皓看得清楚明白,朱儁身在軍中,官至中郎將,已是武將的巔峰,如今盜賊四起,反賊作亂,既然要從軍,還不如去朱儁那兒拼爹。
若是去朱儁那當兵,身為官二代,不說一步登天,至少朱儁不會給自己的兒子眼色,或是壓制,怎么說也會給一個正職,統領一軍兵馬。而投靠諸葛亮,就像朱桓一樣,卻只能混個副手,還前途未卜。
朱皓和朱然是萬萬沒可能認一個郡丞之子為主公的,說白了就是諸葛亮目前還不夠格。朱桓要不是被黃巾反賊弄得家破人亡,一無所有,又報仇心切,憑朱桓作為縣令之子,恐怕也未必會瞧得上諸葛亮。
人各有志,諸葛亮也就不強求。本著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的想法,尤其是給張飛和朱桓一些實際機會,諸葛亮又計上心頭。清了清嗓子,諸葛亮對朱皓和朱然說道:
“兩位兄長既然執意不愿去泰山暫避,要去報名從軍,誅殺逆賊,忠心可昭日月,亮實在是佩服。可世道不平,蜂賊亂起,兵荒馬亂的,穎川又離此地甚遠,亮擔心兩位兄長一路跋涉,容易遇險。”
“亮敬仰兩位兄長的為人,愿領兵與兩位兄長一起回穎川,一來路上有個照應,二來到了穎川,兩位兄長從了軍,統領兵馬,也好一起上陣誅殺黃巾反賊。兩位兄長,如此可好?”
諸葛亮突然想起,黃巾反賊作亂,僅僅一年就會被鎮壓下去。也就是要得到相應的戰功,得抓緊時間,況且還有很多計劃,也要趁早謀劃安排了。
泰山多戰之地,始終并非可以長久居住,經營依靠的地方。要是現在回泰山,免不了一年半載,又得到處征戰,還不如趁著護送朱皓和朱然回朱儁那兒,再去看看能不能撿撿漏,順便找找諸葛誕。
若是朱皓和朱然自己回去朱儁那兒,哪怕二人多次提起幸虧得諸葛亮搭救,恐怕朱儁也不會放在心上,可諸葛亮親自統領大軍,帶著幾千兵馬一路護送,那意義就不一樣了。
這是將朱儁的兒子朱皓二人的性命,放在首位,十分重視了。朱皓和朱然聽諸葛亮這么一說,雖然不好意思,但也找不出什么理由拒絕,人家專門領著大軍送朱皓和朱然回去,難道二人還能說什么多余的話。再說,諸葛亮想去哪里,朱皓和朱然也管不著,無非就是順路罷了。
“公子高義,如此多謝了。待尋得父親,必有厚報。到時再與公子并肩殺敵,共建功業。等到慶功之時,犒賞大宴,當與公子痛飲至醉,浮人生一大白。”
朱皓和朱然只能連連表示感謝。按理說,諸葛亮沒那個義務護送他們回去,有緣相遇,能借個一二匹戰馬,已是盛情,但諸葛亮提出一路同行,護送到家,那就讓朱皓和朱然不得不欠下個人情了。
諸葛亮和朱皓、朱然達成約定之后,也就不浪費時間,耽誤行程,而是轉身去尋諸葛玄和張寧,要告知二人接下來的安排,爭取諸葛玄和張寧的支持。
諸葛亮先尋到諸葛玄,說明暫不回泰山的事,諸葛玄大驚,擔心諸葛亮的安危,以及諸葛亮若走,此處離泰山尚遠,還不是很安全。
“亮兒,黃巾反賊猛如蟻附,多如蚊群,為何還要再四處奔走,萬一事有不利,豈不令仇者快,親者痛?況且,你若一走,群龍無首,你嬸嬸又有身孕,多有不便,依大伯看來,還是一起回泰山穩妥一些。”
諸葛玄也是真心為諸葛亮著想,就算平時諸葛亮表示再如何妖孽,但也只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很多天才最終沒有成長起來,都是因為一時大意,過早夭折的緣故。諸葛玄不想諸葛亮也是那種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
“大伯,一切有我,無需擔憂,況且誕兄尚在穎川,下落不明,此去正好尋誕兄,到時再一起回泰山相聚。”
“大伯,放心好了,嬸嬸的身子重要,亮兒不會帶太多兵馬離去的,會留下大量的兵馬和將領護送大伯和嬸嬸安全到達泰山郡。”
諸葛亮胸有成竹,將目的和安排告之諸葛玄,事事周全,面面俱到。諸葛玄聽后,自知諸葛亮素來有主見,也只能放任自流,不再相勸。